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在班级群体中的“空气”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3398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志国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心理學是师范生的一门公共课,我一个人上好多班的课,在不同的班上课有着不同的感受:有的班热烈而不失沉静,有的班却热烈中略显浮躁,有的班活跃而不失规范,有的班却活跃中略显混乱。
  这种不同班级给人的不同感受,就是班级群体气氛。
  所谓班级群体气氛,就是班级群体中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表现,体现为班级群体给人的一种普遍感受。这种感受,既有评价成分,又有情绪成分。我们常听人们这样描述天气:今天天气真凉爽;这里的天气很闷。班级群体气氛也可以用类似的语言表达,比如,这个班让人心情很舒畅,或者,在这个班里待着心里很憋闷。
  由于班级群体气氛有很强的心理性,所以,全称应该叫班级群体心理气氛,也可以叫班级群体心理氛围。班级群体气氛虽然看不见,摸不到,却能让人感受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犹如弥漫在班级群体中的一种空气,包围着班级的每一个人,影响着班级的每一个人。
  班级群体气氛大多有社会评价意义,可能是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
  就班级来说,良好的群体气氛具体表现为如下特征:宽松、和谐、自由、民主。一个班级有了这样的群体气氛,从学生个体来说,对班级都有相当的认同感、满意感、自豪感,学生之间互相尊重、爱护、团结、互助;从班级群体来说,对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重视和接纳,在这样的班级里没有所谓的优差之别,只有各具特色的学业成绩和各有千秋的特长表现,班级成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心灵家园。
  当然,班级群体气氛也会表现出某些没有社会评价意义的特征。就是说,有些班级群体气氛特征无所谓好坏。比如,有些班级群体气氛活跃一些,有些班级群体气氛严肃一些,都可以说是良好的气氛,只是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罢了。
  班级群体气氛的功能
  良好的班级群体气氛,对班级群体和学生个体有怎样的影响呢?一位老师的班级管理实践给出了生动的答案。
  我刚接手高三(1)班的时候,感到责任重大。接班开始我就严抓纪律。首先立规矩,制订操行评分制度,重点是找学生谈话。可是,班上违纪现象依然时有发生。我一次次批评,一次次发火,一个一个回合下来,还是效果甚微。
  冷静思索后,我意识到,重点做好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工作,这个方向没错,但是,想通过一个一个地教育学生来管理好整个班级,结果最多是使某些调皮的学生稍微安静几天,而整个班级不会有多大起色。因此,我决定花大力气营造一个以遵守纪律为荣的班级气氛。
  恰逢学校要求各班安排主题班会活动。我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以“坚守底线”为主题的班会以及相关的系列活动。从策划到准备,到实施,整个活动过程,我发动学生全员参与。大家在整个过程中从内心深处受到了自我教育,对遵守纪律形成了高度共识,全班形成了“守纪为荣,坚守底线”的气氛,经常违纪的学生行为明显收敛,班级纪律明显好转起来。
  由此我领悟到,如果班主任仅靠个人的力量,单个说教,往往事倍功半;如果发挥集体的作用,营造出良好的班级氛围,就会事半功倍。
  这位班主任的领悟很到位,这就是良好班级群体气氛的功能。
  归纳起来,良好的班级群体气氛,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方面是对学生个体的影响。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群体气氛,首先会对学生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是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调动学生在各方面追求上进的内在的积极性。二是起到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促使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三是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方面是对班级群体的影响。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群体气氛,还会对班级群体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是促使班级形成健康舆论,引导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二是协调班级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可以和谐相处,增强班级的群体凝聚力。三是影响班级管理效能,促进班级群体健康发展。
  影响班级群体气氛的因素
  第一是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心理学家勒温等人关于领导方式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者先训练3位成人充当领导者,分别以专制、民主和放任的方式,领导3组11岁儿童。
  研究结果表明,专制型领导方式会在儿童群体中产生一种紧张焦虑的气氛。领导者在场时,小组纪律较好,领导者不在场时,小组纪律涣散,基本没有学习气氛,儿童自信心、自尊心与上进心不强,儿童间合作少,活动程式化,效率低。民主型领导方式会使儿童群体情绪高昂而愉快,学习气氛热情高涨,学生互相鼓励,关心集体,纪律较好,而且能独自承担某些责任,工作效率高。放任型领导方式会使儿童群体情感麻木,儿童失去了归属感,失去了共同奋斗的目标,不知该做什么,也不知该怎样做,彼此缺少合作。
