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差异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表现及其评价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peopl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展实验,从这时起,课程理念就进入了一线教师的意识形态当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引发的针对个体差异评价的探索也一直持续。2011年12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再次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的课程理念,尽管这与10年前略有文字上的不同,但是关注个体差异的理念还是没有改变。当下,在10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基础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个体差异,如何做好个体差异的评价呢?
  一、要明确个体差异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表现及根源
  个体差异,一般意义上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在身心特征上显示出彼此各不相同的现象”(注:本文所述的个体差异,不包含器质性疾病)。从这个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个体差异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受“先天”与“后天”两种因素决定的。
  在体育与健康课实践中,个体差异的存在表现在某一项身体素质的集体学习评价上,评价出来的结果往往会以正态分布的形式呈现。这种呈现,是对客观实际的一种反应。但是,就某一个体而言,肥胖的个体速度与耐力素质并不一定就很差,瘦弱的个体力量素质并不一定就很差。因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这种差异与评价标准之间的不完全关联性,取决于他们不懈努力学习的态度与顽强拼搏的竞争精神,这就是个体间学习态度上的差异。态度上的差异来源于个体的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个性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的学练上,消极的学习态度是怕苦、怕累、怕困难,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借口很多,“理论”很多,却缺少自身能力提高的行动与意志品质;积极的学习态度是乐观、向上,学习动机明确,课上学练积极,课后不断弥补,能吃苦,肯实践,意志品质顽强,会以最大的努力争取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在确立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客观性基础上关注个体差异
  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相关知识真实客观的反映,这种评价应该保证其客观性,不能因“照顾”差异而使大家的成绩都不相上下,这样做,本质上也是否定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在教学实践中,体育与健康课上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这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差异,它与态度上的差异息息相关。从教学上来说,教学内容的设置(项目设置)与学习评价成绩间具有互补性。例如:在田径项目的教学上,一个学期不会只有跑或跳或投的项目,教师会把这些项目兼顾起来教学,“跑不快的,但是投得远”“投不远的,但是跳得高”等教学都会兼顾存在的,这样会很好地协调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同样的道理,体能项目偏弱的同学,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能给自己定义成“我胖(瘦),我就应该差”的概念,要在练习次数、努力程度上与其他同学拉近这种能力上的差距,同时,要在其他项目上(如技能类项目)争取领先。而能力强的学生,也不要自满,不要觉得我身体素质好。不需要好好学练也不会影响到学习评价,事实上这些能力好的同学如果能够端正态度,可以在学习的基础上获得优秀或良好的成绩,反之可能只获得合格的成绩,有的同学可能会更差。
  三、针对个体差异的学习评价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案
  在明确了个体差异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的表象之后,我们该怎样去进行学习评价呢?这是一个“区分差异,因材施教,客观评价”的过程。
  1.要鼓励过程性评价,慎用个体内差异评价
  过程性评价可理解为对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意志、情感等因素的评价。具体到评价中可以是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的态度(认真听课,积极练习),努力情况(练习次数、克服自身困难的意志表现,课后的自我提高)等(见表1)。采用过程性评价要做到细致记录、有效点评、定期反馈、个案疏导。最终,要把过程性评价得分按照一定的权重折算到学生在某一学习内容中的学习评价当中。
  个体内差异评价,通常解释为不是在评价集体以内确立评价依据,也不是在集体以外确立评价依据,而是把被评价者的过去(前测)和现在(后测)做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个体内差异评价的最大优点是充分体现了尊重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原则,但这样的评价本身缺乏客观标准,不易给被评价对象提供明确的目标,难以发挥评价的应有功能。事实上,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这样的评价只针对某些个体的话,就失去了集体学习中的公平性。在实践中,用前测(过去)与后测(现在)的结果来评价个体,除个体自然成长中的本能因素外,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非智力因素,其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很难保证,进而导致评价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很难把握。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附录3(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参考用表)中,对体能评价列举了一个案例(案例2),在评价方法中指出:单项体能评定分=期末测试分数 进步幅度分数(即期末测试分数-期初测试分数)×权重,这是一种理想化和理论化的评价结果。“进步幅度”的提出是对个体差异的考虑,但在这里是一个完全的“灰箱”,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个体的能动性心理会左右学习评价的真实性,也会影响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教学预期。在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国家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个体评价标准的研究》中,笔者进行的子课题“《个体评价标准实验》对学生个性发展影响的研究”的相关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的预期性心理会使我们的前测数据与后测数据都缺乏真实性,这实际上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鉴于此,附录3中的体能评价模式在推广中还需要正确的引导与把握。
  2.注重教材的选择性,加强弹性评价
  在实践中,面对个体差异的存在,教师对同一教学领域内教材的统整,使学习内容具有了选择性空间。弹性化的评价机制体现在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进行评价时,在同一教学领域内,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上具有选择性(见表2)。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优势项目在考核内容上得到肯定,使学生的薄弱环节在这种弹性评价的方法上得到弥补。   加强弹性评价,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导与疏导工作,在教育公平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评价观,争取通过学习与自身的努力获得好成绩,避免投机取巧的获利心理。同时,教师也要在教材的选择上做好统整,项目间设置应体现教材功能的一致性,完成难度的趋同性,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3.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落实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新课程评价领域注重强调的评价手段。在实践操作中,就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而言,除了教师自身对学生的评价,还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的自评,可以是评价自身的学习态度,可以是评价自身学习目标的实现过程,可以是结合教师单元教学计划的实施,自我学习计划的推进程度等(见表3)。学生互评,可以是评价同伴的学习态度、同伴的帮扶情况、同伴的进步程度、同伴间合作学习的成效等(见表4)。
  无论是自评还是互评,教师都要加以引导,适时确定评价的侧重点(权重),评价结果要与技能教学的学习评价有效结合起来。同时,在注重评价主体多元性的同时,教学目标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情境的丰富性等都影响着评价的多元性。
  综上所述,在《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评价中,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个体差异的存在,应该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考虑个体差异,不同类别、不同属性的学习所带来的个体差异不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要承认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确区分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差异表现。能力上的个体差异,是个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客观反映,是存在着的事实。而态度上的差异,是个体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所作出的价值判断,是变化中的存在。人是发展中的个体,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态度上的差异既可以强化能力上的差异——使差异拉大,也可以弱化能力上的差异——使差异缩小。我们针对个体差异的教学指向就应该是以弱化能力上差异为目的,采用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调动个体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4]赵百东.关于体育与健康课模块教学中学习评价的思考与实践[C].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探索,2011,7.
