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教体〔1996〕5号),正式启动了包含有音乐教育的艺术素质教育,这是我国普通音乐教育的新的里程碑,是我国音乐教育史中的大事。随后,教育部又制定了《关于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试行)》(教体艺厅〔1999〕7号)的通知精神。2002年7月,教育部发文《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2002年7月发),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06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体艺厅[2006]3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以及课程保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是我国普通大学音乐欣赏教育的又一个重要契机。
一
2006年3月到5月,深圳大学“大学音乐欣赏教育课题组”对全国排名前100名①的大学2006年上半年音乐欣赏教育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这些大学全部是省重点、部属院校或进入211的院校。调查的方法是查询相关大学校园网站、电话访谈或者委托人员直接调查。调查的问题分三部分:音乐欣赏教育基本情况、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及师资、艺术社团与艺术活动。
从调查数据看,由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目前我国大学音乐欣赏教育已经起步,绝大多数大学已经将普通大学音乐教育纳入了正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100所大学中93所大学开设了音乐欣赏或相关课程,仅7所大学没有开设音乐欣赏课程;音乐欣赏课程的周学时为1—4学时,其中仅5个大学为1学时,2个大学为4学时,多数为2学时或3学时。多数大学音乐课程门数在1-5门之间,有的大学在课程建设上已经做了较多的投入,最多的开设了16门音乐欣赏或相关课程。这是相当令人鼓舞的状况。可见普通大学的音乐欣赏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正在按照教育部门的部署呈良性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但是,对照教育部办公厅《课程方案》第四条“保障”体系,100所大学在音乐欣赏教育的“保障”制度和保障措施上仍然存在很大的距离。
首先,教材建设情况。虽然大学音乐欣赏属于选修课程,但既然开设了,就不能将其当成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大学教育内容,这是由音乐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成长的特殊教育功能所决定的。目前虽然教育部推荐了音乐人文教育的一些教材,但并不作统一规定,因此100所大学中没有使用正规教材的大学有77所,这些大学一般使用教师备课教案或者课件,这些教案或课件未经审查直接授课,势必导致鱼龙混杂的教育状况,给学生成长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大学音乐欣赏教育的教材内容精心挑选,像对待德育教育的内容那样作统一规定。
《课程方案》中强调:“为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目前,100所大学中只有25所大学设立了专门的艺术教育中心或者艺术教学研究室,75所大学没有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其音乐教育和管理的任务由学生处、团委或艺术学院担任。没有专门的艺术教育和管理机构,一方面没有统一协调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学内容、教育形式呈重复无序状况,学生选择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各自为政,不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浪费了人力和物力。
另外,在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然有很大的紧缺空间。《课程方案》规定: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目前,从调查的数据看,100所大学普通音乐教师与在校本科生比例,在0.025%—0.1%之间,偏向于0.025%。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音乐教师,而只是艺术学院教师在承担和完成本职专业任务之外,为全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程。
这种专职普通音乐教师编制紧缺的现象,导致学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程门数和容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供不应求。对100所大学的调查显示,2006年上半年选修音乐欣赏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的本科生占本科生总数的平均百分比为3%,最高15%,最低为0(即未开音乐课程的学校),假设要让50%的大学生接受音乐教育,那么在保持办学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一学期6%的选修比例是必须的。因此,纵向数字为6%到15%的学校,对艺术教育很重视,学校开课能满足或者基本满足学生要求;纵向数字在6%以下的学校,在音乐教育师资建设和艺术教育重视度上要加大投入。基于选修音乐课程人数平均百分比为3%,如果按本科生总数3%的等差数列递增,而办学规模不变,那么这个数字说明,四年的本科读下来,最多只有24%的大学生可能接受音乐欣赏教育。这个数字反映的是100强的整体状况,国内其它一般大学的整体状况只可能低于24%。
《课程方案》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和比例,上述调查包括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程,如果去掉任意性选修课部分,则数字会更小,分析说明目前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离教育部《课程方案》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关于利用第二课堂加强音乐教育方面:对100所大学举办正规音乐会的调查显示,只有6所大学一年内没有举办过音乐会,其它大学或多或少都由学校举办或外请音乐团体入校举办音乐会,内容涵盖西方音乐、中国音乐、民乐等内容,最多的19场,最少的1场。音乐讲座情况:100所大学中只有18所大学没有开设音乐讲座,其它82所大学都开设了音乐讲座,开设讲座最多达20场。从上面数字来看,100强中仍然有些大学没有开设讲座,也没有举办过音乐会,有些已经举办过正规音乐会和讲座的大学,其数量和质量都不容乐观。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大学的校园文化不够活跃;另一方面也显示这些大学对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积极有效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大学艺术教育情况与欧美大学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二
