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短视频时代美食纪录片走向

来源 :记者观察·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promi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0年以来,美食纪录片数不胜数,各国争相挖掘属于自己本土极具特色的代表性美食,影像表达作为文化输出的又一手段,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美食打卡浪潮。
  关键词:短视频;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
  一、《早餐中国》介绍
  《早餐中国》是由王圣志执导,沈宏非、陈晓卿担任总顾问,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合作的美食短纪录片。节目从2019年4月起,每周一至周五早8点腾讯视频全网独播,海峡卫视同日晚间黄金时段重播。
  为了适应都市人繁忙的日常生活,五分钟一集的节目,让受众可以在公交上、吃早餐的间隙便可观看。从内容呈现的角度来看,《早餐中国》没有传统解说词的烘托,没有雄伟壮观的景象,大多是中景、近景,从编导的角度出发阐述每个小店的平凡与伟大。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活泼的标题、字幕、图标,更多网络化语言的表达。它的每一集都以时间轴顺序铺开,从小店开店到忙碌到休息间隙再到收摊、关门,以及最后以店主最喜欢的音乐结束,简简单单却又吸引人前往“打卡”。
  《早餐中国》的足迹遍布各地,呈现出以福建省为中心,向四周散开的现象,但总体而言还是以南方的特色小吃为主要拍摄对象。
  二、宣传方式与传播手段
  《早餐中国》在豆瓣评分一度达到7.8分,位居一周华语口碑剧集榜第三,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超2亿,评分达9.5,持续位列腾讯视频纪录片热播榜榜首,引发大批网友的围观和热议,这样的成绩在纪录片领域已算亮眼。
  和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同,《早餐中国》把重点放在了微博平台,通过发起#早餐中国#话题,第一季累积了2.8亿的阅读量和6.5万的讨论量。在互动方面,节目还在微博发起#送我家的早餐C位出道#话题活动,呼声最高的网友推荐早餐将有可能出现在第二季片子中。
  从文案角度来看,还是传统的宣传片+海报+视频本体的模式,最特别的是手绘风的城市美食海报,水墨画与水彩的巧妙结合,赋予了海报古典美与现代感。再加上店铺夫妇们平凡朴实的话语,显出的是纪录片自身独特的“烟火气”“接地气”,让观者在观赏过后产生接近性的触动。
  目前,“弹幕”形式的互動也成为了美食推广的又一手段。依托企鹅影视(隶属于腾讯视频)这个以互联网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影业集团,《早餐中国》在为自己积攒人气的同时,也为第二季的美食选择有了素材来源。通过分析网友们的弹幕频次,节目可根据受众喜好对内容进行重点突破。
  除了与观众们的良性互动,《早餐中国》还在传统媒体上崭露头角。《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长江日报》《三联生活周刊》等等多家报纸杂志都对今年新推出的短纪录片争相报道。除此之外,各大取景地的消息发布平台也为《早餐中国》造势,美食博主们争相推荐这档节目,可以说《早餐中国》是新时期纪录片制作的新方向。
  三、总结与反思
  2019年4月初,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hina Documentary Research Center)主任何苏六教授在2019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上发布了《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9)》。报告指出,2018年网友在视频网站点击量超过亿次的纪录片共有9部,排在首位的是《风味人间》,点击量高达10.7亿次,其次是《舌尖上的中国(3)》,点击量3.9亿次。以上两部均为美食题材纪录片,它们不论在制作水平还是内容丰富性上都远超《早餐中国》,并且模式不固定、不僵化,每一集都用不同的叙事技巧构想文案。但作为地方性卫视首次尝试短时长纪录片,《早餐中国》对美食纪录片制作起到的变革性毋庸置疑,可谓纪录片界的“抖音”,大有发展趋势。
  《早餐中国》对地方性电视台发展起到导向性作用。首先,从定位来看,牢牢抓住青年群体。其次,重视媒介融合,加强电视台与各大视频网站的合作沟通。再者,内容与技术深度发展,做出质优又吸引受众的内容。
  《早餐中国》在影响电视领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饮食文化持续对外传播。饮食,大致上包含了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早餐,因每个城市水土不同,而有不同的风味。城市朝发夕至,菜系融会贯通,一蔬一饭早已跨越山海,唯早餐偏于一方,早餐,作为全世界人民都十分重视的一餐,影响了百姓们一天的活力。从店主夫妻、学生,到在外打工的务工人员,每个人都对家乡的小吃有不可割舍的情感,食物从某种程度上是一座城市的形象符号,是自我认同与向外传递讯息的重要资源。
其他文献
摘要:在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想要写出有特色的“扶贫新闻”越来越难,扶贫新闻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在于选题视角的创新。本文从政策解读、生活服务、精准帮扶等方面探讨了扶贫题材新闻传播的新思路,弘扬社会主旋律。  关键词:扶贫新闻;传播;社会主旋律  广播录音新闻是指一篇广播新闻稿件中加人现场音效,使其更具真实性的新闻作品。由于广播录音新闻要求播音员播出的部分不多,很多是记者采来的录音素材,所以,很多
期刊
摘要:今年是方志敏烈士诞辰120周年。在方志敏的家乡,江南都市报制作团队历时40余天精心设计打磨,选在8月6日这个纪念方志敏逝世的重要日子,创意推出一款手绘版H5作品《信仰者》,以“一镜到底”形式,突出展现方志敏在狱中与前来劝降的南昌行营军法处副处长钱协民的对话,H5化静为动,信仰者的形象也鲜活生动,可触可感。  关键词:江南都市报;方志敏的家多;纪念  一、14张手绘图致敬方志敏  这款手绘版H