  [5]赵百东.《个体评价标准实验》对学生个性发展影响的研究[R].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国家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个体评价标准的研究》,2000,9.
  [6] http://baike.baidu.com/view/566641.htm[OL].百度百科,2012,6.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 310009)
其他文献
摘 要:《清华附小“十二五规划”办学行动纲领》提出学校应该把资源放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教育教学最需要的地方。在附小的学生培养目标中,学校把健康放在了首位,彰显了附小人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也是清华附小传承马约翰体育精神的重要体现。学校努力将整个校园变成一个大的体育锻炼的场所,处处充满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处处可锻炼,时时能锻炼。  关键词:清华附小;健康;校园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摘 要:笔者以2012年进行徐州市小课题《小学高段(水平3)体育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的研究》为例,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与提升,提出了“真”下功夫、做“实”研究、“细”做文章是小课题研究走向实效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小课题;选题;途径;实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11-0046-02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在一段时间
关键词:重庆;九龙坡;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10-0014-02  重庆市九龙坡区位于主城区西部,全区所辖有城区学校、农村学校、城区结合部学校、私立学校等各种层面学校102所,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全区在校学生12万余人。近年以学校体育工作改革为动力,以落实每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为重点,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基础,以营造
教师的言行触动学生的心  陈月玲    今天是开学的第三周,也是高一新生上的第5次课,由于学校体育节即将来临,高一体育备课组决定本次课各班先讲解迎面接力跑的技术,再进行教学比赛,最后各自分项教学,我班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垫上技巧,男生的教材是复习前滚翻接直腿后滚翻,学生在练习时,我巡回指导观察。当到达第六组时发现一名男生不会做前滚翻的动作,我顺势蹲在垫的侧面,耐心地手把手为该名男生讲解动作,并且帮助和
【编者按】:2013年6月29日-30日,由《体育教学》杂志社发起,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和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学》编辑部主办,海宁市教育局、海宁市教育局教研室协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游戏研讨培训班”在浙江省海宁紫微小学举行。由“游戏大王”吴纪安老师及他的团队,为来自全国各地致力于体育游戏研究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了培训。此次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教师们课堂教学中游戏的运用与创编能力,加强了从理论到
对象:水平三至四  目标:发展腿部力量和上下肢协调能力,体验学习节奏跑和跨栏跑动作技术。  方法:  1.依次用不充气篮球、10厘米、20厘米和30厘米厚海绵砖、倒“V”型放置的折叠小垫子等高度逐渐增加的柔软物代替障碍,在跑道两边分别设置两组,障碍间距离6~7米,每组障碍4~5个。羚羊逃跑起点距第一个障碍9~11米,距离起点线50米处划一条线,线的前方代表羚羊的安全区域;最中间的跑道空出,在距离羚
众所周知,因为场地和条件的原因,我国许多地县级学校都没有400m的标准运动场。而田径教学又是一切运动的基础,按照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每年应举办一次大型田径运动会。在实际工作中200m跑道上进行4×100m比赛,是屡见不鲜的事,但实际操作时难度太大。首先,各类体育教材没有该类比赛的接力区的划法,其次,第一棒和第三棒,第二棒和第四棒接力区相对集中,但又不是同一接力区,教师和学生都容易混淆不清。往往跑的
6月11日东城教委在和平里第二小学召开“快乐健身 阳光校园”展示活动。北京奥林匹克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力志出席活动现场。据悉,此次活动主要是在全区推广和平里第二小学长期以来在体育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同时对全区体育教师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实地培训,进一步推动东城区的体育工作。  和平里第二小学作为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校长张美玲深刻认识到体育工作的重要性,为了学生身心智的和谐发展,紧紧抓住奥运
体育“课课练”这个并不陌生的名字,经历若干年后,又再次让我们忆起,再一次显示出它的价值。5分钟即整堂课的八分之一的时间,结合练习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点、线、面不同层面来付诸实施,让学生喜欢体育课、提高身体素养、提高学习效率,期望“八分之一”的时间产生的效益远不止于八分之一。  一、八分之一的崛起  5分钟对于一节课来说即为八分之一的时间。本文所指的“八分之一”就是指利用每堂体育课上课前5分钟或者下课
特级教师是—个精英的群体,他们既是基础教育工作一线的“领头雁”,也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弄潮儿”,在推动教学与实践的相互融合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0lO年12月28日至30日,古城苏州特级教师群英荟萃,江苏省教研室在苏州草桥中学举办了江苏省首届体育特级教师论坛。参加本次论坛的不仅有22位省特级体育教师,还有来自全省各地的市级体育学科带头人、体育名师、省级体育教学能手、省优秀体育课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