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新课程改革就是教育事业的重大改革。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理念,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新课改不仅要强调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增加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合作意识与技能、自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技能,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育;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处理,并通过构建模型增强其解题能力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高了对学生综合处理问题和进行创新的能力的要求,在高三物理习题课教学中要达到此要求,仅靠对基础内容的复习是不够的。基础内容的复习仅仅是万丈高楼修建的第一步,即是打基础的,因此需要在复习了基础内容后加强对学生复习过程的整体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加强复习的难度、广度和深度,又要实现学生知识的横向化和纵向化,使学生得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同时,传统的“题海战术”仅给学生提供了一套内容多、难、繁的复习思路,却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形成和推导过程,因此,我们需要让学生树立研究问题的态度,从而真正理解物理思想和物理规律。要做到这一点,进行模型构造联系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它对于培养学生领悟文字信息、图像信息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学生就不能真正地从相关的物理现象和场景去提取相关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构造正确的物理模型,从而造成很多学生在高考的时候在综合题上丢分严重。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考试题变得越来越新颖化、灵活化,如果仅靠机械的方法按部就班的方法,是无法将实际情况和基础知识进行联系,从而很容易陷入迷宫,一筹莫展,当然就无法建立物理模型。
根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米尔斯?加涅(Robert Mills Gagne)的信息加工理论,我们知道信息加工是人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心智活动,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的基本形式(联结和连锁)—辨别(以联结和连锁为先决条件)—概念(以辨别为先决条件)—规则(以概念为先决条件)—解决问题(以规则为先决条件)。这也是高三学生在解物理综合题目的时候需要掌握的基本规律。因此,我们可以把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构建相应的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相互转化的物理模型的方法总结如下:
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同学,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同学,经常采用按部就班盲目照搬物理公式来解题,结果都是徒劳,如果他能冷静地思考,并建起物理模型,就能其所面对的实际问题转化成学过的知识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接下来他只需根据物理规律和相关的数学方法就可以将整个题目完全解除。由此可见,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来解题,即能帮助学生养成沉着冷静的应试心理,同时也有助于底子较弱的同学克服解题时的恐惧心理。因此,在高三物理的习题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构建模型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从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如果单从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上来看,我们会发现其知识的点状分布特征,也就是说,学生所掌握的仅仅是单个的知识点,所做的题目也与单个知识点相对应的,很难看到解决问题的完整的系统。当然,并不是说我们的习题课不需要给学生提供单个知识点的习题内容,而是说我们需要在形成整体设计的前提下,开展局部的、点上的落实,各部分知识的习题又必须链接到整个知识体系中去,达到整体与各部分相互依存,相互照应。
三、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物理过程的能力
在物理习题课中,加强学生对物理过程的分析非常重要,这也是学生能够完全正确地解题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如果能培养起一个学生能够对同一物理过程做出不同侧面、不同方法的研究分析,那不仅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提高他的思维应变能力和灵活程度,有助于学生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最快捷、最省时的方法,提高了做题的效率。
四、培养学生学会题后反思的习惯,提高解题的效率
