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提问后可以迅速得到反馈,知道参与者在想些什么,知道了什么。而且,巧妙的问题能使人更乐于去寻找新的、有效的解决办法。它激励了人对未来的思考、想象和探讨,促使了人对新信息的探求,增强了人的交流能力。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提问。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英国的伟大科学家牛顿,从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引发了思考,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爱因斯坦,怀疑空间和时间的独立性,进而产生了“相对论”。美国的爱迪生,成为了伟大的发明家,正是源于最初对问题的提出和思考。由此可见,鼓励孩子敢问,教学生会问,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关注研究的。《礼记·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此,教师送给学生一连串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对于学生的提问,我们不能简单处理。
一、积累学生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说:“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当然,学生的提问也不能“泛滥”。课堂上,可采取集中提问和发散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善问。
1.集中提问。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对一篇课文来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题目提示题材范围,有的题目概括主题思想,有的题目揭示文章的重点,有的题目间接地指出文章的思路……我们可以通过题目这把钥匙,帮助学生打开提问殿堂的大门。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送给学生一句话:课堂是你自我展示的舞台,提问的大门为你敞开。围绕课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大胆提问,大胆质疑。例如:学习这一课,你想知道什么?根据课题,你想提哪些问题?这篇课文与学过的课文有关联吗?教师的一句引语,无形中就让学生点燃思维的火花。
2.发散提问。
(1)根据课文词句提问。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在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词句,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和提纲挈领作用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学生的语感定会不断增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一个问号转化为句号,又产生新的问号。
(2)根据课文空白提问。
留白是作者的智慧显现。留白,顾名思义,就是留下一点空白。这空白不是空虚,它是一种追求,一种意境。古往今来,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天才。因为留白,他们完成了艺术境界的再造,延伸了艺术的意蕴。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作者以严谨的铁线描,画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画家画得很少,但画面并不空洞,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真令人思之不尽!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在艺术上则是利用虚实结合而产生的效果。无形之中,就让人联想到唐代柳宗元的诗《江雪》。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3)根据课文插图提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让学生凭借线条和色彩画面理解语言文字。
二、处理学生的问题
问题的组织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一般有两种主要的类型。第一种是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或师生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是教育学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从教育角度关注的问题,与教学技能、态度、概念和知识有关的问题。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对学生观点的尊重。教育学方面的问题的目的,主要是探究信息与想法、回忆信息等。
处理学生的问题时,要注意分类区别对待。哪些是简单易答的,哪些是“直接”的问题,哪些是“间接”的问题。有的“直接”的问题,只需要回答是或否即可;有的“直接”的问题,尽管很简短,却需要详细的说明。这要根据具体实际灵活归纳,重点看提问者的目的是寻求解释、评价,还是提出专门的建议。“间接”的问题,是复合结构的,而且包含了不少线索。这种问题很长,会提供一些暗示,以便激发讨论,也会提供一些线索让学生探究。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需要用到各种不同的应对策略,比如否定、修改、忽视、忽略、订正或接受。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只属于“照葫芦画瓢”或异想天开且无价值,教师可采取否定的策略,不予积累,不加分析。例如:在学习《鲜花和星星》一课时,小朋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中的“我”为什么不是“小红”呢?这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根据图画给小女孩起的名字。解释时,当然无法从人称运用方面去过多涉及。如果学生的提问表述不够明确、完整,教师可以让其他的学生重新描述问题。假如这一回答里包含了许多建议,我们也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只做一般性的考虑,让另外的学生去评论它,扩展它,请一个学生深化它。探究学生的提问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我们可以随时把握学生思考的脉络,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科学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课堂教学走向最优化。
一、积累学生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说:“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当然,学生的提问也不能“泛滥”。课堂上,可采取集中提问和发散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善问。
1.集中提问。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对一篇课文来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题目提示题材范围,有的题目概括主题思想,有的题目揭示文章的重点,有的题目间接地指出文章的思路……我们可以通过题目这把钥匙,帮助学生打开提问殿堂的大门。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送给学生一句话:课堂是你自我展示的舞台,提问的大门为你敞开。围绕课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大胆提问,大胆质疑。例如:学习这一课,你想知道什么?根据课题,你想提哪些问题?这篇课文与学过的课文有关联吗?教师的一句引语,无形中就让学生点燃思维的火花。
2.发散提问。
(1)根据课文词句提问。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在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词句,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和提纲挈领作用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学生的语感定会不断增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一个问号转化为句号,又产生新的问号。
(2)根据课文空白提问。
留白是作者的智慧显现。留白,顾名思义,就是留下一点空白。这空白不是空虚,它是一种追求,一种意境。古往今来,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天才。因为留白,他们完成了艺术境界的再造,延伸了艺术的意蕴。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作者以严谨的铁线描,画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画家画得很少,但画面并不空洞,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真令人思之不尽!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在艺术上则是利用虚实结合而产生的效果。无形之中,就让人联想到唐代柳宗元的诗《江雪》。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3)根据课文插图提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让学生凭借线条和色彩画面理解语言文字。
二、处理学生的问题
问题的组织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一般有两种主要的类型。第一种是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或师生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是教育学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从教育角度关注的问题,与教学技能、态度、概念和知识有关的问题。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对学生观点的尊重。教育学方面的问题的目的,主要是探究信息与想法、回忆信息等。
处理学生的问题时,要注意分类区别对待。哪些是简单易答的,哪些是“直接”的问题,哪些是“间接”的问题。有的“直接”的问题,只需要回答是或否即可;有的“直接”的问题,尽管很简短,却需要详细的说明。这要根据具体实际灵活归纳,重点看提问者的目的是寻求解释、评价,还是提出专门的建议。“间接”的问题,是复合结构的,而且包含了不少线索。这种问题很长,会提供一些暗示,以便激发讨论,也会提供一些线索让学生探究。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需要用到各种不同的应对策略,比如否定、修改、忽视、忽略、订正或接受。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只属于“照葫芦画瓢”或异想天开且无价值,教师可采取否定的策略,不予积累,不加分析。例如:在学习《鲜花和星星》一课时,小朋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中的“我”为什么不是“小红”呢?这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根据图画给小女孩起的名字。解释时,当然无法从人称运用方面去过多涉及。如果学生的提问表述不够明确、完整,教师可以让其他的学生重新描述问题。假如这一回答里包含了许多建议,我们也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只做一般性的考虑,让另外的学生去评论它,扩展它,请一个学生深化它。探究学生的提问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我们可以随时把握学生思考的脉络,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科学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课堂教学走向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