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亲兄弟 赛场真对手
王艳良、王艳斌虽是亲兄弟,但在训练场上龙争虎斗、各不相让的事却留下了一串串佳话。
1981年底,兄弟俩当上了坦克兵。哥哥艳良在多次专业比武中获得第一,成为同年兵笫一个入党的战士;弟弟艳斌在新兵比武中夺冠,获得同年兵中第一个三等功。
1987年10月,双双当上了连长,双双参加集团军组织的“特手”考核。艳斌考取了坦克驾驶技师、一级无线电手、坦克一级特级射于,而艳良只考取了三个“一级”。比武场上,兄弟相互挑战:看谁的武艺精!第二年,他们再次同场竞技,哥哥考取了特级射手!
一对亲兄弟,他们在基层土官岗位上,比翼齐飞。今年4月,军区开展了一场近23年来以建制连为单位的军事大比武,战鼓擂响,各训练场上一派火热的景象。王艳斌深知,作为机械化部队,官兵们的5000米武装越野绝不是长项,于是他特邀沈阳体育学院的运动学专家,对参赛官兵进行现场教学辅导、心理辅导,传授的国际通用的“小幅快频负重越野跑”等一系列利学训练方法,很是奏效。心细的王艳斌派出摄像人员全程录了像,制作成了教学光碟。恰逢此时,集团军首长带着工作组对各单位训练进展情况初步摸底。在王艳斌团队讲评时,首肯了哥哥王艳良的这个训练课目。无意间这一信息刺激了王艳斌,这使他感到了莫大的压力,心里不再轻松,立即研究方案,加大科学组训的力度和训练强度。然而,就在哥哥上艳良知道弟弟拥有一套科学管用的训练法时,王艳斌让人刻出2张光盘,毫无保留地交到了哥哥的手中。兄弟之间的交流,上升到了两个团队的互访与学习,弟弟王艳斌带领首长机关干部参观了哥哥的红军团团史馆、闻名全军的先进司令部;哥哥王艳良在慰问弟弟的团队时,观摩了弟弟团队的“三战”现场会、信息化建设等。就这样相互间的数次交流切磋,互通工作经验和带兵力法,提升着团队的各项建设水平。
兄弟团长带出两个一流团队
王艳良、王艳斌心与心相约,不断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父亲让他们俩做个好兵的遗愿。
共同的奋斗、共同的拼搏、共同的前进,让他们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和相同的经历:兄弟俩都是装甲兵特级技术能手、全军优秀指挥军官、都是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的基层带兵人、共同拥有硕士学位、都任过红军团团长。他们所带的团是两个主力师里的第一团,也是响当当的一流团队。
哥哥王艳良任团长6年,撰写40余篇论文在军内学术杂志发表,其中《新军事革命与作战指挥观念研究》获全军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受到全军通报表彰。他积极加强部队打赢能力建设,所带的团,年年被集团军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团;年年被军区树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司令部实现了参谋素质新突破,先后向军委首长汇报演示,被总参谋部评为全军先进司令部;团政治处探索实践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素质“六能”新标准,被军区评为先进政治处;团党委被总政治部评为先进党委。
弟弟王艳斌带领的团队去年被集团军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团、“先进团党委”;被军区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团、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先进单位。2006年先后3次担负了迎外任务,展示了国威、军威,受到总部、军区领导一致好评。
一对亲兄弟,在建设部队中留下了串串深深的足迹。
责任编辑 余彦隆
王艳良、王艳斌虽是亲兄弟,但在训练场上龙争虎斗、各不相让的事却留下了一串串佳话。
1981年底,兄弟俩当上了坦克兵。哥哥艳良在多次专业比武中获得第一,成为同年兵笫一个入党的战士;弟弟艳斌在新兵比武中夺冠,获得同年兵中第一个三等功。
1987年10月,双双当上了连长,双双参加集团军组织的“特手”考核。艳斌考取了坦克驾驶技师、一级无线电手、坦克一级特级射于,而艳良只考取了三个“一级”。比武场上,兄弟相互挑战:看谁的武艺精!第二年,他们再次同场竞技,哥哥考取了特级射手!
一对亲兄弟,他们在基层土官岗位上,比翼齐飞。今年4月,军区开展了一场近23年来以建制连为单位的军事大比武,战鼓擂响,各训练场上一派火热的景象。王艳斌深知,作为机械化部队,官兵们的5000米武装越野绝不是长项,于是他特邀沈阳体育学院的运动学专家,对参赛官兵进行现场教学辅导、心理辅导,传授的国际通用的“小幅快频负重越野跑”等一系列利学训练方法,很是奏效。心细的王艳斌派出摄像人员全程录了像,制作成了教学光碟。恰逢此时,集团军首长带着工作组对各单位训练进展情况初步摸底。在王艳斌团队讲评时,首肯了哥哥王艳良的这个训练课目。无意间这一信息刺激了王艳斌,这使他感到了莫大的压力,心里不再轻松,立即研究方案,加大科学组训的力度和训练强度。然而,就在哥哥上艳良知道弟弟拥有一套科学管用的训练法时,王艳斌让人刻出2张光盘,毫无保留地交到了哥哥的手中。兄弟之间的交流,上升到了两个团队的互访与学习,弟弟王艳斌带领首长机关干部参观了哥哥的红军团团史馆、闻名全军的先进司令部;哥哥王艳良在慰问弟弟的团队时,观摩了弟弟团队的“三战”现场会、信息化建设等。就这样相互间的数次交流切磋,互通工作经验和带兵力法,提升着团队的各项建设水平。
兄弟团长带出两个一流团队
王艳良、王艳斌心与心相约,不断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父亲让他们俩做个好兵的遗愿。
共同的奋斗、共同的拼搏、共同的前进,让他们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和相同的经历:兄弟俩都是装甲兵特级技术能手、全军优秀指挥军官、都是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的基层带兵人、共同拥有硕士学位、都任过红军团团长。他们所带的团是两个主力师里的第一团,也是响当当的一流团队。
哥哥王艳良任团长6年,撰写40余篇论文在军内学术杂志发表,其中《新军事革命与作战指挥观念研究》获全军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受到全军通报表彰。他积极加强部队打赢能力建设,所带的团,年年被集团军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团;年年被军区树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司令部实现了参谋素质新突破,先后向军委首长汇报演示,被总参谋部评为全军先进司令部;团政治处探索实践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素质“六能”新标准,被军区评为先进政治处;团党委被总政治部评为先进党委。
弟弟王艳斌带领的团队去年被集团军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团、“先进团党委”;被军区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团、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先进单位。2006年先后3次担负了迎外任务,展示了国威、军威,受到总部、军区领导一致好评。
一对亲兄弟,在建设部队中留下了串串深深的足迹。
责任编辑 余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