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退学前的5分钟演讲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e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我正独自在街上闲逛,突然,身后伸出一双手轻轻地蒙住了我的双眼:“谁?”那双手立刻就松开:“对不起,老师,是我呀!”原来是刚毕业的一个女生。可她叫什么名字?我一时想不起来。
  “老师,我成功了!”说到“成功”二字,她简直是得意洋洋,眉飞色舞,还朝我神秘地挤挤眼。哦,我想起来了,她就是在一次课前演讲时,讲“林肯一生成功与失败”故事的那个女生,她叫春兰!
  老实说,春兰是一个不起眼的姑娘,个子矮小,皮肤黝黑,课堂上总是静静的。我同时任教四个班的语文课,老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别说已毕业的学生,就是正任教的学生,叫不出名字的多着呢。
  原来,她找到了一份做文员的工作,难怪那么兴奋。“老师,你知道吗,那天,我本来是回学校办退学手续的,正好轮到我作课前演讲,我想,反正我早就作了准备,不如等课前演讲完再办退学手续,所以就又坐进了你的课堂。可是,我真的弄丢了演讲稿,我当时以为你不会相信我。没想到你坚持让我讲完。你知道吗,正是那次演讲后我突然特别想读书,就没有去办退学手续。幸好没有退学,要不然我连毕业证都拿不到,哪能找到工作呀!”她的话特别多,都不给我插话的机会。她那股子亲热劲,一下子把我给逗乐了。我不由得想起了她那次演讲的情景:
  那天的语文课讲华罗庚的演讲辞《克三劫,攀高峰》。课前5分钟照例是演讲,这次轮到春兰上台了。虽然几个星期以前,她就选择了一个与课文相关连的内容——《林肯一生的成功与失败》,可是连着几天,春兰的座位都是空着的。我从她班主任那里打听到,她执意要退学,班主任劝学无效,只等她回来办退学手续了。中途退学去找工作,这对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并不少见。可我和班主任都认为,她学习态度不错,字也写得挺漂亮,不把书念完有点可惜。再说,她身材矮小,平时又过于安静,如果连职中毕业证都没有,能找到工作吗?
  我正打算把这天的课前演讲顺推给下一位同学,却发现春兰来上课了。她大概是来办退学手续的吧,我想。我试探性地问她:“今天该你演讲了,可以上台吗?”她目光躲闪,却又连连点头,然后却红着脸说“演讲稿弄丢了”。什么弄丢了,一定是不想演讲!都要退学了,没准备也正常呀,又何必找借口?我正想抢白她几句,可转念一想,人家就要退学了,我又何必多说呢?想到这,我便微笑着问她“还记不记演讲内容”,她连连点头说能记得大概的。于是,我爽快地请她上台,让她自由发挥。
  她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走上了讲台。开头几句还不错,仪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楚响亮,面带笑容,只是普通话带着浓重的广东口音。很明显,她确是早作了准备的。我在台下及时送上一个“大拇指”。她看了我一眼,腰板挺得更直,更加流利地讲下去。配合演讲内容,她还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表格,列出林肯一生中各个年龄段成功与失败的情况,并带领同学们作了一番统计:林肯从22岁到51岁,总共失败9次,成功却只有3次。
  同学们对她的演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大大地鼓舞了她。可是突然,她忘词了,只见她满脸通红。我再次用眼神、表情与手势示意她随性发挥。她又看了我一眼,果然,自信再次回到她脸上。稍事停顿后,她重新组织语言,为演讲作了一个圆满的结尾。伴着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她如释重负地走下讲台。等她回到座位上,我问:“春兰,你今年多大?”她愣了一下,说“16”。同学们一脸狐疑。我在春兰刚才的板书旁添上:“春兰,16岁,成功!”同学们回过神来,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春兰更是乐开了花。我的情绪也受到了感染,于是即兴再追加一句:“第一次成功,春兰比林肯整整早了6年!” 同学们再次把掌声送给春兰。
  这之后,她的座位再也没有空过,自然也就没有退学,至于其中的原委,我没有去过问。她上课还是静静的,可我总能感觉到,她所投来的特别认真的目光,在职中的课堂上,学生是很少有这种专注投入的眼神的。
  如果不是这次巧遇春兰,不是她的一番话,我真不知道那次“课前演讲”会让她打消退学的念头。要知道,为退学的事她的班主任没少做她的工作。如果那次我认准她根本没作演讲准备,“丢了讲稿”只是找借口,并给她一阵冷嘲热讽,那会怎样呢?如果在她说讲稿不见了时,我随即就让下一个学生代替她作演讲,那会怎样?如果当她中途忘词而我没有给予鼓励,让她坚持讲完,结果又会怎样?如果在她演讲完后我没再追加那一句话,那又会怎样?可这一切,决不是我精心策划的“教育行为”,说实话,那只是一次不经意的随性发挥罢了。
  因为我的一个小小的举动,改变了学生一生中较为重大的决定。幸好,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可是,又有多少“不经意”的“随性发挥”可能把学生引向错误的道路呢?想到这里,我的心便有些沉重。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顺德区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邹韵文
其他文献
【摘 要】命题设计不仅要考核学生是否能得到正确的结果,更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前后知识点的贯通,考查点应落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上。由学生的解题过程,可以透视学生的思维水平,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好的命题可以促进教师反思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关注知识本源、关注学习过程、关注能力发展,推动教学走向更深层次。  【关键词】命题;过程;思维;评价  在一次学校自己组织的测评中有一道题引发了教师们的讨论热情:批卷
