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发展中的大国必然会遇到的历史问题,我国现阶段也不可避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会直接影响各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有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探索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一步分析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造成当今状况的内在原因,从而在改进我国现有制度,完善区域发展战略,政府引导并利用市场,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市场竞争力方面综合分析得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平衡;现状;对策分析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
从建国至今,我国区域经济经历一下阶段:1、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我国经济平稳增长;2、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施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策略,我国经济进入不平衡增长期;3、20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维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同时扩大内需,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此后我国经济进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期。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了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率先开放我国沿海地区,从而促进了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崛起,进而的确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但是如此同时,这种倾斜性的发展策略也导致了国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长此以往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从空间角度来看,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是: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即各地区的GDP总量,其次表现即为各地区金融不平衡---存、贷款方面,金融不平衡更为直接的表现即为东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差距很大。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我国不同地区自然基础具有巨大差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先天性因素是由我国不同地区巨大差异的自然基础决定的。自然基础的不可消除和不可人为改变是客观问题,人类只能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充分利用。
区位条件:在沿海和东北地区,由于位于入海口,从而有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而在西北,由于纬度与气候的不同,多为荒漠和高原冰川,生存条件严酷。这些都是东西部难以逾越的鸿沟,而恰恰是自然条件决定了交通发展程度、开发难以程度以及人口密度,因此,在同一国情与背景下决定了东部比西部经济会更加活跃。但是就自然资源而言,内陆地区集中有发展重工业所需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藏等。
2、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不同
在某种程度上,政府政策是形成地区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自建国以来,我国进行过两次大规模战略转移与战略调整,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框架及具体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次是建国初期,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国家直接调度,直接把控,中央集中调控资源给重工业,是内地经济实力得到了一定的增强,但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我国重工业原有的工业基础较薄弱,工业实力和经验尚比较缺乏,导致国家虽然投入大量资源建设内地,但是内地与沿海差距仍然进一步拉大。而1978年后,我国策略的进一步改变,提高了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国家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水平的差距却在拉大。
3、制度的不健全
就自然资源以及科技实力,西部并未明显劣于东部,但是由于缺乏特定的政府机构统一调配资源,缺乏合理的政策以及长期规划,使中西部的资源优势不能在合适的历史机遇下转化成经济优势。此外,现存机制运行效率低,没有有效的促进公平,没有形成人才充分流动,公平竞争的环境,社会缺乏激励性制度,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4、我国现阶段所处国际环境以及地区间思想水平差异
就全球而言,如今是全球化的时代,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从而使东部地区更加快捷的分享全球化的成果,而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缺乏全球竞争力,从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延续,东西部差距也将进一步扩大。此外,由于改革开放的影响,东部地区思想水平开放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从而使中西部地区人民缺乏先进思想以及主动意识。
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的对策分析
1、政府引导并利用市场,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市场的作用不可忽略。要通过市场,将中西部资源优化配置,进而进一步挖掘中西部市场的潜力及其发展特色。但是市场在发展其宏观调控的本领的同时也具有其固有的缺陷,所以政府应适当接入,充分保证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政府应主动采取措施或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避市场调节带来的弊端。
2、改进我国现有制度,完善区域发展战略。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不同的领导集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综合实力和经济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样也拉开了地区间发展的距离,所以在当下历史时期,党中央应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资和增大人才教育力度,形成中西部快速发展的格局,进而实现改革开放最初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夏永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原因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8(10).
[2]何炼成,白永秀:《中国西部地区区域市场经济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寸艳昆(1978-),男,云南迪庆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区域经济)。
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平衡;现状;对策分析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
从建国至今,我国区域经济经历一下阶段:1、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我国经济平稳增长;2、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施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策略,我国经济进入不平衡增长期;3、20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维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同时扩大内需,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此后我国经济进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期。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了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率先开放我国沿海地区,从而促进了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崛起,进而的确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但是如此同时,这种倾斜性的发展策略也导致了国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长此以往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从空间角度来看,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是: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即各地区的GDP总量,其次表现即为各地区金融不平衡---存、贷款方面,金融不平衡更为直接的表现即为东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差距很大。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我国不同地区自然基础具有巨大差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先天性因素是由我国不同地区巨大差异的自然基础决定的。自然基础的不可消除和不可人为改变是客观问题,人类只能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充分利用。
区位条件:在沿海和东北地区,由于位于入海口,从而有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而在西北,由于纬度与气候的不同,多为荒漠和高原冰川,生存条件严酷。这些都是东西部难以逾越的鸿沟,而恰恰是自然条件决定了交通发展程度、开发难以程度以及人口密度,因此,在同一国情与背景下决定了东部比西部经济会更加活跃。但是就自然资源而言,内陆地区集中有发展重工业所需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藏等。
2、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不同
在某种程度上,政府政策是形成地区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自建国以来,我国进行过两次大规模战略转移与战略调整,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框架及具体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次是建国初期,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国家直接调度,直接把控,中央集中调控资源给重工业,是内地经济实力得到了一定的增强,但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我国重工业原有的工业基础较薄弱,工业实力和经验尚比较缺乏,导致国家虽然投入大量资源建设内地,但是内地与沿海差距仍然进一步拉大。而1978年后,我国策略的进一步改变,提高了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国家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水平的差距却在拉大。
3、制度的不健全
就自然资源以及科技实力,西部并未明显劣于东部,但是由于缺乏特定的政府机构统一调配资源,缺乏合理的政策以及长期规划,使中西部的资源优势不能在合适的历史机遇下转化成经济优势。此外,现存机制运行效率低,没有有效的促进公平,没有形成人才充分流动,公平竞争的环境,社会缺乏激励性制度,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4、我国现阶段所处国际环境以及地区间思想水平差异
就全球而言,如今是全球化的时代,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从而使东部地区更加快捷的分享全球化的成果,而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缺乏全球竞争力,从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延续,东西部差距也将进一步扩大。此外,由于改革开放的影响,东部地区思想水平开放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从而使中西部地区人民缺乏先进思想以及主动意识。
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的对策分析
1、政府引导并利用市场,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市场的作用不可忽略。要通过市场,将中西部资源优化配置,进而进一步挖掘中西部市场的潜力及其发展特色。但是市场在发展其宏观调控的本领的同时也具有其固有的缺陷,所以政府应适当接入,充分保证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政府应主动采取措施或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避市场调节带来的弊端。
2、改进我国现有制度,完善区域发展战略。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不同的领导集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综合实力和经济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样也拉开了地区间发展的距离,所以在当下历史时期,党中央应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资和增大人才教育力度,形成中西部快速发展的格局,进而实现改革开放最初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夏永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原因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8(10).
[2]何炼成,白永秀:《中国西部地区区域市场经济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寸艳昆(1978-),男,云南迪庆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