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校过分注重抓教学成绩,而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方面大多抱着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态度。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偏差,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这一阵地,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教育激趣
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如科技、经济、军事等多方面领域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尽快培养出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心课题和时代使命。由于我国教育新旧体制接替碰撞,中学生则陷入诸多问题不尽如人意的状态,改革在各行各业中进行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随着各种因素不断增加,诸如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父母离异、破损家庭的增多,等等。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陈学诗、沈渔村、李心天等专家学者呼吁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以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完善人们的心理健康,因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界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其实,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某一个人的事,应引起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要能成为学生的心理按摩师,帮助心理不良的学生撑起倾斜的精神,纯洁不良的情感,擦亮自我的心灵世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比数、理、化教师的责任更直接,也更方便。只要充分发挥好语文教师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作用,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不良健康心理现象
1.自卑抑郁厌学心理。不少学生一旦自己成绩冒不了尖,或家庭条件不如别人,就经常愁眉苦脸,对生活学习缺乏热情,影响到课堂教学无生气活力,课后就沉迷于游戏玩乐中,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
2.逆反消极心理。当代社会信息发达,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多,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过多过早地看到社会的阴暗面,于是对人对社会产生一种逆反消极心理,容易和老师家长对着干。
3.虚狂、任性、自傲的心理。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受老师家长的捧爱,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比自己成绩差的同学,甚至认为自己成绩好多是因为自己聪明,盲目乐观,对关心他的人毫无感激之心。少数厌学的就表现为头染“彩发”,身着奇装异服,嘴刁香烟,追求刺激,目空一切,以吸引他人注意。
4.不良行为习惯。学生中经常存在迟到、早退、逃学、不分场合乱扔垃圾杂物,随地吐痰、说谎、捣鬼、偷窃、赌博,等等,明知不对,就是不改。
三、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中的路径选择
1.激趣——解除学生厌学的心理
近十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是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习搞题海战术,知识强调死记硬背,讲古文则一串到底,把学生弄得一个个晕头转向,学生一听到上语文课就皱眉头、打瞌睡、课堂上死气沉沉,大有“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的味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激趣,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1)见面猜谜激趣
每接一个新班的语文课,我就事先把班上一些学生的名字和我自己的名字编成一些谜语,指导他们了解字词的多义性和别解方法、谐音的字解等,使之一开始就觉得语文课不枯燥。
(2)减负激趣
第一堂课,我就宣布,语文基本无作业,每天最多用十五分钟完成作业,超时剩下的作业可以不做。布置的作业,有时只要求观察、思考,并不要求动笔上本子,课余只要多读书,看看报,就行了,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3)教学求变以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每一篇课文的教法都变换方法或变换角度,或由远及近,或由生活话题入手,或由学生实际引入,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引申扩散,或自由讨论,或点石成金、举一反三,使课堂活跃起来。
这样的效果是学生再也不视语文教学为畏途了。
2.巧用知识点,寓心理教育于无形
语文教学中有“说话得体”这一个知识点,在教这一知识点时,我不是让学生做一些不着边际的题目,而是自己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题,引导学生去揣摩心理,将心比心,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多为别人着想,有礼有节,做一个谦虚、进取的中学生。
例如,“怎么让老师改变不修边幅的毛病”,“怎么拒绝对方的求爱要求”等问题,让同学们通过充分的讨论来解答,当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时,我便因势利导,要求同学们平时说话要把握分寸,同时也应注意揣摩对方说话的意图,而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任性狂妄。这样的练习训练几次之后,我发现,很多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记得一次课上,一位学生在打瞌睡,我走向他时,旁边一位同学忙去捅他。我便说:“让他睡吧,别吵醒他,这是由于我的课讲得太枯燥而使他昏昏欲睡的。”事后,这位同学找到我说:“老师,我真的不是对您的教学有意见,是因为头一天晚上,赶着完成数学和外语作业耽误了睡眠。”还有一次课上,一位女孩子看课外书籍,我当众表扬说:“××真爱读书,连老师讲些什么都没听进去,可见真是入迷了”。这位女生马上将书收进抽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事后我问她:“不会觉得老师在挖苦你吧!”她笑着说:“从你的话中,我知道,看课外书老师并不会批评,只是看的时候不对,把课堂学习丢了。”这样,学生不仅乐于接受,更不会和老师对着干。
3.把心灵对话融进作文批改之中
说到作文,也是学生最感头痛的问题。他们说,老师布置的题目太死板,太老套,写起来总是搜索枯肠,也写不下几句话,老师的评语总是那么几句:“书写工整”“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流利”“中心明确”,听起来,耳朵都起茧。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将作文题改成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文,如《一期之后话老师》《寝室趣话》《话说花季》《我读朋友》《我看读书》等,让学生做到有心里话可说,为作文批改的心灵对话打下基础。
批改作文时,则尽量与学生对话。例如,一位学生在《一期过后话老师》是赞扬了我的教学,我便写道:“谢谢你对我成绩的肯定,我为你对我的理解而激动万分,有你这么一个知音,我感到非常幸福。”一位学生在《话说花季》的作文中谈到学习的苦恼,我便写下这么几句话给他:“你平时的开朗活泼,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却没想到你还会有这么些烦恼,老师真的太‘官僚主义’了,幸好你把我当作知己,把心扉向我敞开,那就让我们今后携手共渡难关吧!”
