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思维主动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生成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1 -01
一、在语文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决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预设要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预设要有弹性,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摒弃面面俱到的设计思路,化繁为简,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我在执教《都市精灵》这堂课时,从音乐导入、整体感知到文本解读、拓展延伸,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谈鸟类给城市带来的好处、目前鸟类的生存状况及如何保护鸟类和动物和谐共处等,更主要的我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建构知识,触发问题生成,由于课前准备的好,处理好课堂有限的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益。学生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不是很难,因此在引导学生诵读课文,从课文提供的材料去揣摩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的情怀后,将重点放在体味文章语言蕴含的感情和道理,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体验来正确认识课文所提出的问题,真正从思想上建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具体教学中,我根据学情有重点地加以指导,而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读,或画,或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二、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情感策略教学环节的预设
要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应该也只有从“文”入手。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缝隙间寻找解读的切入口,能促使学生有效感悟。如《都市精灵》第七小节写到:“老鸹和燕子在北京已经很稀有了,麻雀经过大围剿也元气大伤,都构不成北京的景致了,实在非常可惜。”学生比较容易体会到作者把今昔北京的生活图景作了对比,流露出惋惜之情。教者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引导思考:“这儿除了惋惜还有什么其他思想感情吗?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找出关键词。”学生会得出其它的结构,诸如:对老鸹的可怜,对都市精灵没有一个安身之所的可怜、同情,对都市精灵生存状况的忧虑,对关心都市精灵生存的期望等等。
在语言品读中,学生实现了与作者的对话,进入了作者情感世界,在重读文段时自然就生成了自己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解读,创造性发挥,源于课文又不拘泥于文本,抓住语言的缝隙,从言语角度预设,语文课堂的生成便会焕发出语文的生命活力。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巩固预设的成果
开放的课堂,教与学之间应该有一个明显相融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中,体现在自由民主的师生对话中。而对话过程中,教师巧用追问,敲打出智慧的火花,能促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和认知在碰撞中汇聚和融合,这样的融合是一种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累,是新知生成和建构的前提,这样的融合,不是为了求同而是为了共享和创造。
我在执教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这样追问:为什么丁举人家的东西就偷不得呢?学生回答:因为丁举人是鲁镇有权有势的人,偷他家的东西会“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老师追问:孔乙己真的就不知道偷丁举人这样有权有势的人家是有风险的吗?学生回答:他可能会知道。老师追问:那他为什么还要偷呢?学生回答:因为他实在是太穷了。老师追问:还有别的原因吗?学生回答:可能是心理不平衡。老师追问:此话怎讲?学生回答:因为他们都是读书人,凭什么丁举人他们就有权有势,而自己却一无所有。老师抓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追问,与学生展开对话,引领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隐含的深意。文本挖掘得深,教学就显得有力度、厚重,主体间有效对话促使学生深度解读。在相融相生的对话中,学生的生成也就不会只停留在肤浅的表层,长期以往,从语言中品悟,在阅读中思考,便会形成一种自觉习惯。
四、教师适时的引导能够提高有效生成的成果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时往往比较注意“顺学”,这无疑是可取的教学思维方向。但是身处灵动课堂环境的教师更应该依据学生情况,准确把握情势,由“顺学”巧妙地“导学”,将课堂生成的问题巧妙与教学目标结合,有机实现“顺学”与“导学”的相融。这样能够保证语文课堂教学不至于背离语文学科的特质,达到控制无效生成的情况。
前文述及的《都市精灵》公开教学时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人类怎样才能克服自己的“霸道行为”,保护好“生存环境”,与鸟、鱼、兽友好相处呢?说说你的看法。
接着,学生陆续回答出:
我认为最好就要动用法律,给以惩治与制止。我们可以制定有关禁止猎杀,禁止滥捕滥涝的法律,设立保护区。
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加强宣传教育:宣传保护珍稀动物,与动物在同一地带要友好相处……
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我适时的纠正指点,使学生领会到文中的情感倾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控制了错误认识的生成。我就顺势引导学生,根据形成的各种认识,进行分析思考就保护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话题向公众发出倡议,借此培养学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生成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1 -01
