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将审美教育贯穿其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注意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标将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并进一步强调: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这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审美教育越来越凸显出重要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尤其要大力贯彻审美教育,陶冶学生性灵、净化他们的灵魂,使其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美好的感情、丰富的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并创造美好的生活。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发现美
创设审美情境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引导他们展开合理的联想,激活他们的审美心理,使他们发现美。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具有将抽象生动化、具象化,冲破时空限制等特点,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利用多媒体呈现的丰富图画和完美音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多种感官,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并促使他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建构。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的名单》这类课文时,我基本不讲解课文,而是留出时间让学生观看相关电影,让学生身临其境,更直观地引发他们的审美心理。
2.运用新颖的教学技法。教师的语言、动作,精美的导入,可以创设意境,帮助学生产生审美的欲望。比如在讲授《雷雨》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将教室布置成舞台,并让他们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表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如讲授《我的五样》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做了一个游戏:在纸上写出生命里最重要的十个人或物,然后从中一样一样地删减自认为不太重要的,直至剩下最后一样。游戏还未结束,许多学生就哭了,因为他们发现很多东西是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从而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二、激活情感体验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审美教育应该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易健教授认为“现代美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的生命教育”。可以说,情感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激活情感,引导学生体验美呢?
我想,教师本身应充满激情。“文似看山不喜平”,讲课也是一样。波澜不惊的课让人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而充满激情、波澜起伏的课堂却能引导学生达到思维的高峰,唤起他们情感的共鸣。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富有激情的示范朗读营造充满美的课堂氛围,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其次,可以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课堂节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层意蕴,激活他们的审美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使师生之间的对话富有“情趣”;最后,可以让学生富有激情地齐读美文,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激起他们蕴藏的热情,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美。当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真实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采用多种形式创造美
陶行知认为“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创造美是语文审美教育的归宿,也是终极目标。它不仅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
1.在对语文课本的学习中创造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而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代表着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表达了特定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的情感。因此,要想学生能够顺利地阅读,成功地领会教材文本中要表达的审美意蕴,教师需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所以在讲《边城》一课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湘西美景图,将他们带入文本当中,与作者交流,加深其对湘西文化的理解,实现情感的迁移。又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角度重新审视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
2.在阅读训练中创造美。作为文科班的语文老师,我除了要求学生阅读高考必考的十部文学著作,还要求他们大量阅读课外美文,从各类美文中汲取营养。张承志的《汉家寨》让学生感受到了人的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汉家寨。其实,“坚守”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这不毛之地,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有人在物欲横流中坚守着清贫,有人在庸俗泛滥中坚守着高雅,有人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着理想,有人在“游戏人生”中坚守着作为,有人在“众人皆醉”中坚守着“独醒”,有人在急功近利中坚守着“治本”,有人在“全盘西化”中坚守着民族精华……这篇美文使学生学会了思考与选择正确的“坚守”,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光彩照人。
3.在写作过程中创造美。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将以往存储于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想象、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形成文字。作文在高考语文科目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作文一旦得高分,总分也会比较可观。我建议语文老师将“写”这个环节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哪怕每堂课只留出五分钟的时间,也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写作,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张扬个性,自由地进行创造。这样一来,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还能写作出美文,何乐而不为呢?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卵石臻于完美。”文章因美而存在。美育是关系到人的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语文学科是蕴藏美的学科,语文教育是呼唤美的教育,语文教学贯彻审美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依赖于教师的审美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名新时代的“师者”,我们有责任也必须认识到审美教育在整体教育中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优秀的语文资源,让美走进课堂,浸润学生纯洁的心灵,让他们能运用知识去发现、欣赏、创造美!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尤其要大力贯彻审美教育,陶冶学生性灵、净化他们的灵魂,使其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美好的感情、丰富的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并创造美好的生活。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发现美
创设审美情境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引导他们展开合理的联想,激活他们的审美心理,使他们发现美。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具有将抽象生动化、具象化,冲破时空限制等特点,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利用多媒体呈现的丰富图画和完美音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多种感官,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并促使他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建构。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的名单》这类课文时,我基本不讲解课文,而是留出时间让学生观看相关电影,让学生身临其境,更直观地引发他们的审美心理。
2.运用新颖的教学技法。教师的语言、动作,精美的导入,可以创设意境,帮助学生产生审美的欲望。比如在讲授《雷雨》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将教室布置成舞台,并让他们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表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如讲授《我的五样》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做了一个游戏:在纸上写出生命里最重要的十个人或物,然后从中一样一样地删减自认为不太重要的,直至剩下最后一样。游戏还未结束,许多学生就哭了,因为他们发现很多东西是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从而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二、激活情感体验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审美教育应该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易健教授认为“现代美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的生命教育”。可以说,情感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激活情感,引导学生体验美呢?
我想,教师本身应充满激情。“文似看山不喜平”,讲课也是一样。波澜不惊的课让人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而充满激情、波澜起伏的课堂却能引导学生达到思维的高峰,唤起他们情感的共鸣。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富有激情的示范朗读营造充满美的课堂氛围,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其次,可以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课堂节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层意蕴,激活他们的审美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使师生之间的对话富有“情趣”;最后,可以让学生富有激情地齐读美文,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激起他们蕴藏的热情,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美。当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真实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采用多种形式创造美
陶行知认为“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创造美是语文审美教育的归宿,也是终极目标。它不仅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
1.在对语文课本的学习中创造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而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代表着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表达了特定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的情感。因此,要想学生能够顺利地阅读,成功地领会教材文本中要表达的审美意蕴,教师需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所以在讲《边城》一课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湘西美景图,将他们带入文本当中,与作者交流,加深其对湘西文化的理解,实现情感的迁移。又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角度重新审视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
2.在阅读训练中创造美。作为文科班的语文老师,我除了要求学生阅读高考必考的十部文学著作,还要求他们大量阅读课外美文,从各类美文中汲取营养。张承志的《汉家寨》让学生感受到了人的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汉家寨。其实,“坚守”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这不毛之地,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有人在物欲横流中坚守着清贫,有人在庸俗泛滥中坚守着高雅,有人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着理想,有人在“游戏人生”中坚守着作为,有人在“众人皆醉”中坚守着“独醒”,有人在急功近利中坚守着“治本”,有人在“全盘西化”中坚守着民族精华……这篇美文使学生学会了思考与选择正确的“坚守”,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光彩照人。
3.在写作过程中创造美。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将以往存储于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想象、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形成文字。作文在高考语文科目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作文一旦得高分,总分也会比较可观。我建议语文老师将“写”这个环节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哪怕每堂课只留出五分钟的时间,也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写作,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张扬个性,自由地进行创造。这样一来,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还能写作出美文,何乐而不为呢?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卵石臻于完美。”文章因美而存在。美育是关系到人的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语文学科是蕴藏美的学科,语文教育是呼唤美的教育,语文教学贯彻审美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依赖于教师的审美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名新时代的“师者”,我们有责任也必须认识到审美教育在整体教育中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优秀的语文资源,让美走进课堂,浸润学生纯洁的心灵,让他们能运用知识去发现、欣赏、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