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不可能强行超越工业化阶段追求和发达国家同样层次的产 业结构,我国的工业化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中国还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工业化,而后再用30年至40年 来完成现代化的目标。
工业化阶段是不能强行超越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决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跨越工业化 阶段,直接进入信息化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指出,中国还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工业化,而后再用30年至 40年来完成现代化的目标。
徐匡迪近日在杭州举行的一个学术报告会上说,中国已经建立起基本独立完整的工业体 系,但在大多数重要的工程科技领域中,中国离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虽 然拥有大批优秀的工程科技人员,但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比较弱。
他认为,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把工程科技放在科技发展的最重要的位置, 把绝大部分科技资源投向工程科技,使中国的工程科技及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达到世界最先 进国家的水平。
徐匡迪呼吁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重大前瞻性 、战略性问题和具有良好产业发展前景的学科方向,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说,过去20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未来20年, 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是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还需经 受严峻考验。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比较优势所在。邱晓华说,我国巨大的本土市场容量使制造业发展成 为可能,而充裕、优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更是制造业成长的保证。而另一方面,国内采掘 业由于资源限制不可能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农业资源的劣势使得中国必须正确看待其在国民 经济中的地位;服务业的发展本身又依赖于社会结构性的变化,只有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 ,才会有稳定的根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依赖制造业的成长,制造 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以上。细算下来,制造业为国家提供了50%的财政收 入,吸纳了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和同样比重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制造业还是中国商品出口的主体,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总出口的80%以上,创造了 近75%的外汇收入。
邱晓华驳斥了“随着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制造业的存在意义将要下降”的观 点。他指出,不可能强行超越工业化阶段追求和发达国家同样层次的产业结构,我国的工业 化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展望未来,无论从制造业占GDP和财政收入的比重来讲,还是从扩大 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来讲,都可以肯定地说:至少20年内,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 的主要源泉。
邱晓华也指出,我国制造业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很多产 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产品品种少、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低。电子信息产品是我国出口 的主力,但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都要进口。所以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不是世界工厂, 还不是制造强国。同时,外资进入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支持的同时也使国内产业的发展面临 更加严峻的环境,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遭遇的壁垒也呈现增多、增强的趋势。
邱晓华认为,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应从四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提升 制造业技术水平,更多地掌握核心技术,培养高端人才;二、把制造业发展和服务业、信息 业的发展结合好,“新经济”的很大一个组成部分是高端的制造业,如信息产业。我们要着 力干做大高端制造业,对传统制造业则要通过技术改造、企业重组等手段进行提升;三、在 国际化、市场化的环境下,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灵活的内在机制,这就需要强调制度的 创新;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牢牢抓住市场导向,决不能盲目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中国还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工业化,而后再用30年至40年 来完成现代化的目标。
工业化阶段是不能强行超越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决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跨越工业化 阶段,直接进入信息化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指出,中国还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工业化,而后再用30年至 40年来完成现代化的目标。
徐匡迪近日在杭州举行的一个学术报告会上说,中国已经建立起基本独立完整的工业体 系,但在大多数重要的工程科技领域中,中国离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虽 然拥有大批优秀的工程科技人员,但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比较弱。
他认为,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把工程科技放在科技发展的最重要的位置, 把绝大部分科技资源投向工程科技,使中国的工程科技及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达到世界最先 进国家的水平。
徐匡迪呼吁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重大前瞻性 、战略性问题和具有良好产业发展前景的学科方向,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说,过去20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未来20年, 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是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还需经 受严峻考验。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比较优势所在。邱晓华说,我国巨大的本土市场容量使制造业发展成 为可能,而充裕、优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更是制造业成长的保证。而另一方面,国内采掘 业由于资源限制不可能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农业资源的劣势使得中国必须正确看待其在国民 经济中的地位;服务业的发展本身又依赖于社会结构性的变化,只有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 ,才会有稳定的根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依赖制造业的成长,制造 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以上。细算下来,制造业为国家提供了50%的财政收 入,吸纳了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和同样比重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制造业还是中国商品出口的主体,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总出口的80%以上,创造了 近75%的外汇收入。
邱晓华驳斥了“随着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制造业的存在意义将要下降”的观 点。他指出,不可能强行超越工业化阶段追求和发达国家同样层次的产业结构,我国的工业 化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展望未来,无论从制造业占GDP和财政收入的比重来讲,还是从扩大 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来讲,都可以肯定地说:至少20年内,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 的主要源泉。
邱晓华也指出,我国制造业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很多产 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产品品种少、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低。电子信息产品是我国出口 的主力,但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都要进口。所以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不是世界工厂, 还不是制造强国。同时,外资进入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支持的同时也使国内产业的发展面临 更加严峻的环境,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遭遇的壁垒也呈现增多、增强的趋势。
邱晓华认为,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应从四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提升 制造业技术水平,更多地掌握核心技术,培养高端人才;二、把制造业发展和服务业、信息 业的发展结合好,“新经济”的很大一个组成部分是高端的制造业,如信息产业。我们要着 力干做大高端制造业,对传统制造业则要通过技术改造、企业重组等手段进行提升;三、在 国际化、市场化的环境下,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灵活的内在机制,这就需要强调制度的 创新;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牢牢抓住市场导向,决不能盲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