【课前思考】  现行人教版教材中三年级和五年级都编排了较多“解决问题”的内容,但四年级只安排了两个基本的数量关系教学内容(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而在五年级教学《简易方程》时,首先要求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学生在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时对一些数量关系就会分辨不清。追溯到四年级,我们发现在教学完这两个基本的数量关系之后,教材并没有安排相关内容进行巩固拓展,导致到了五年级
教师针对单元内容做整体设计或是主题式活动设计,非常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形成学科素养。教师应该在理解学科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内容将其分解和具体化,在课堂上真正落实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以下是笔者以“长、正方体认识”为载体设计的主题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科素养,共三课时。  一、 主题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根据物体特征抽
这是吴老师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它是诗,是歌,是画,是梦。为了这“第一堂课”,吴老师精心准备了一篇充满诗意的演讲词。他要让他的新学生在新的学期,对语文学习有一个全新的感受,他要用他诗一样的语言,带领新弟子走进神秘的语文世界。吴老师是有心人,他将本学期语文课本的内容巧妙自然地组合在这篇演讲词里,让他的学生未读其文先感受文之美,领略文之韵。    亲爱的同学们:  从今天开始,我将带领大家走进一个神秘
有这样一群语文教师,他们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聚在一起研讨语文教育的问题,谈论的问题有大有小,参加的范围或大或小。这里没有权威,这里也没有“首领”,这里有的是坦坦荡荡与孜孜以求。热爱,使他们相聚;交流,让教学得到生长;讨论,促进思考走向深刻。而不断学习、吸纳新思想、形成新理念使这一切得以发生。    一、“例会”    3月24日下午,一个寻常的春日午后,一个普通的周三下午,英桥国际学校语文组一周一次的
【人物简介】Mrs.Nyquist,美国加州长滩市Lowell Elementary School(简称Lowell)教师,有着24年的教龄,长期从事小学二年级各门学科的教学。Room 32是Mrs.Nyquist的“工作室”,在那里Mrs.Nyquist每年都能遇见不同的学生。  【访谈地点】美国,加州长滩市Lowell Elementary School  【访谈时间】2015年8月7日  关
【摘 要】数学史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从HPM的视角出发,以“年、月、日”的教学为例,基于教材分析与史料分析,将教材中“你知道吗”这一栏目里相关的数学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引导学生结合“一年天数不同”和“一月天数不同”的相关材料进行探究,真正明白历法的产生由来,以此见证数学史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HPM;年、月、日;教育价值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在每册内容中都安排了“
在过去二十年间,我有幸多次去澳大利亚一些大学(包括一个专科技术学院)学习、工作、和研究讲学,在澳期间也访问过一所普通中学,因此对澳大利亚的教育情况有较为切身的了解和体会,现将一些自己的见闻和心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澳大利亚是个十分注重教育的国家,全国有39所以大学名称命名的高等教育机构,3所高等专科学校以及230多所专科技术学院。比较有名气的大学包括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墨尔本
翻开《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行动便映入眼帘:专家学者们的理论指导、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用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点亮了教育的这片星空。本期杂志的导读,将带领读者走近这些“微行动”,领略这些凝结智慧与责任的“大研究”。  一、“一”单位,大想法  什么是单位?单位化的眼光有何作用?郜舒竹教授在文章《看“一”的眼光》中给出了注释。郜教授指出在数学课程内容中,除了有像计数单位、长度单位这样
今年北京将举办奥运会,可我国学生的体育健康状况却令人忧虑。媒体报道,郑州中招体育测试,多数考生不选“中长跑”。据郑州某中学体育老师反映,该校选考800米(女子)、1000米(男子)跑的考生共50多人,只占该校报名学生总数的10%。中长跑项目确实比较辛苦,体质较差、耐力不够是众多考生不愿、不敢报考的主要原因。郑州六中一位体育老师介绍,“学校跳高项目的校运会纪录,已经近20年没人打破”。去年,全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