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学习周报·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junsu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正确三观的树立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教师必须肩负起教好道德与法治,并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重任。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却会发现,很多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投入足够的精力与热情,导致教学有效性偏低。那么,教师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改变这一现状,提升教学有效性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并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正在快速发展,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不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应运而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联系现实生活、完善课堂内容三方面入手,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方法。
  一、开展趣味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中,很多教师并不能给予学生学习兴趣足够的重视,没有看到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带来的积极影响,而一味地采用“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书面成绩,但将目光放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上看待这种教学方法,其单调、死板的弊端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及其学习过程产生抵触情绪,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兴趣作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出发点。
  例如,教师在执教《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吟诵古人的诗句,让学生在诗句中感受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看法,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在感受古人对生命意义看法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教师要结合这些人物的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情怀。此后,教师深入讲解课本中的内容,帮助学生将诗句与课本内容紧密联系,进而对教材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创设教学情境,联系现实生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生活性极强的课程,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有效性,可以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这一特点,紧紧围绕现实生活展开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或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身临其境的思考问题,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感受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精神内核。与此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现实生活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进而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与课堂知识之间建立起桥梁,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例如,教师在执教《遵守规则》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创设情境。首先,教师向学生提问:“每一名同学都有商场购物的经验,在结账时,都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学生便会回答:“在结账时,应该有秩序地排好队,按照顺序结账。”此后,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如果不遵守秩序,不去排队,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生答:“结账过程的效率会非常低”。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脑海中形成在商场、超市等场景中结账的画面,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而更好的结合课本内容,完成学习任务。
  三、提升备课质量,完善课堂内容
  备课工作的质量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学生是否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获取更多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工作的完成质量。换言之,要提升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提升备课质量,对课堂教学过程形成正面反馈。但在现实情况中,很多教师却视备课过程为工作负担,敷衍了事。鉴于此,教师必须从根本上重视备课,并全面、细致地完成备课工作,以提升教学有效性。
  在备课时,教师需要以教材为出发点,不断地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精准地定位教学重难点,并合理地使用教辅书籍、互联网等工具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针对学生的整体情况去选择教学方法,并顾及接受能力不足的学生,助力“差生”转优;另外,教师也需要不断的完善教学设计,让课堂中的每个环节衔接地更加紧密,使学生享受到更加精彩纷呈的课堂。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需要以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让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氛围中学习;其次,需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课堂中认识生活;最后,要不断提升备课质量,使学生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马龙门.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8):260.
  [2]刘德东.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13):114+162.
其他文献
摘 要:探讨在中小学学段,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英语课堂中,有效创设情境、提高课堂趣味、丰富教学素材以及对学生进行检测与评价,以期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扩展学生的 文化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概述通过学习重庆市江津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优课案例”的分析,将现代信息技术融
期刊
摘 要:数学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是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数学大门的关键要钥匙,缺乏数学思维就很难对数学感兴趣,自然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提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书主动意识,帮助学生逐渐构建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而更好地领悟知识,对此,笔者分别从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巧用数形结合教学三方面围绕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展开探究。  
期刊
摘 要:2020年新春,突如其来新冠肺炎冲击着人们的生活,给我国和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正常开展。特殊时期的“网络教学”带给我们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更多的思考。我们回顧疫情,探究原因,思考着疫情之后的学校教育,思考着今后学校教育的方向和对策。疫情之后的学校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要以沟通交流为先导,注重思想教育,注重人生价值的教育,注重教师的培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技能的培养
期刊
摘 要:数学思维的形成对于探索数学知识规律,发现问题本质,以及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教学方法  数学思维是在数学学习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种意识习惯,长期的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对于数学知识和技能内化的体现。  一、问题导入,开启课堂  新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教师应明确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并据此来探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某问题探究不同的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主要结合以上几个方面开展深入探讨,主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学生们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些已经远远的超出了课本范畴。而新课程教育理念下,强调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也由此意味着语文教学的知识不能只是局限在静态的的层次,而更应该把眼光放在动态的、实践的领域,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因此,可以说情境教学的运用和探究是时代使然。  关键词:初中
期刊
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教学期间,教师需要立足学生们的学习实际,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内容设计,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内容。为此,教师在系统性分析“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之后,决定明确学生为当前的数学教学主体,进行相关的教学策略设计,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知识内涵。所以,通过教师对小学阶段教学内容的综合性研究,并选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综合性教学辅助,能够切实有效提升學生们的学习效率。  
期刊
摘 要:现阶段,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发更多优质的课程内容,使教学资源变得愈加丰富已成为了义务教育的主基调。而信息环境也为农村初中英语提供了相当的便利,教师也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及相关资源来实现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特点,对信息技术在其中过程的有效运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初中英语教学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使得农村学生接受和吸收知识变得愈
期刊
摘 要:赏识可以让学生的思想积极起来,行为主动起来,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所以,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赏识理论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详细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同时促进他们的数学能力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赏识理论;教学应用;策略研究  初中阶段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他们的能力
期刊
相传苏轼与惠崇和尚戏语,苏轼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说:“我看你像如来。”大词人一头雾水: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啊?苏小妹一语道破玄机:“心存牛粪,看人便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苏轼羞愧难当。境由心生,心存美丽才能发现美丽。面对教育教育,特别是面对可塑性极强的中学生,只有让镜子之前的自己美丽起来,才能映照出更多的美丽,从而让快乐编织快乐,让感动衍生感动。  一、打造亲和力,打好情感牌  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