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有“度”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bour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以外,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思维。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一些误区
  (一)陷入空洞浮泛的误区,使学生茫然失措。问题貌似宏大,但抽象空洞,使学生茫然失措,导致提问后的"冷场"和"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二)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使学生厌倦抗拒。卖弄花枪,玩花拳绣腿是教学之大忌。有人为哗众取宠,表现其改革精神,把课堂搞得分外热闹,但不讲求实效,这样的课堂提问,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抗拒,因为它无助于认识的深化。
  (三)陷入浮光掠影的误区,使学生浅尝辄止。这样的问题浮光掠影,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一问一答,似乎体现了提问教学法,其实这样的发问不仅没有必要,反而有害,导致学生不探究问题实质。
  (四)提问思考时间过短,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教师就让学生回答。
  二、课堂提问应有“度”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师驾驭课堂、教材的能力,确是当前语文教研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新思维、新做法,以求“抛砖引玉”。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擇最佳切入点。
  (一)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而不能是简简单单的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的问题,因为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与“非”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要使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注意三点: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
  (二)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这样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三)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然后与课文中写的新型玻璃进行比较,找出现有玻璃的不足。这种方法很值得提倡。对于课文的学习都应该提出一些有广度的问题。课堂提问一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别型、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其中第一种主要针对差生,第二三种主要针对中等生,第四五种主要针对优等生。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这个度呢?有位教育家说过:“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其他文献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琐而又具有艺术性工作,是一种塑造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情感与雕琢人性格的伟大事业,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千头万绪、任务艰巨、曾让我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在经历过一次次心灵的历程后,我认为做班主任是充实的、较为完美的老师。因为班主任工作不仅使我们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而且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有所帮助。我深知工作的繁杂与艰辛,但我更清楚肩负的责任。所以我认为要
一、善于啟发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语文的学习。所教师必须运用优美的课堂语言去感染学生,挖掘学生的兴趣,激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在教学中努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认真专研教材,并且要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语文领域,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
摘 要:幼儿早期阅读教育近几年来引起幼儿教育界高度重视,研究表明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关键期,在这段时期的早期阅读影响着幼儿以后的发展,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一些地方出现误区,认为早期阅读就是培养幼儿学习认识多少汉字,严重影响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笔者认为早期阅读的培养是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选择适合幼
论文提要:培养学生的话话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点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