  班级管理实践也证实,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决定了班级的群体气氛。
  专制型的班主任,喜欢对学生发号施令,多是非建设性的批评,很少进行表扬和赞许,班级往往会有一种过于严肃缺乏生气的群体气氛,学生甚至会对班主任抱有敌对和反抗的情绪。民主型的班主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多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在严格要求的同时,鼓励学生自我管理,班级往往有一种健康稳定和谐的群体气氛,师生关系也往往是融洽而亲密的。放任型的班主任,往往不给学生提供任何积极的信息和建议,在班级管理上比较放任自流,班级会有一种松懈而涣散的群体气氛,师生关系也往往比较疏远和淡漠。
  第二是班级群体的发展状态。
  一个班级的群体气氛,往往是这个班级群体发展状态的折射。   班级群体的发展状态影响着班级每个人,进而影响着整个班级群体的气氛。一个结构稳定、关系和谐、目标明确、富有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的班级,必然会呈现团结进步积极向上的群体气氛;一个结构松散、关系混乱、缺乏目标、缺乏凝聚力和拼搏精神的班级群体,也会表现出松散懈怠不求进取的群体气氛。
  由此说来,我们要从根本上抓好班级群体管理,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促进班级群体的健康发展,从而营造良好的班级群体氛围。
  第三是班級群体的人际关系。
  一个班级的群体气氛,是班级群体中人际关系的直接反映。
  影响班级群体气氛的首先是师生关系。如果师生关系良好,班级自然会呈现一种良好的群体气氛。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甚至陷入紧张状态,哪怕仅仅是班主任与个别学生有冲突,都会让整个班级陷入紧张气氛中。当然,科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会影响到班级群体气氛。
  影响班级群体气氛的还有同学关系。如果同学之间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彼此关系融洽,班级就会呈现一种团结和谐友爱温暖的气氛。如果同学关系紧张,甚至经常发生冲突,大家就会体验到消极的情绪,对群体气氛产生不良影响。
  第四是班级群体的信息沟通。
  班级群体内部的信息沟通也会影响到班级的群体气氛。如果信息沟通顺畅,班级内成员与成员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就会彼此有足够的了解,班级就会有一种和谐宽松的群体气氛。反之,班级就可能出现紧张的群体气氛。
  第五是班级群体的外部影响。
  班级的群体气氛,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一是校园气氛的影响。班级不是学校中的孤岛,校园的整体气氛会影响到一个班级的气氛。同时,其他班级的气氛也会影响一个班级的气氛。二是家庭气氛的影响。学生的家庭状况也会影响到班级的群体气氛。这种影响虽然是潜在的、微妙的,却又可能是很直接的。三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情绪和社会思潮等,都会影响到班级的群体气氛。
  优化班级群体气氛的途径
  第一,班主任坚持从我做起。
  班主任的民主型领导方式最有利于形成良性班级群体气氛,这是我们已知的。现在要说的是,班级群体气氛还与班主任个性心理特征有关。一个不苟言笑的班主任带的班往往会出现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气氛;一个充满生活热情的班主任带的班往往也会呈现充满活力的气氛。
  正如演员不能只会本色表演一样,为了班级管理的需要,为了营造良好的班级群体气氛,班主任要从我做起,在注意领导方式的同时,也要注意个性的调整和自我重塑。
  第二,处理好科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班主任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个别学生甚至多数学生与科任教师产生对立情绪,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还会影响到班级群体气氛。如果处理恰当,这也是营造良好班级群体气氛的契机。首先,我们应在了解情况后做好学生的工作,确立科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教导学生尊重科任教师,必要的时候指导学生向科任教师承认错误。同时,征求科任教师对班级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实施,既能消除原有的师生矛盾,又能激发科任教师关心班级工作的热情。这样,在保证了课堂教学气氛的同时,也优化了班级群体气氛。
  第三,发挥心理重心人物的榜样作用。
  心理重心人物是班级群体的“领头羊”,对班级群体气氛的影响举足轻重,有时候甚至超过老师的作用。所以,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班级中的心理重心人物主要有学生干部、非正式群体首领人物、模范学生等,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正面影响,对优化班级群体气氛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和谐班级内部的人际关系。
  班级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班级群体气氛。我们应该着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保证班级群体内有良好的信息沟通。关于班级群体的人际关系,以及班级群体的信息沟通,后面将有专题讨论,这里不再详细讨论。
  第五,形成正确的班级群体舆论。
  如果说班级群体气氛更有内隐性,属于班级群体软环境的重要成分,那么,班级群体舆论则更有外显性,属于班级群体硬环境的重要成分。