“题海战术”是当前绝大多数学校高三物理习题课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经过了若干的“题海”冲浪,某些学生的解题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这是为什么呢?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这部分学生缺乏“题后反思”的习惯。做题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对物理规律的引用能力。但是,如果仅仅是“为做题而做题”、“被动地做题”的话,是很难达到此目的的。因此,教师应该在习题课中,努力培养学生“题后反思”的习惯,当他们做完题目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重新再彻底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文字表述,体会题目中物理场景的特点,回顾正确的解题思路,重新审视解题的突破口。当然,笔者还建议老师应要求学生对正确的方程表达式都要再进行彻底的思考,最终将自己所发现的解题规律和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是一项将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的工作,它远比再做一道新的题目更重要、更有意义。
另外,在完成某一章节的习题练习后,做好针对整个章节的“章后复习”工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在完成某一个章节的习题后,非常有必要让学生把所做的题目进行汇总,对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可以采用结构图或图标的形式,只要能使学生清楚该章节的知识框架、重要的概念、规律和知识点,并能在学生的脑海中随时浮现出来。这是针对某一章节而言的,当然,对所有的章节而言,这项梳理的工作就显得比较庞杂了,我们力求学生能掌握各章节间的联系,并构建清晰的知识街头图。例如,在做完有关力学的习题后,学生就应该对力学的知识点有个比较清晰的脉络,要了解受力分析和运动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而运动定律则将原因(力)和效果(加速度)联系起来,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完整的方法,曲线运动和振动部分属于运动定律的应用,动量和机械能则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开辟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条途径,提供了求解系统问题、守恒问题等的更为简便的方法。有了这样的分析,整个力学知识就不再是孤零的,而是体现了运动和力之关系的有机整体,学生以后再遇到相关的题目时候,就能信手拈来与之有关的知识点,从而提高了做题的效率。
五、做好“形似”题目的对比与“神似”题目的同化,提高解题能力
物理题中有些题目“形似”却“神不似”,从形式上猛地一看,以为是同类题型,仔细分析才知区别很大。如在竖直平面内做变速圆周运动的“线球模型”和“杆球模型”,小球在速率最小时(在这里是圆周运动的最高点)的受力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还有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电偏转”与在磁场中的“磁偏转”、分压电路与限流电路、双缝干涉与单缝衍射、伦琴射线管与光电管等都属于“形似而神不似”。在专题复习阶段,可以把这些物理情景作为专题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复习,同中知异,排除定势思维的干扰,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也有些问题属于“形不似而神似”。它们在形式上看似风牛马不相及,其实却遵循相似的规律。如“电场力做功和电势能的变化的关系”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的关系”、玻尔“氢原子模型”中核外电子的运动与卫星绕中心天体的运动、动量知识中诸多的“人船模型”等。对这些物理情景,可进行类比分析,求同知异,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解题能力,提高了习题课的效率。
关键词:教育;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处理,并通过构建模型增强其解题能力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高了对学生综合处理问题和进行创新的能力的要求,在高三物理习题课教学中要达到此要求,仅靠对基础内容的复习是不够的。基础内容的复习仅仅是万丈高楼修建的第一步,即是打基础的,因此需要在复习了基础内容后加强对学生复习过程的整体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加强复习的难度、广度和深度,又要实现学生知识的横向化和纵向化,使学生得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同时,传统的“题海战术”仅给学生提供了一套内容多、难、繁的复习思路,却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形成和推导过程,因此,我们需要让学生树立研究问题的态度,从而真正理解物理思想和物理规律。要做到这一点,进行模型构造联系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它对于培养学生领悟文字信息、图像信息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学生就不能真正地从相关的物理现象和场景去提取相关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构造正确的物理模型,从而造成很多学生在高考的时候在综合题上丢分严重。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考试题变得越来越新颖化、灵活化,如果仅靠机械的方法按部就班的方法,是无法将实际情况和基础知识进行联系,从而很容易陷入迷宫,一筹莫展,当然就无法建立物理模型。
根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米尔斯?加涅(Robert Mills Gagne)的信息加工理论,我们知道信息加工是人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心智活动,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的基本形式(联结和连锁)—辨别(以联结和连锁为先决条件)—概念(以辨别为先决条件)—规则(以概念为先决条件)—解决问题(以规则为先决条件)。这也是高三学生在解物理综合题目的时候需要掌握的基本规律。因此,我们可以把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构建相应的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相互转化的物理模型的方法总结如下:
