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愈加密切,日本传统的饮食文化也逐渐传播开来,成为现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饮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日本料理受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较大,在日本饮食文化中处处可见中国元素的身影。传统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明显,与中国的饮食文化之间关系密切,很多领域都源于中国,从这个层面上也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日本文化母国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日本料理;饮食文化;文化母国;中国元素
中图分类号:TS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36-02
日本料理的发展尽管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日本在战后的飞速发展,日本料理与各类高科技产品一同进军海外,已经被各国食客所接受。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对于饮食的追求已经不再单单局限于追求饱腹以及品尝美食的阶段,日本料理已经进入了追求身心愉悦的高品质享受阶段。作为科技大国的日本,仍然保留着对季节风味的推崇和喜爱。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和往来日益频繁,人们对于日本料理有了更大的改观和全新的认识,去日本旅游都要品尝不同风味的日本美食,促进了日本饮食文化的全球推广。
一、日本料理的概况
日本料理的主食通常为米饭,而副食主要是以蔬菜和鱼类为主。从中世纪到明治维新这段时期,由于受到传统佛教思维的影响,日本对肉食类食物有所顾忌,几乎很少吃肉类食品。从明治以后,日本便放宽了对肉类食品的态度,这种肉食禁忌也逐步被取消。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料理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在仅仅局限于蔬菜和肉类,面包等面食类也逐渐纳入了日文饮食文化的范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饮食习俗对日本料理不断渗透,日本在摄取肉类和乳制品方面也不断进步,与此同时即食食品的日益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本饮食文化的发展,使日本料理越来越具有国际化色彩。日本料理通常是以煮、炸、烤以及凉拌等方式呈现,同时还以酱汤和腌渍菜予以辅助搭配,有时也会搭配中华料理和西洋料理予以点缀。
日本饮食文化日益发展完善,不仅器具精美、色泽自然,而且味道鲜美、花式繁多,给人一种极致的视觉享受和味觉洗礼,深受广大饮食爱好者的喜爱。另外,由于日本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点,稻米是日本主食的主要构成来源,在日本人民的生活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可缺少。几乎在日本的每个地区均可以种植水稻,尤其是在日本关东以及东北地区更是水稻的主产区。在每年十月中旬左右,人们便可以吃到当年所产的新米了。“越光”、“竺锦”、“一见钟情”等都是日本大米中的代表品牌。
二、日本料理的基本特征
(一)蔬菜和海鲜为主,季节性明显。
海鲜和蔬菜是日本料理的主要食材,同时添加适当的肉类予以辅助。海鲜以产自日本近海的鱼类和贝类为主,很少吃淡水鱼类;蔬菜则是常见的小萝卜、大白菜、小茄子、黄瓜、菠菜等;在肉类的选择上,日本人民偏爱牛肉,其次是鸡肉,猪肉所占比例较少,几乎不吃鸡爪、猪蹄以及猪内脏。日本四季分明,大多数食材的生长受到天气的影响较大,季节性特征明显。由于考虑到食材的新鲜度等因素,日本在对食材的选择和食用上也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同时,日本对季节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再加上“物尽其善”选择习惯的影响,通常都选择应季的食材。
(二)烹饪方式崇尚原味,较少使用调料。
在日本料理中,人们普遍喜欢少用调料,追求食物的原汁原味。例如,刺身,日本人通常喜欢将鱼、虾、贝按照一定的比例切成片状,只蘸着少许的酱油和辣根即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保护海产品的新鲜度,其营养成分也不至于过多流失。但是,由于刺身并不是熟食,难免会在其身上存在一些寄生虫或者微生物,值得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三)追求器具精良,富有艺术感。
曾经有人对日本料理进行这样评论过:“日本料理是用眼睛来吃的。它极其讲究形与色,极工盛器,配合食物,造型美丽,每一道菜都犹如中国的工笔画,细致入密,更有空白,让人不忍下箸。”日本厨师技术高超,对每道菜的造型都进行精心设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的美的享受,体现了日本饮食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美食不如美器”,日本人民对于饮食器具十分重视,为了保证外形的美观,必须按照食物来选择合适且精美的器具来盛放,以便对日本美食的内涵进行完美的诠释。
三、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
(一)主食中的中国元素。