  首先,我们要经常注意班级舆论的倾向,通过各种班级活动,该肯定的肯定,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该否定的否定,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班级形成良好的群体气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教室的环境布置,利用黑板报、壁报、条幅、字画等,在美化班级环境的同时,创造积极的舆论环境,发挥班级硬环境的作用,促进良好班级群体气氛的形成。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积极利用外部的影响,给班级群体气氛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良好班级气氛的形成。
其他文献
问题学生的管理与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班主任一个人未免捉襟见肘。我们应以班主任为核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增强教育的影响力。  一般来讲,问题学生背后大都存在问题家长,要想整合家长的力量,对家长的引导必不可少。班主任和学校应积极开展家长学校专题教育,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和家长为问题学生家长作报告。班主任通过家访了解学生,为家长支招。举办家长座谈会,邀请相关人士参
语文成绩的高低会直接影响高考的总分,而作文成绩的多少又决定了语文成绩的高低。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不可能一蹴而就、一鸣惊人,它取决于考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审题立意能力、选材构思能力、行文布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要靠考生平时的日积月累为之“蓄能”,同时还要靠长期勤学苦练造就的“硬功”。从这点上说,写作之“冰”确非“一日之寒”。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一些写作方面的策略,学习一些简便
工作多年后,很多班主任會处于职业生涯的瓶颈期,这困扰着大多数班主任的再发展。有人做过影响班主任幸福度的调查,排在前列的因素是“繁忙,琐碎,疲惫不堪”,这种工作状态容易让班主任慢慢产生倦怠感。  语文教育专家、情景教学的首创者李吉林老师送给青年教师“学、思、行、著”四字“成长经”,我认为这四个字也是班主任工作的“还新术”。学习,让班主任焕发新魅力  班主任工作虽然有规律可遵循,但每天面对的学生都有变
在传统思维中,班级管理是以教师管理、学生被管理为模式开展起来的。以班级座位调整为例,每一次班主任主导下的座位调整,学生都是怨声载道。那么,如何跳出班主任主导下的班级管理,进入一个学生自律的新天地呢?  问题学生“发配边疆”  曾几何时,对于班上的“捣乱分子”,我一般会“发配边疆”——将其座位调至教室最后一排。什么时候“改邪归正”了或下次考试进步了30分,将重回“中原”,否则就“老死在边疆了”。  
旺角:旺角是九龙重要的交通枢纽,这里有能抵达香港各个角落的小巴。通菜街这个经典机位的招牌下总能看到一排排停在这里的红Van(香港的红色专线小巴)。弥敦道:要说香港街上那款车最多,必然是这款头顶“TAXI”灯的丰田老皇冠。日日夜夜都可以见到它们穿行在香港的横街窄巷。佐敦:招牌是香港标志性的视觉文化。在没有社交媒体的时代,一家店铺要想在这样高密度的世界里存活下来,一块吸睛的招牌必不可少。太子:一家制作
某日中午自习时,我在教学楼巡视,忽然从楼上传来很大的争吵声和吆喝声。有学生告诉我,是某班有个女生在教室里抽烟被班主任看到,两人吵起来了。  我迅速上楼,只见女生一只手死死地抓着教室的后门框,班主任郝老师使劲拽着女生的另一只手,试图将女生往门外扯。瘦弱的班主任已经气喘吁吁,不停喊着:“松手,今天你一定要跟我到办公室去!”  我走过去,平和地说:“郝老师,你别拉她了。”郝老师听到我的话,松了手,生气地
唉!又扣分了!  当我打开大队委的日常检查记录表时,看到这样一条:六(5)班,扣一分,原因:路队吵闹。这一问题我在班级里已经强调过很多次了,但是没有太大作用,扣分还是家常便饭,看来得换方法了。现在的孩子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所以,要想解决问题,还是要从孩子的认识抓起。  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我们班因为路队吵闹又被扣分了。”说完之后,我没有再讲话,而是观察同学们
今天,小马又闯祸了。  组长小齐整理大伙交的作业时,发现少了小马的,就到其座位上去索要,谁知小马起身一路小跑躲到了教室旁边的女厕所里,厕所里面的女生惊恐地跑了出来。小马自鸣得意地在女厕所里冲着门外的小齐做鬼脸。小齐铁定了心不肯离去,小马就将厕所里的水龙头拧开,找准角度挤压着水对着外面的小齐打起了水仗。  正准备走进教室收作业的我,被一路狂奔来告状的学生撞了个满怀。我急匆匆地赶往现场,满脸是水的小齐
人类对于色彩的追求自古从未停歇。从人类在自然界中提煉出颜色,色彩便开始在人类社会中占有重要位置,摄影师对色彩的应用也是对话自我疗愈心灵的过程。摄影中的色彩控制具有什么样的魔力?色彩与视觉心理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彩色摄影的进阶与提升是否有捷径?这是一些常说常新的话题——下面结合世界上一些优秀摄影家的经验,带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示。  特约专家  林路  上海师范大学摄影专业教授,摄影专业硕士生导师。上
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小事、小举动,可能会成为孩子品行教育中的漏洞。借还东西是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事,但是,不正确的借还方法,不仅会导致同学矛盾,更会从这么一个小举动中折射出孩子的文明素养。所以,我们把生活中这些被我们忽视的小事拿出来,放大了,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到小举动彰显的是一个人的素养,引导孩子重视身边的小事,做好身边的小事,在点滴小事中践行《浙江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争做新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