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樑算是上海画廊界的第一拨人,他说东廊艺术画廊走到今天,已经超过了预期。与印象中的上海男人不同,他说话不缓不急,又很能聊,因此有人评价他为“清高式的絮叨”。他常说一句话,时间总会慢慢证明你的判断是对是错。
《颂雅风·艺术月刊》(以下简称《颂雅风》):1999年开设东廊有什么契机?
李樑(以下简称李):画廊这一块儿,上海在全国一直比较前一点,那时候已经有一些画廊。商业当然也是一部分,当时投资额度肯定不像今天那么大,但当时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很多艺术家没有地方做展览,我希望在上海提供一个当代艺术交流的平台。
《颂雅风》:有市场和价格上面的考虑么?
李:我们始终觉得市场是第二位的,艺术是第一位的。当然做画廊希望在资金方面能够好一点,但也不希望卖得太贵。普通艺术消费,不可能出手就买几十万,大部分人是要做生意的。这样做下来画廊虽很有压力,不一定马上会有回报,但反过来说,时间长了,画廊也能生成一个很良性的运转体制。
《颂雅风》:跟艺术家合作方式?
李:展览销售,如果没有销售我们也没办法。如果一个艺术家跟我有合作关系,我希望一直合作下去,但我不反对他参加其他的个人艺术活动或者展览,不能只考虑到独家代理,毕竟大部分画廊在中国没有这个能力。如果站在艺术家角度来说,考虑自己长线发展的话,不要太浮躁。
《颂雅风》:是否会参加国际性博览会?花费如何?
李:香港的参加了三年,北京倒没怎么参加过,上海博览会参加过,不会太刻意去做。我觉得有两路画廊,一路是博览会画廊,一路是跟博览会没关系的画廊,事情不一定完全做得一样。参加博览会需要比较大的资金,但能够收回,它必须是一个良性的,否则艺博会和画廊都办不下去。
《颂雅风》:是否有困难时期,经营如何?
李:今年画廊的经营一般般。从目前来看,现在很多画廊生意不好,无论是专业性强的,还是专业性弱一点的,都有日子不太好过的时候。基本上这些年还是比较平稳,没有太大的跌宕,2008年的经济危机,有一部分还是靠其他当代艺术藏品方面因素支撑。画廊办的时间长,东边不亮西边亮,好处就在这里。当然有些人干了很多年,有一定的感情连接,关掉肯定心有不甘。
《颂雅风》:2009年在北京开分部是怎么考虑的?
李:相比1999年开总部,似乎大巫见小巫,所以2009年在北京开画廊可能更多跟个人心态有关。画廊业毕竟是小众的,个人化就是每个画廊的优势。当时那边租金还是免费的,但开的时间不长,一年都不到,发现里面很多问题。
《颂雅风》:如何看最近成立的画廊联盟?
李:管制一直都有,有时候真是没人管。但画廊联盟这个事情我觉得很好,因为画廊多了,会遇到经济危机,总要找一些方法,应对这个时期。有没有用,我也不知道,因为是刚成立的事情。
《颂雅风》:如何与入驻的海外画廊抗衡?
李:这个倒不用太担心。国外画廊在经营方面,体制更健全一点,上海、北京或者其他城市不会拒绝他们进入市场。如果我们乐观一点,本土的艺术消费、收藏、支持,这方面中国肯定是逐年在增加。既然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我觉得对本土画廊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颂雅风》:画廊是否达到预期?
李:总觉得明年会好一点,没想到画廊干了十多年,从没有多少人关注,到现在这么多人关注,尤其国际跟国内关系的转变,都已经超过我的预期了。这两年国内买家增加,国外的在减少。我当初就是这样判断,我画廊最终的客户,应该是中国的本土的。在中国想的是欧美的藏家,那做的东西是不是叫中国当代艺术呢?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基本因素。中国买家从无到有,这就是好的。
《颂雅风·艺术月刊》(以下简称《颂雅风》):1999年开设东廊有什么契机?
李樑(以下简称李):画廊这一块儿,上海在全国一直比较前一点,那时候已经有一些画廊。商业当然也是一部分,当时投资额度肯定不像今天那么大,但当时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很多艺术家没有地方做展览,我希望在上海提供一个当代艺术交流的平台。
《颂雅风》:有市场和价格上面的考虑么?
李:我们始终觉得市场是第二位的,艺术是第一位的。当然做画廊希望在资金方面能够好一点,但也不希望卖得太贵。普通艺术消费,不可能出手就买几十万,大部分人是要做生意的。这样做下来画廊虽很有压力,不一定马上会有回报,但反过来说,时间长了,画廊也能生成一个很良性的运转体制。
《颂雅风》:跟艺术家合作方式?
李:展览销售,如果没有销售我们也没办法。如果一个艺术家跟我有合作关系,我希望一直合作下去,但我不反对他参加其他的个人艺术活动或者展览,不能只考虑到独家代理,毕竟大部分画廊在中国没有这个能力。如果站在艺术家角度来说,考虑自己长线发展的话,不要太浮躁。
《颂雅风》:是否会参加国际性博览会?花费如何?
李:香港的参加了三年,北京倒没怎么参加过,上海博览会参加过,不会太刻意去做。我觉得有两路画廊,一路是博览会画廊,一路是跟博览会没关系的画廊,事情不一定完全做得一样。参加博览会需要比较大的资金,但能够收回,它必须是一个良性的,否则艺博会和画廊都办不下去。
《颂雅风》:是否有困难时期,经营如何?
李:今年画廊的经营一般般。从目前来看,现在很多画廊生意不好,无论是专业性强的,还是专业性弱一点的,都有日子不太好过的时候。基本上这些年还是比较平稳,没有太大的跌宕,2008年的经济危机,有一部分还是靠其他当代艺术藏品方面因素支撑。画廊办的时间长,东边不亮西边亮,好处就在这里。当然有些人干了很多年,有一定的感情连接,关掉肯定心有不甘。
《颂雅风》:2009年在北京开分部是怎么考虑的?
李:相比1999年开总部,似乎大巫见小巫,所以2009年在北京开画廊可能更多跟个人心态有关。画廊业毕竟是小众的,个人化就是每个画廊的优势。当时那边租金还是免费的,但开的时间不长,一年都不到,发现里面很多问题。
《颂雅风》:如何看最近成立的画廊联盟?
李:管制一直都有,有时候真是没人管。但画廊联盟这个事情我觉得很好,因为画廊多了,会遇到经济危机,总要找一些方法,应对这个时期。有没有用,我也不知道,因为是刚成立的事情。
《颂雅风》:如何与入驻的海外画廊抗衡?
李:这个倒不用太担心。国外画廊在经营方面,体制更健全一点,上海、北京或者其他城市不会拒绝他们进入市场。如果我们乐观一点,本土的艺术消费、收藏、支持,这方面中国肯定是逐年在增加。既然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我觉得对本土画廊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颂雅风》:画廊是否达到预期?
李:总觉得明年会好一点,没想到画廊干了十多年,从没有多少人关注,到现在这么多人关注,尤其国际跟国内关系的转变,都已经超过我的预期了。这两年国内买家增加,国外的在减少。我当初就是这样判断,我画廊最终的客户,应该是中国的本土的。在中国想的是欧美的藏家,那做的东西是不是叫中国当代艺术呢?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基本因素。中国买家从无到有,这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