期刊
摘要: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衢州经济信息频道《经视新闻》推出了五篇《寻找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的系列主题报道,记者通过深入基层,寻访衢州革命老区红色旧址,讲述发生在革命战争年代老红军、老革命的英雄故事以及近年革命老区发生的巨变,力图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关键词:四力;红色老区;红色精神  一、主题报道的亮点  (一)多次策划,调整方案  频道年初就提出了今年要通过走访革命老区推出一
期刊
从2015年起,延安市全力开展“2+1”三城联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延安日报社紧跟市委市政府部署,紧扣联创新任务、新目标,聚焦中心、把握重点、凝神聚气、正面鼓劲,注重新闻宣传的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抓好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联动互动,确保主要栏目、主要版面天天有报道,天天有亮点,切实营造出“大众支持、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为延安公民文明的养成和文明水平
期刊
摘要:31天,3个团队,6个工作组,完成1条电视汇报片撬动近100亿元资金。这条汇报片的成功,是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帯来的成果,是媒体融合的生动实践。本文试图结合工作实践,浅析电视汇报片的创作过程。  关键词:媒体融合;电视汇报片;创作实践;PPT视频转化  2018年10月23日,国家部委宣布韶关市组织申报的广东粵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通过激烈的竞争,成功入围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
期刊
摘要:博物馆是社会重要的文化组织机构,具有重要的文化保护功能,并承担文化宣传、社会教育的职能,是社会非营利组织。基于宣传教育角度分析,其具有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儿童教育功能,其通过开展展览活动、陈列宣传历史文化,重要艺术品的方式,实现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本文基于博物馆的功能及形式,对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如何拓展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的策略,旨在为博物馆组织机构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
摘要: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尤其是在财经类新闻媒体当中,财经类新闻对于新闻采访以及新闻编写工作的要求严格度极高,需要相关的新闻工作者结合工作要点,不断地对工作方式进行革新,以满足行业发展以及人们信息获取的需求。本文主要就财经类新闻采访及新闻编辑写作的要点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财经类新闻;采访;编辑;写作要点  一、要重视财经新闻分析能力的提升  从实际角度出发,财经新闻记者的分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
期刊
摘要:茶,在中国是一种意蕴悠长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一枚标志性的符号。喝茶已然不只是品茗本身带来的乐趣,而是一种心境,让人们能滤去浮躁,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纪录片,是将真实生活中的人与事作为创作素材形成的一种电视艺术形式,通过编导的艺术加工,目的在于以真实为本质引发人们思考。如何将纪录片与茶完美结合,如何做出一部讲述茶的优秀纪录片?创作者不仅先要感悟茶带给自己的精神力量,还要发挥电视的优势与特点,
期刊
摘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信息汲取的困难,而是无法快速辨认真正想要的信息。出色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发布实用的信息并设计出便于阅读的版式,帮助用户过滤无用信息,从而解决这一难题。政务发布如何设计出好的版式,抓住用户的“视觉流向”,让他们在茫茫信息流中对你“一见钟情”?今天,笔者就以政务发布“杭州发布”微信公众号为例浅析版面设计在传播效果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播效果;版面设计;政务
期刊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让新闻传播不再受到时间和地域限制,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地位岌岌可危。就在各大电视新闻机构还在不断寻找突破□的时候,陕西广播电视台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精心打造的“文史探秘”系列全媒体直播——《探秘秦公一号大墓》和《探秘陕西五大博物馆》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在传统电视新闻逐步“势弱”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异军突起”值得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全媒体直播;广播电视台;“破局”  一、新形势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