众所周知,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几乎在日本的每个地区都会种植水稻,稻米是日本料理中的主角,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考证,日本稻米最先起源于中国浙江一带,特别是在舟山群岛的可能性较大。在稻米传入到日本的同一历史时期,小麦、玉米等也陆续传入日本境内,逐渐被日本人们所接受,成为了日本主食中的重要部分。但是,与日本民众关系最为密切的依旧是稻米。
另外,在面食类中也可以发现中国元素。日本的朝日电视台曾经对日本民众最喜爱的食物进行过一次深入调查,结果发现日本民众最喜欢的食物是拉面。在目前的中国,也可以看到很多日式拉面馆。然而,拉面最先开始于中国,然后随着国际之间的联系和人口的不断迁移,逐步传入到了日本。
(二)菜肴中的中国元素。
日本民众酷爱吃米饭,在对副食特别是肉类的选择上也大多以牛肉、鸡肉等为主,在佛教的影响下,几乎不食用猪肉。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日本进入了现代化时期,在中日之间不断加强交流的同时,中华料理也在随之向日本传播开来,在中华料理中占用重要地位的猪肉也逐渐被日本民众所接纳,出现在日本民众的饮食当中。
(三)调味品中的中国元素。
日本料理比较清淡,在食物加工和烹饪方面,所使用的调味品不仅种类较少,而且数量也不多,仅仅用酱油以及少量调味酱加以辅助。在日本料理中,酱油和调味酱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可替代。如果缺乏了酱油和调味酱,那么日本料理的色泽和味道就会大打折扣。但是,酱油和调味酱都是传统中国饮食当中的调味品,是由中国传到日本去的。很多日本料理例如寿司等都离不开酱油的参与,特别是日本民众所推崇的酱汤泡白米饭更是酱的真实写照。在酱油和调味酱传到日本之后,日本民众也根据自身口味进行了适当调整,研制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甜酱,成为日本料理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四)烹饪方法中的中国元素。
传统的日本烹饪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煮、烧烤、清蒸等对日本食物进行加工和制作。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华料理大量涌入日本市场,极大的冲击了日本传统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模式,人们也普遍开始学习中华料理的相关做法,来不断完善和补充日本料理,促进了日本料理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特别是日本家庭比较偏爱的青椒炒肉丝等菜肴,在烹饪方式上便充分借鉴了中国煎炒的方法,色香味俱全。
(五)烹饪器具中的中国元素。
日本料理不仅对刀工具有十分复杂的讲究,而且在食物装盘技术上也颇有研究,已经成为日本料理的主要特征之一。日本民众所经常涉及到的“盛付”一词,便充分诠释了日本对于美食摆放器具的重视程度。在较为正式的场合当中,对于器具的选择十分重要,食客会对器具的外形以及整体盛放姿态进行欣赏。陶器、瓷器以及木器是日本饮食器具经常选用的题材。陶器来源于中国,在唐代时期丝绸之路的影响下,大量遣唐使虚心学习和借鉴唐朝文化,并将当时鼎盛的陶瓷工艺带回日本加以研究和学习,制作出了独具日本特色的陶瓷餐具。
(六)茶道中的中国元素。
“茶道”是日本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和表现形式之一。茶道具有独特的礼仪和品尝程序,是日本民众会友以及交流心得和体会的重要途径。在宋朝时期,日本留学生曾经到中国学习,对中国茶文化十分喜爱,便在回国时将茶叶种子带回日本予以种植,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在其基础上对本民族特点加以融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茶文化——“茶道”。
(七)汉方以及食疗中的中国元素。
在传统中国饮食文化中,中医食疗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在唐朝时期逐步传入日本,对日本医疗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做出了巨大贡献。起初主要作用是作为医用,后来用途不断拓展,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看到,例如生姜糖、屠苏酒等。
四、结语
由此可见,虽然说现阶段的日本料理被西方各国认为是博大精深,但是仔细探究一番,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诸多中国元素。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扩大和密切,日本料理已经在世界各地蔓延开来,深受各国食客的喜爱。由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独特的关系,日本饮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在食材、调味品、烹饪方式和烹饪器具等方面,还是在茶道、汉方药以及食疗等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12]。日本料理中处处可以发现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印记,再次证明中国作为日本的文化母国,其特殊地位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1]孙璐.浅析日本饮食文化[J].西安社会科学,2010,(4):189-190.
[2]边冬梅.日本食文化刍议[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科版),2001,(2):100-102.