由于作文评改融进心灵的对话,所以,很多学生自动把写的日记让我看,并要求我写上几句评语。这样一来,学生的心理困惑在无意中就解除了。学生更愿意把我当知己,不少的坏习气更不好意思在我面前表露出来,而是尽自己所能地去做一个乖学生。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教育激趣
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如科技、经济、军事等多方面领域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尽快培养出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心课题和时代使命。由于我国教育新旧体制接替碰撞,中学生则陷入诸多问题不尽如人意的状态,改革在各行各业中进行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随着各种因素不断增加,诸如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父母离异、破损家庭的增多,等等。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陈学诗、沈渔村、李心天等专家学者呼吁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以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完善人们的心理健康,因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界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其实,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某一个人的事,应引起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要能成为学生的心理按摩师,帮助心理不良的学生撑起倾斜的精神,纯洁不良的情感,擦亮自我的心灵世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比数、理、化教师的责任更直接,也更方便。只要充分发挥好语文教师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作用,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不良健康心理现象
1.自卑抑郁厌学心理。不少学生一旦自己成绩冒不了尖,或家庭条件不如别人,就经常愁眉苦脸,对生活学习缺乏热情,影响到课堂教学无生气活力,课后就沉迷于游戏玩乐中,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
2.逆反消极心理。当代社会信息发达,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多,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过多过早地看到社会的阴暗面,于是对人对社会产生一种逆反消极心理,容易和老师家长对着干。
3.虚狂、任性、自傲的心理。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受老师家长的捧爱,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比自己成绩差的同学,甚至认为自己成绩好多是因为自己聪明,盲目乐观,对关心他的人毫无感激之心。少数厌学的就表现为头染“彩发”,身着奇装异服,嘴刁香烟,追求刺激,目空一切,以吸引他人注意。
4.不良行为习惯。学生中经常存在迟到、早退、逃学、不分场合乱扔垃圾杂物,随地吐痰、说谎、捣鬼、偷窃、赌博,等等,明知不对,就是不改。
三、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中的路径选择
1.激趣——解除学生厌学的心理
近十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是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习搞题海战术,知识强调死记硬背,讲古文则一串到底,把学生弄得一个个晕头转向,学生一听到上语文课就皱眉头、打瞌睡、课堂上死气沉沉,大有“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的味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激趣,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1)见面猜谜激趣
每接一个新班的语文课,我就事先把班上一些学生的名字和我自己的名字编成一些谜语,指导他们了解字词的多义性和别解方法、谐音的字解等,使之一开始就觉得语文课不枯燥。
(2)减负激趣
第一堂课,我就宣布,语文基本无作业,每天最多用十五分钟完成作业,超时剩下的作业可以不做。布置的作业,有时只要求观察、思考,并不要求动笔上本子,课余只要多读书,看看报,就行了,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3)教学求变以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每一篇课文的教法都变换方法或变换角度,或由远及近,或由生活话题入手,或由学生实际引入,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引申扩散,或自由讨论,或点石成金、举一反三,使课堂活跃起来。
这样的效果是学生再也不视语文教学为畏途了。
2.巧用知识点,寓心理教育于无形
语文教学中有“说话得体”这一个知识点,在教这一知识点时,我不是让学生做一些不着边际的题目,而是自己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题,引导学生去揣摩心理,将心比心,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多为别人着想,有礼有节,做一个谦虚、进取的中学生。
例如,“怎么让老师改变不修边幅的毛病”,“怎么拒绝对方的求爱要求”等问题,让同学们通过充分的讨论来解答,当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时,我便因势利导,要求同学们平时说话要把握分寸,同时也应注意揣摩对方说话的意图,而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任性狂妄。这样的练习训练几次之后,我发现,很多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记得一次课上,一位学生在打瞌睡,我走向他时,旁边一位同学忙去捅他。我便说:“让他睡吧,别吵醒他,这是由于我的课讲得太枯燥而使他昏昏欲睡的。”事后,这位同学找到我说:“老师,我真的不是对您的教学有意见,是因为头一天晚上,赶着完成数学和外语作业耽误了睡眠。”还有一次课上,一位女孩子看课外书籍,我当众表扬说:“××真爱读书,连老师讲些什么都没听进去,可见真是入迷了”。这位女生马上将书收进抽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事后我问她:“不会觉得老师在挖苦你吧!”她笑着说:“从你的话中,我知道,看课外书老师并不会批评,只是看的时候不对,把课堂学习丢了。”这样,学生不仅乐于接受,更不会和老师对着干。
3.把心灵对话融进作文批改之中
说到作文,也是学生最感头痛的问题。他们说,老师布置的题目太死板,太老套,写起来总是搜索枯肠,也写不下几句话,老师的评语总是那么几句:“书写工整”“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流利”“中心明确”,听起来,耳朵都起茧。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将作文题改成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文,如《一期之后话老师》《寝室趣话》《话说花季》《我读朋友》《我看读书》等,让学生做到有心里话可说,为作文批改的心灵对话打下基础。
批改作文时,则尽量与学生对话。例如,一位学生在《一期过后话老师》是赞扬了我的教学,我便写道:“谢谢你对我成绩的肯定,我为你对我的理解而激动万分,有你这么一个知音,我感到非常幸福。”一位学生在《话说花季》的作文中谈到学习的苦恼,我便写下这么几句话给他:“你平时的开朗活泼,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却没想到你还会有这么些烦恼,老师真的太‘官僚主义’了,幸好你把我当作知己,把心扉向我敞开,那就让我们今后携手共渡难关吧!”
由于作文评改融进心灵的对话,所以,很多学生自动把写的日记让我看,并要求我写上几句评语。这样一来,学生的心理困惑在无意中就解除了。学生更愿意把我当知己,不少的坏习气更不好意思在我面前表露出来,而是尽自己所能地去做一个乖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