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同学,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同学,经常采用按部就班盲目照搬物理公式来解题,结果都是徒劳,如果他能冷静地思考,并建起物理模型,就能其所面对的实际问题转化成学过的知识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接下来他只需根据物理规律和相关的数学方法就可以将整个题目完全解除。由此可见,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来解题,即能帮助学生养成沉着冷静的应试心理,同时也有助于底子较弱的同学克服解题时的恐惧心理。因此,在高三物理的习题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构建模型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从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如果单从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上来看,我们会发现其知识的点状分布特征,也就是说,学生所掌握的仅仅是单个的知识点,所做的题目也与单个知识点相对应的,很难看到解决问题的完整的系统。当然,并不是说我们的习题课不需要给学生提供单个知识点的习题内容,而是说我们需要在形成整体设计的前提下,开展局部的、点上的落实,各部分知识的习题又必须链接到整个知识体系中去,达到整体与各部分相互依存,相互照应。
三、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物理过程的能力
在物理习题课中,加强学生对物理过程的分析非常重要,这也是学生能够完全正确地解题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如果能培养起一个学生能够对同一物理过程做出不同侧面、不同方法的研究分析,那不仅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提高他的思维应变能力和灵活程度,有助于学生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最快捷、最省时的方法,提高了做题的效率。
四、培养学生学会题后反思的习惯,提高解题的效率
“题海战术”是当前绝大多数学校高三物理习题课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经过了若干的“题海”冲浪,某些学生的解题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这是为什么呢?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这部分学生缺乏“题后反思”的习惯。做题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对物理规律的引用能力。但是,如果仅仅是“为做题而做题”、“被动地做题”的话,是很难达到此目的的。因此,教师应该在习题课中,努力培养学生“题后反思”的习惯,当他们做完题目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重新再彻底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文字表述,体会题目中物理场景的特点,回顾正确的解题思路,重新审视解题的突破口。当然,笔者还建议老师应要求学生对正确的方程表达式都要再进行彻底的思考,最终将自己所发现的解题规律和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是一项将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的工作,它远比再做一道新的题目更重要、更有意义。
另外,在完成某一章节的习题练习后,做好针对整个章节的“章后复习”工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在完成某一个章节的习题后,非常有必要让学生把所做的题目进行汇总,对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可以采用结构图或图标的形式,只要能使学生清楚该章节的知识框架、重要的概念、规律和知识点,并能在学生的脑海中随时浮现出来。这是针对某一章节而言的,当然,对所有的章节而言,这项梳理的工作就显得比较庞杂了,我们力求学生能掌握各章节间的联系,并构建清晰的知识街头图。例如,在做完有关力学的习题后,学生就应该对力学的知识点有个比较清晰的脉络,要了解受力分析和运动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而运动定律则将原因(力)和效果(加速度)联系起来,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完整的方法,曲线运动和振动部分属于运动定律的应用,动量和机械能则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开辟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条途径,提供了求解系统问题、守恒问题等的更为简便的方法。有了这样的分析,整个力学知识就不再是孤零的,而是体现了运动和力之关系的有机整体,学生以后再遇到相关的题目时候,就能信手拈来与之有关的知识点,从而提高了做题的效率。
五、做好“形似”题目的对比与“神似”题目的同化,提高解题能力
物理题中有些题目“形似”却“神不似”,从形式上猛地一看,以为是同类题型,仔细分析才知区别很大。如在竖直平面内做变速圆周运动的“线球模型”和“杆球模型”,小球在速率最小时(在这里是圆周运动的最高点)的受力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还有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电偏转”与在磁场中的“磁偏转”、分压电路与限流电路、双缝干涉与单缝衍射、伦琴射线管与光电管等都属于“形似而神不似”。在专题复习阶段,可以把这些物理情景作为专题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复习,同中知异,排除定势思维的干扰,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也有些问题属于“形不似而神似”。它们在形式上看似风牛马不相及,其实却遵循相似的规律。如“电场力做功和电势能的变化的关系”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的关系”、玻尔“氢原子模型”中核外电子的运动与卫星绕中心天体的运动、动量知识中诸多的“人船模型”等。对这些物理情景,可进行类比分析,求同知异,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解题能力,提高了习题课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