[3]尹平.试论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的异同[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2):90-92.
[4]吕汝泉.略论中国文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7):96-97.
关键词:日本料理;饮食文化;文化母国;中国元素
中图分类号:TS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36-02
日本料理的发展尽管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日本在战后的飞速发展,日本料理与各类高科技产品一同进军海外,已经被各国食客所接受。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对于饮食的追求已经不再单单局限于追求饱腹以及品尝美食的阶段,日本料理已经进入了追求身心愉悦的高品质享受阶段。作为科技大国的日本,仍然保留着对季节风味的推崇和喜爱。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和往来日益频繁,人们对于日本料理有了更大的改观和全新的认识,去日本旅游都要品尝不同风味的日本美食,促进了日本饮食文化的全球推广。
一、日本料理的概况
日本料理的主食通常为米饭,而副食主要是以蔬菜和鱼类为主。从中世纪到明治维新这段时期,由于受到传统佛教思维的影响,日本对肉食类食物有所顾忌,几乎很少吃肉类食品。从明治以后,日本便放宽了对肉类食品的态度,这种肉食禁忌也逐步被取消。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料理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在仅仅局限于蔬菜和肉类,面包等面食类也逐渐纳入了日文饮食文化的范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饮食习俗对日本料理不断渗透,日本在摄取肉类和乳制品方面也不断进步,与此同时即食食品的日益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本饮食文化的发展,使日本料理越来越具有国际化色彩。日本料理通常是以煮、炸、烤以及凉拌等方式呈现,同时还以酱汤和腌渍菜予以辅助搭配,有时也会搭配中华料理和西洋料理予以点缀。
日本饮食文化日益发展完善,不仅器具精美、色泽自然,而且味道鲜美、花式繁多,给人一种极致的视觉享受和味觉洗礼,深受广大饮食爱好者的喜爱。另外,由于日本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点,稻米是日本主食的主要构成来源,在日本人民的生活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可缺少。几乎在日本的每个地区均可以种植水稻,尤其是在日本关东以及东北地区更是水稻的主产区。在每年十月中旬左右,人们便可以吃到当年所产的新米了。“越光”、“竺锦”、“一见钟情”等都是日本大米中的代表品牌。
二、日本料理的基本特征
(一)蔬菜和海鲜为主,季节性明显。
海鲜和蔬菜是日本料理的主要食材,同时添加适当的肉类予以辅助。海鲜以产自日本近海的鱼类和贝类为主,很少吃淡水鱼类;蔬菜则是常见的小萝卜、大白菜、小茄子、黄瓜、菠菜等;在肉类的选择上,日本人民偏爱牛肉,其次是鸡肉,猪肉所占比例较少,几乎不吃鸡爪、猪蹄以及猪内脏。日本四季分明,大多数食材的生长受到天气的影响较大,季节性特征明显。由于考虑到食材的新鲜度等因素,日本在对食材的选择和食用上也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同时,日本对季节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再加上“物尽其善”选择习惯的影响,通常都选择应季的食材。
(二)烹饪方式崇尚原味,较少使用调料。
在日本料理中,人们普遍喜欢少用调料,追求食物的原汁原味。例如,刺身,日本人通常喜欢将鱼、虾、贝按照一定的比例切成片状,只蘸着少许的酱油和辣根即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保护海产品的新鲜度,其营养成分也不至于过多流失。但是,由于刺身并不是熟食,难免会在其身上存在一些寄生虫或者微生物,值得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三)追求器具精良,富有艺术感。
曾经有人对日本料理进行这样评论过:“日本料理是用眼睛来吃的。它极其讲究形与色,极工盛器,配合食物,造型美丽,每一道菜都犹如中国的工笔画,细致入密,更有空白,让人不忍下箸。”日本厨师技术高超,对每道菜的造型都进行精心设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的美的享受,体现了日本饮食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美食不如美器”,日本人民对于饮食器具十分重视,为了保证外形的美观,必须按照食物来选择合适且精美的器具来盛放,以便对日本美食的内涵进行完美的诠释。
三、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
(一)主食中的中国元素。
众所周知,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几乎在日本的每个地区都会种植水稻,稻米是日本料理中的主角,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考证,日本稻米最先起源于中国浙江一带,特别是在舟山群岛的可能性较大。在稻米传入到日本的同一历史时期,小麦、玉米等也陆续传入日本境内,逐渐被日本人们所接受,成为了日本主食中的重要部分。但是,与日本民众关系最为密切的依旧是稻米。