一、在语文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决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预设要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预设要有弹性,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摒弃面面俱到的设计思路,化繁为简,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我在执教《都市精灵》这堂课时,从音乐导入、整体感知到文本解读、拓展延伸,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谈鸟类给城市带来的好处、目前鸟类的生存状况及如何保护鸟类和动物和谐共处等,更主要的我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建构知识,触发问题生成,由于课前准备的好,处理好课堂有限的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益。学生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不是很难,因此在引导学生诵读课文,从课文提供的材料去揣摩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的情怀后,将重点放在体味文章语言蕴含的感情和道理,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体验来正确认识课文所提出的问题,真正从思想上建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具体教学中,我根据学情有重点地加以指导,而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读,或画,或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二、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情感策略教学环节的预设
要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应该也只有从“文”入手。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缝隙间寻找解读的切入口,能促使学生有效感悟。如《都市精灵》第七小节写到:“老鸹和燕子在北京已经很稀有了,麻雀经过大围剿也元气大伤,都构不成北京的景致了,实在非常可惜。”学生比较容易体会到作者把今昔北京的生活图景作了对比,流露出惋惜之情。教者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引导思考:“这儿除了惋惜还有什么其他思想感情吗?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找出关键词。”学生会得出其它的结构,诸如:对老鸹的可怜,对都市精灵没有一个安身之所的可怜、同情,对都市精灵生存状况的忧虑,对关心都市精灵生存的期望等等。
在语言品读中,学生实现了与作者的对话,进入了作者情感世界,在重读文段时自然就生成了自己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解读,创造性发挥,源于课文又不拘泥于文本,抓住语言的缝隙,从言语角度预设,语文课堂的生成便会焕发出语文的生命活力。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巩固预设的成果
开放的课堂,教与学之间应该有一个明显相融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中,体现在自由民主的师生对话中。而对话过程中,教师巧用追问,敲打出智慧的火花,能促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和认知在碰撞中汇聚和融合,这样的融合是一种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累,是新知生成和建构的前提,这样的融合,不是为了求同而是为了共享和创造。
我在执教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这样追问:为什么丁举人家的东西就偷不得呢?学生回答:因为丁举人是鲁镇有权有势的人,偷他家的东西会“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老师追问:孔乙己真的就不知道偷丁举人这样有权有势的人家是有风险的吗?学生回答:他可能会知道。老师追问:那他为什么还要偷呢?学生回答:因为他实在是太穷了。老师追问:还有别的原因吗?学生回答:可能是心理不平衡。老师追问:此话怎讲?学生回答:因为他们都是读书人,凭什么丁举人他们就有权有势,而自己却一无所有。老师抓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追问,与学生展开对话,引领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隐含的深意。文本挖掘得深,教学就显得有力度、厚重,主体间有效对话促使学生深度解读。在相融相生的对话中,学生的生成也就不会只停留在肤浅的表层,长期以往,从语言中品悟,在阅读中思考,便会形成一种自觉习惯。
四、教师适时的引导能够提高有效生成的成果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时往往比较注意“顺学”,这无疑是可取的教学思维方向。但是身处灵动课堂环境的教师更应该依据学生情况,准确把握情势,由“顺学”巧妙地“导学”,将课堂生成的问题巧妙与教学目标结合,有机实现“顺学”与“导学”的相融。这样能够保证语文课堂教学不至于背离语文学科的特质,达到控制无效生成的情况。
前文述及的《都市精灵》公开教学时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人类怎样才能克服自己的“霸道行为”,保护好“生存环境”,与鸟、鱼、兽友好相处呢?说说你的看法。
接着,学生陆续回答出:
我认为最好就要动用法律,给以惩治与制止。我们可以制定有关禁止猎杀,禁止滥捕滥涝的法律,设立保护区。
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加强宣传教育:宣传保护珍稀动物,与动物在同一地带要友好相处……
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我适时的纠正指点,使学生领会到文中的情感倾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控制了错误认识的生成。我就顺势引导学生,根据形成的各种认识,进行分析思考就保护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话题向公众发出倡议,借此培养学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