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中医改进研究会办学始末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ixsil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9年4月,在时任山西督军兼省长的阎锡山的大力支持下,山西省中医改进研究会(以下简称"改进会")成立.阎锡山亲任会长,陆军第4旅旅长赵戴文任名誉理事长,政务厅长杨兆泰任理事长.会址暂时设在"军署后楼西偏院之会议室".官绅富商捐金20万元,存人殷实商号,以利息"作为常年经费".再以15万元,"作为建筑及购置标本器具之用"[1].4月20日召开第1次会议,阎锡山发表演说,直言西医之进化,"如火车一日千里",而"中医如跛者",不能"与火车竞走"。

其他文献
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首页.在既往的历史研究中,“林则徐禁烟”一直被置于政治史的背景下加以阐释.其实,林则徐禁烟也与医学密切相关:他道光年间撰写的系列奏摺和书信曾多处涉及关于鸦片危害、成瘾过程和成瘾机理等方面的医学知识;他在推行禁烟的过程中,实施了援引医药戒除鸦片烟毒的举措;他曾向医家请教戒烟的经验良方,并努力加以推广.从医学史的角度探讨林则徐禁烟,对当今社会仍有一定的启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西方教会取得了在华传教的自由.与之相对应,西医也在中国渐次传播.最初主要是在沿海城市,1860年以后,逐渐向内地拓展.黑龙江地区西医的传入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期刊
吴鞠通《温病条辨》刊刻较多,流传甚广,惟其医案仅以抄本流传,藏者多秘不示人,故不见刊刻流布.1916年,始有裘吉生与金月笙分别刊刻发行.裘氏所刻为4卷本,据书中丙辰(1916)二月高汝贤序文所云,是本乃30年前高氏由胡氏处所得,惜未刊行,仅于友人中转相传钞,后裘吉生欲刊行《医药丛书》,高氏遂详加校雠,并付丛书收入以广其传.金氏所刻为5卷本,据书中"柔兆执徐涂月"(即丙辰十二月)吴庆坻序文所云,金月
期刊
2013年5月,由朱慧颖翻译的梁其姿的《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对西方强权的入侵与随之而来的包括生物医学在内的科学的强势挑战,顿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大国的自信。麻风病也因此被视为华人种族质量低劣的表征。无人对麻风病的历史感兴趣。历史的失忆,让麻风病的论述不得不以西方历史与生物医学的论述为基础。
期刊
由周祖亮、方懿林合作撰著的《简帛医药文校释》已由学苑出版社于2014年5月出版。作者在充分参考学术界整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首次对已刊布简帛医药文献进行了全面校释,尽可能补充了原整理报告的不足。
由于自然环境、医疗卫生条件、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代以来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居民常罹患多种疾病,既有鼠疫等烈性传染病,也有梅毒、沙眼等慢性传染病,还有胃病、风湿病等一般慢性疾病.多种疾病的高发,尤其是鼠疫的肆虐和性病的流行,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以来蒙古族人口的增长速度,也严重阻碍了内蒙古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蓄蛊是指以毒虫配制毒物毒害他人的神秘巫术.蛊毒为害其来久远,宋代南方民间仍有蓄蛊之风,蓄蛊者每以挟嫌报复或侵占财产为目的配制蛊毒害人.政府对民间蓄蛊之风采取了严厉的抵制态度,制定禁蛊法令,鼓励民众举报,严惩蓄蛊之人,同时颁方赐药以治蛊毒,对改良社会风气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贵刊第4期刊发的邬晓东、张影《张琦卒年考辨》一文关于张琦生卒年月的准确表述略有不妥,现辨正如下。核“《行述》中载‘府君生于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十四日戌时”’句,据江庆柏编《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此工具书的特点是专为阴历年腊月跨公元纪年作了附注),张琦生日岁在甲申,公元纪年当为1765年1月5日,其出处亦为《行述》,并有《宛邻文》印证。
期刊
香港的多数居民为华人,长期以来一直信赖和依靠中医.20世纪百年间,香港中医药界合理利用港英政府的相关法规,为其生存争取了空间;在积极参与内地“废止中医案”抗争的同时,又与内地合作开办中医教育,加上部分内地中医赴港定居,使得香港中医药界保持着活力;出于公共卫生的考虑,港英政府允许并协助建立华人医院并应用中医药,从而首创了香港的中医医院,并对中西医合作进行了探索;受社会各团体的资助,香港中医医院注重慈
科学哲学在医学史教学中具有3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医学的发展与哲学关系非常密切,从科学哲学的视角对医学史的发展脉络进行分析,能够将医学史融入人类思想史的演进线索之中,为医学生清晰地呈现医学与人文的紧密联系;第二,医学史中包含着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对这种规律的哲学分析可以使医学生从历史中得到科研方法上的启发;第三,科学哲学为理解医学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维度.借鉴科学哲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医学与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