另外,在面食类中也可以发现中国元素。日本的朝日电视台曾经对日本民众最喜爱的食物进行过一次深入调查,结果发现日本民众最喜欢的食物是拉面。在目前的中国,也可以看到很多日式拉面馆。然而,拉面最先开始于中国,然后随着国际之间的联系和人口的不断迁移,逐步传入到了日本。
(二)菜肴中的中国元素。
日本民众酷爱吃米饭,在对副食特别是肉类的选择上也大多以牛肉、鸡肉等为主,在佛教的影响下,几乎不食用猪肉。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日本进入了现代化时期,在中日之间不断加强交流的同时,中华料理也在随之向日本传播开来,在中华料理中占用重要地位的猪肉也逐渐被日本民众所接纳,出现在日本民众的饮食当中。
(三)调味品中的中国元素。
日本料理比较清淡,在食物加工和烹饪方面,所使用的调味品不仅种类较少,而且数量也不多,仅仅用酱油以及少量调味酱加以辅助。在日本料理中,酱油和调味酱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可替代。如果缺乏了酱油和调味酱,那么日本料理的色泽和味道就会大打折扣。但是,酱油和调味酱都是传统中国饮食当中的调味品,是由中国传到日本去的。很多日本料理例如寿司等都离不开酱油的参与,特别是日本民众所推崇的酱汤泡白米饭更是酱的真实写照。在酱油和调味酱传到日本之后,日本民众也根据自身口味进行了适当调整,研制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甜酱,成为日本料理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四)烹饪方法中的中国元素。
传统的日本烹饪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煮、烧烤、清蒸等对日本食物进行加工和制作。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华料理大量涌入日本市场,极大的冲击了日本传统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模式,人们也普遍开始学习中华料理的相关做法,来不断完善和补充日本料理,促进了日本料理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特别是日本家庭比较偏爱的青椒炒肉丝等菜肴,在烹饪方式上便充分借鉴了中国煎炒的方法,色香味俱全。
(五)烹饪器具中的中国元素。
日本料理不仅对刀工具有十分复杂的讲究,而且在食物装盘技术上也颇有研究,已经成为日本料理的主要特征之一。日本民众所经常涉及到的“盛付”一词,便充分诠释了日本对于美食摆放器具的重视程度。在较为正式的场合当中,对于器具的选择十分重要,食客会对器具的外形以及整体盛放姿态进行欣赏。陶器、瓷器以及木器是日本饮食器具经常选用的题材。陶器来源于中国,在唐代时期丝绸之路的影响下,大量遣唐使虚心学习和借鉴唐朝文化,并将当时鼎盛的陶瓷工艺带回日本加以研究和学习,制作出了独具日本特色的陶瓷餐具。
(六)茶道中的中国元素。
“茶道”是日本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和表现形式之一。茶道具有独特的礼仪和品尝程序,是日本民众会友以及交流心得和体会的重要途径。在宋朝时期,日本留学生曾经到中国学习,对中国茶文化十分喜爱,便在回国时将茶叶种子带回日本予以种植,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在其基础上对本民族特点加以融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茶文化——“茶道”。
(七)汉方以及食疗中的中国元素。
在传统中国饮食文化中,中医食疗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在唐朝时期逐步传入日本,对日本医疗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做出了巨大贡献。起初主要作用是作为医用,后来用途不断拓展,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看到,例如生姜糖、屠苏酒等。
四、结语
由此可见,虽然说现阶段的日本料理被西方各国认为是博大精深,但是仔细探究一番,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诸多中国元素。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扩大和密切,日本料理已经在世界各地蔓延开来,深受各国食客的喜爱。由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独特的关系,日本饮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在食材、调味品、烹饪方式和烹饪器具等方面,还是在茶道、汉方药以及食疗等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12]。日本料理中处处可以发现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印记,再次证明中国作为日本的文化母国,其特殊地位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1]孙璐.浅析日本饮食文化[J].西安社会科学,2010,(4):189-190.
[2]边冬梅.日本食文化刍议[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科版),2001,(2):100-102.
[3]尹平.试论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的异同[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2):90-92.
[4]吕汝泉.略论中国文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7):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