《中国大学评价》的专家认为:中国一流大学是中国的顶尖大学,代表中国大学各学科门类最高学术水平。大学排名前100所的大学自然包括了中国第一流的大学,其学科优势和科学研究能力与成果,是一般大学不可比拟的。但是,从调查看,我国一流大学的艺术教育情况并不乐观,因为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代表了艺术教育的主流。虽然大学音乐欣赏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整体对普通音乐教育仍然不够重视,尤其是大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保障体系和保障制度离教育部的要求还相差较远,反映在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师资配备、学生选课容量和教学设备上尤为突出。
这个状况很像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当时美国的学校艺术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大学也有一些普通音乐课程,但是教育的目的讲究实用性,音乐教育属于可有可无、不被人重视的教育。直到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巴达尼克一号,它让美国人目瞪口呆,震惊过后美国人的意识开始苏醒,只得承认苏联在空间技术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改进教育的需要不再仅仅是基于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而是基于民族生存的斗争。”他们的研究认为:“俄国大唱片时代建立了一个教育系统,为其统治者训育了一批达到技术高峰所需要的男女人士……”。他们认为苏联很重视那些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如音乐学科。这样,美国人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到了教育系统,并深入到艺术教育领域。他们领悟到:“要成为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培养大量的先进人才,必须重视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②自此以后,美国将艺术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提高到了重要的位置。美国的学生,幼年至中学十二年级,均按国家颁布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接受严格的音乐教育,到了大学仍然没有中断艺术教育。美国大学几乎都开设有音乐欣赏系列课程,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等名校,人文教育在学生的课程总量中占18%至25%的分量,人文教育中包括西方音乐欣赏、交响乐、合唱音乐、音乐审美等选修课程。以师生比为例,2002年麻省理工学院的音乐教师和本科生比是1/250,比我国目前最高比例的大学高出近4倍。
我国大学的艺术教育模式,目前基本上是借鉴和学习美国大学,但是研究表明其保障机制滞后于整体教育目标。因此,我国大学很有必要在思想观念、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师资配备、学生选课容量和教学设备上,抓住机遇,按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大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保障工作。
①武书连《2005年全国大学百强排名》[EB/OL],[2005-4-12]。http://www.txjy.com.cn/zt/gxpm/list/200504120005.htm
②朱则平《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EB/OL],[2006-6-8]。http://www.yyjx.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25
张又丹 深圳大学艺术系讲师
(责任编辑张宁)
2006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体艺厅[2006]3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以及课程保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是我国普通大学音乐欣赏教育的又一个重要契机。
一
2006年3月到5月,深圳大学“大学音乐欣赏教育课题组”对全国排名前100名①的大学2006年上半年音乐欣赏教育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这些大学全部是省重点、部属院校或进入211的院校。调查的方法是查询相关大学校园网站、电话访谈或者委托人员直接调查。调查的问题分三部分:音乐欣赏教育基本情况、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及师资、艺术社团与艺术活动。
从调查数据看,由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目前我国大学音乐欣赏教育已经起步,绝大多数大学已经将普通大学音乐教育纳入了正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100所大学中93所大学开设了音乐欣赏或相关课程,仅7所大学没有开设音乐欣赏课程;音乐欣赏课程的周学时为1—4学时,其中仅5个大学为1学时,2个大学为4学时,多数为2学时或3学时。多数大学音乐课程门数在1-5门之间,有的大学在课程建设上已经做了较多的投入,最多的开设了16门音乐欣赏或相关课程。这是相当令人鼓舞的状况。可见普通大学的音乐欣赏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正在按照教育部门的部署呈良性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但是,对照教育部办公厅《课程方案》第四条“保障”体系,100所大学在音乐欣赏教育的“保障”制度和保障措施上仍然存在很大的距离。
首先,教材建设情况。虽然大学音乐欣赏属于选修课程,但既然开设了,就不能将其当成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大学教育内容,这是由音乐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成长的特殊教育功能所决定的。目前虽然教育部推荐了音乐人文教育的一些教材,但并不作统一规定,因此100所大学中没有使用正规教材的大学有77所,这些大学一般使用教师备课教案或者课件,这些教案或课件未经审查直接授课,势必导致鱼龙混杂的教育状况,给学生成长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大学音乐欣赏教育的教材内容精心挑选,像对待德育教育的内容那样作统一规定。
《课程方案》中强调:“为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目前,100所大学中只有25所大学设立了专门的艺术教育中心或者艺术教学研究室,75所大学没有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其音乐教育和管理的任务由学生处、团委或艺术学院担任。没有专门的艺术教育和管理机构,一方面没有统一协调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学内容、教育形式呈重复无序状况,学生选择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各自为政,不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浪费了人力和物力。
