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者年龄因素看我国儿童英语教育中的“提早”现象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ngth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儿童英语教育产业飞速发展,社会上普遍流行让儿童“越早学英语,效果越好”的观点。本文笔者试图运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年龄因素的研究成果,从三方面阐述此观点的不必要性、不合理性以及不充分可行性,指出让儿童“提早”学英语并不符合我国外语教育的根本现状。
  关键词:年龄儿童英语教育“提早”
  
   21世纪的头十年是国内英语教育突飞猛进的十年,特别体现为儿童英语教育的蓬勃发展。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正式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事实上,发达地区的不少学校将此提前至一年级,幼儿园也争相开设“双语”课程,社会上各种儿童英语的培训机构更是琳琅满目,让孩子们“提早”学英语正在发展成为社会共识。那么,在我国,英语作为外语,是不是越早学习效果越好?这种观点又是否具有科学理据?笔者将运用二语习得的相关研究结论对上述观点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
  
  1 “越早学英语,效果越好”并非必要
  
   Ellis(1985)曾指出,学习者的年龄因素对二语习得的速率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学习二语的时间相等,那么年龄较大的学习者二语学习水平越高。Krashen等人(1979)也有类似的观点,“在二语学习的开始阶段,成年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总体上要比年龄较小的儿童学得快”。事实上,早在1964年,英国研究人员就启动了为期十年的研究项目,旨在调查小学生八岁学习法语是否合理。结果显示,年龄较小学生的法语水平并没有明显优势。于是,我们可以将以上结论应用于我国:儿童八岁(相当于小学三年级)甚至八岁以前开始学习英语不具有必要性,对其英语学习的最终结果并不产生特殊影响,而肯定会家中他们的学习负担。
  
  2 “越早学英语,效果越好”不充分可行
  
   就语音学习而言,二语学习的起始时间影响学习者二语的最终水平,这一结论在Oyama的实证研究中得到证实。他调查了在美国生活的六十名意大利籍移民,发现来美国定居时间的先后,而非定居时间的长短,决定了他们英语发音的最终水平。究其原因,Schumann(1975)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儿童拥有更为包容性的自我。他的情感理论指出儿童,较之青年和成人,具有更强的社会和情感上的包容性。他进一步分析出儿童在性格上普遍有母体依赖性,对于语言学习而言,他们更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二语学习环境越好,越接近与母语,就越有利于提高儿童的二语学习水平;反之,则有可能对儿童二语学习带来灾难性后果。由此,在我国让儿童提早学习英语并非毫无益处,但需要一定条件作基础。
  
  3 “越早学英语,效果越好”并不合理
  
   不少人将Lenneberg (1967)的关键期假说作为我国儿童应“提早学英语”的理论依据,但事实上,这是对该假说的错误理解。关键期假说是指,儿童从大约两岁到青春期开始之前这个时期,可以使语言习得处于一种轻松和自然状态中,而一旦超越这个时期,语言习得将不复存在。该假说提出后的四十年间,学者们围绕二语习得中的关键期是否存在,以及语言习得中不同方面(比如,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关键期何时关闭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未有定论。然而,即便语言习得的关键期确实存在,将这一假说发展为“越早学英语,效果越好”的理据,说明我们在概念层面上对该假说的理解至少有两点偏颇。
  3.1 将习得和学习混为一谈。Krashen(1978)曾对二者在概念上做了明确的界定。他指出,语言习得是通过自然状态的语言使用将语言规则内化的过程,而语言学习则是通过正规化教学来实现学习者语言知识增长的过程。关键期假说的提出来自第一语言习得研究,其后学者们将其应用于二语习得领域,探究年龄因素对二语水平的影响。在我国,英语学习基本属于语言学习的范畴,儿童学习英语的过程几乎都在课堂环境中发生,这与关键期的概念存在明显差异。
  3.2 忽视了二语(狭义的二语)和外语概念上的差异。Stern(1983)认为二者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二语享有国家范围内与母语同等的地位,而外语则没有。在我国,汉语是官方语言,而英语只能被视为外语的范畴,而非二语。因此,我国儿童在课堂环境下学习英语只能被定性为外语学习,而脱离了课堂环境,学习者也很难营造出等同于二语习得的语言环境。那么,即便让我国儿童在关键期阶段开始英语学习,也不可能达到自然状态下的语言习得,对英语最终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由此,关键期假说并不符合我国儿童英语学习的现状,将其作为“越早学越好”这一社会观点的理据是完全不合理的。
  
  4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科学、冷静地看清目前如火如荼发展的儿童英语教育产业,应当更多地提倡儿童在充分习得母语的前提下进行外语学习,而且将语音学习放在外语学习的首位,同时尽可能地营造出近似母语的二语交际环境,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我国儿童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Krashen, S. D. The Monitor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in Gingras, 1978: 1-26.
  [3]Lenneberg, E. H. 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M].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67.
  [4]Schumann, J. H. Affective Factors and the Problem of 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Language Learning 1975 (26): 135-43.
  [5]Stern, H. 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其他文献
根据《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和专业特色,分别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完善了教学内容,加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强化了学生的系统理念,取得了满意的教学
摘 要:有效提问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及其有效性的思考是当前教学中值得研究的课题。怎样使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有效呢?激发兴趣,愉快导入;重视个体,循序渐进;注重生成,激活思维;以问引问,释疑解惑等等。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过程 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
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合理性和经济性。尤其随着煤矿井下采掘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生产工作面不断向前延伸、扩大,给煤矿井下安全供电带来了
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移动校园出现的背景以及移动校园的概念。其次,论述了构成移动校园的基础的移动平台建设所需具备的特性。最后,论述了构成移动校园的上层应用的移动应用建
目前在部分省、市试行的课程改革,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从教学目的来看,就是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网络环境帮助全
本文首先阐述了冗余词的含义及简单分类,并实验调查了其影响因素,实验一考察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汉英双语者所具有的母语和二语知识对于汉译英过程中冗余词现象的影响,实验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