另外,在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然有很大的紧缺空间。《课程方案》规定: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目前,从调查的数据看,100所大学普通音乐教师与在校本科生比例,在0.025%—0.1%之间,偏向于0.025%。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音乐教师,而只是艺术学院教师在承担和完成本职专业任务之外,为全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程。
这种专职普通音乐教师编制紧缺的现象,导致学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程门数和容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供不应求。对100所大学的调查显示,2006年上半年选修音乐欣赏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的本科生占本科生总数的平均百分比为3%,最高15%,最低为0(即未开音乐课程的学校),假设要让50%的大学生接受音乐教育,那么在保持办学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一学期6%的选修比例是必须的。因此,纵向数字为6%到15%的学校,对艺术教育很重视,学校开课能满足或者基本满足学生要求;纵向数字在6%以下的学校,在音乐教育师资建设和艺术教育重视度上要加大投入。基于选修音乐课程人数平均百分比为3%,如果按本科生总数3%的等差数列递增,而办学规模不变,那么这个数字说明,四年的本科读下来,最多只有24%的大学生可能接受音乐欣赏教育。这个数字反映的是100强的整体状况,国内其它一般大学的整体状况只可能低于24%。

《课程方案》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和比例,上述调查包括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程,如果去掉任意性选修课部分,则数字会更小,分析说明目前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离教育部《课程方案》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关于利用第二课堂加强音乐教育方面:对100所大学举办正规音乐会的调查显示,只有6所大学一年内没有举办过音乐会,其它大学或多或少都由学校举办或外请音乐团体入校举办音乐会,内容涵盖西方音乐、中国音乐、民乐等内容,最多的19场,最少的1场。音乐讲座情况:100所大学中只有18所大学没有开设音乐讲座,其它82所大学都开设了音乐讲座,开设讲座最多达20场。从上面数字来看,100强中仍然有些大学没有开设讲座,也没有举办过音乐会,有些已经举办过正规音乐会和讲座的大学,其数量和质量都不容乐观。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大学的校园文化不够活跃;另一方面也显示这些大学对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积极有效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大学艺术教育情况与欧美大学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二
《中国大学评价》的专家认为:中国一流大学是中国的顶尖大学,代表中国大学各学科门类最高学术水平。大学排名前100所的大学自然包括了中国第一流的大学,其学科优势和科学研究能力与成果,是一般大学不可比拟的。但是,从调查看,我国一流大学的艺术教育情况并不乐观,因为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代表了艺术教育的主流。虽然大学音乐欣赏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整体对普通音乐教育仍然不够重视,尤其是大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保障体系和保障制度离教育部的要求还相差较远,反映在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师资配备、学生选课容量和教学设备上尤为突出。
这个状况很像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当时美国的学校艺术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大学也有一些普通音乐课程,但是教育的目的讲究实用性,音乐教育属于可有可无、不被人重视的教育。直到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巴达尼克一号,它让美国人目瞪口呆,震惊过后美国人的意识开始苏醒,只得承认苏联在空间技术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改进教育的需要不再仅仅是基于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而是基于民族生存的斗争。”他们的研究认为:“俄国大唱片时代建立了一个教育系统,为其统治者训育了一批达到技术高峰所需要的男女人士……”。他们认为苏联很重视那些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如音乐学科。这样,美国人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到了教育系统,并深入到艺术教育领域。他们领悟到:“要成为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培养大量的先进人才,必须重视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②自此以后,美国将艺术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提高到了重要的位置。美国的学生,幼年至中学十二年级,均按国家颁布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接受严格的音乐教育,到了大学仍然没有中断艺术教育。美国大学几乎都开设有音乐欣赏系列课程,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等名校,人文教育在学生的课程总量中占18%至25%的分量,人文教育中包括西方音乐欣赏、交响乐、合唱音乐、音乐审美等选修课程。以师生比为例,2002年麻省理工学院的音乐教师和本科生比是1/250,比我国目前最高比例的大学高出近4倍。
我国大学的艺术教育模式,目前基本上是借鉴和学习美国大学,但是研究表明其保障机制滞后于整体教育目标。因此,我国大学很有必要在思想观念、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师资配备、学生选课容量和教学设备上,抓住机遇,按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大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保障工作。
①武书连《2005年全国大学百强排名》[EB/OL],[2005-4-12]。http://www.txjy.com.cn/zt/gxpm/list/200504120005.htm
②朱则平《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EB/OL],[2006-6-8]。http://www.yyjx.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25
张又丹 深圳大学艺术系讲师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