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中郎集》版本源流考

来源 :图书情报工作网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蔡中郎集》现存各主要版本入手,通过对所亲见的各个版本间的篇目、数量、顺序异同加以比较,结合对各个版本所题序跋和历代史志目录以及私人藏书目录,对所收《蔡中郎集》的著录加以总结分析。纠正一些藏书家对未曾目验的《蔡中郎集》所作出的错误推断,由此梳理出前人并没有整理清晰的《蔡中郎集》版本关系图。
  [关键词] 《蔡中郎集》 版本源流 版本关系图 蔡邕
  
  1 《蔡中郎集》流传情况
  
  蔡邕(132—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书法辞赋。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曾因弹劾宦官流放朔方。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董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
  范晔在《后汉书•蔡邕传》中曾经提到蔡邕的作品数量是百四篇,但并未提及卷数[1]。关于《蔡中郎集》的较早著录当属《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云“后汉左中郎《将蔡邕集》十二卷,梁有二十卷,录一卷”[2]。而在《旧唐书•经籍志》[3]和《新唐书•艺文志》[4]中均著录为“《蔡中郎集》二十卷”。对于前后的卷数差异,前人已有辨别认为“二十卷”当由“十二卷”讹误所致 。由于唐末文献屡遭蒙难,《隋志》和《两唐志》所著录的《蔡中郎集》至宋时已散佚。
  北宋时,欧静开始整理蔡邕的作品。欧静所整理《蔡中郎集》虽已亡佚,但今传各本《蔡中郎集》都保留欧序,从中可以窥见欧本一斑。欧序云:“按《唐书•艺文志》洎吴氏《西斋书目》并云《邕集》十五卷,今之所传才十卷,亡外记六十四篇”。又云:“今既缺五卷,非十五卷之本编”。又云“见所传者,盖后之好事者本不本事迹,编他人之文相混之耳,非十五卷之本编故矣”[5]。笔者以为当从许瀚的观点,即“欧所序之十卷本,乃当时流传之本,非欧自辑;欧所自辑者,独外传耳”[6]。又《崇文总目》云“《蔡中郎集》五卷”,而孙渊如《廉石居藏书记》则云:“《邕集》载隋唐二十卷至《崇文总目》存十五卷”[7]。于此加注称“今本误作五卷”。如孙氏亲所目验,则欧氏之“十五卷”当不误。综上,北宋时欧静所整理的《蔡中郎集》为十卷,六十四篇。
  南宋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 “《蔡中郎集》十卷”[8],又在解题中称“所著文章百四篇,今录只存九十篇,而铭墓居其半”。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蔡中郎集》十卷”,解题云“才六十四篇”[9]。二人所见《蔡中郎集》虽同为十卷,但篇目并不一致,前人论及此处对篇数之异未提及,均认为同出欧本。虽同为十卷,然一为六十四篇,一为九十篇,据何称同出欧本?疑两人所述之本不同。晁氏所称篇目与欧静本同,当从欧静本出;陈氏所述篇目多于欧本的篇目,当为后增辑佚所致。
  到明朝时,欧静整理的十卷《蔡中郎集》也已亡佚,明清两代人所辑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几种版本。
  1.1 兰雪堂本《蔡中郎集》十卷,外传一卷
  从明清两代的目录书籍著录情况来看,弘治兰雪堂活字本当为明代最早的《蔡中郎集》版本。其本为十卷,外传一卷。据陆心源《重雕兰雪堂本<蔡中郎集>叙》云“明弘治中华坚兰雪堂活字本即从欧出,传古虽殷而雠校甚疏”,又云“《中郎集》序存于今者以此本最古,藏书家珍同宋刻”。
  弘治之后,又有正德华坚活字本,亦为十卷,外传一卷。据杨绍和《楹书隅录》云:“《蔡中郎集》十卷,明正德乙亥活字本”[10]。此本后有黄丕烈、顾广圻原跋。考黄氏《荛圃藏书题识》[11]与杨氏所称吻合。
  由此可知,华氏曾印刷两次《蔡中郎集》。一次为弘治年间,一次为正德年间。笔者所见本为上海涵芬楼影印明兰雪堂活字本,收入《四部丛刊初编•集部》[12]。首为欧静序,目录为十卷,六十三篇;外传八篇;共计七十一篇。目录后写有“正德乙亥春三月锡山兰雪堂华坚允刚活字铜版印行”。正文半页七行,双行细字,行十二字。此本并无言出于何本,仅置欧静序于前。
  1.2 徐子器本《蔡中郎集》十卷,外传一卷
  笔者所见为郑振铎藏十一卷本《蔡中郎集》,后有东海生跋,从跋中可知东海生共收藏有三个本子,分别为:兰雪堂本、徐子器本和乔世宁本。在谈到前两种本子的关系时说 “无锡华氏为卷十一,得文七十有一首,前后错集至不可句读;陈留令徐子器本,大都袭华之旧而不加察,徒为木灾耳”。另据海源阁本《蔡中郎集》杨以增叙云“正集卷数篇目悉依徐本”,又于凡例中有言“徐本十卷似照欧辑,首列碑铭以人类次,其例甚善”。海源阁本《蔡中郎集》正集:十卷六十五篇,外纪八篇,合计七十三篇。故徐子器本亦当为七十三篇 。
  兰雪堂本与海源阁本正集十卷,外传一卷相比较,所少的两篇是《司空文烈侯杨公碑》和《再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表》。欧静序中所认为为伪作的《姜伯淮碑》、《刘镇南碑》二本均收录。在目录上,海源阁本将兰雪堂本的第九卷提前作为第六卷,其余卷依次顺延。而于廼麐提道“华徐卷数虽同,篇第迥异,非出一源”[13],而海源阁本中凡例却云“徐本十卷,似照欧辑。首列碑铭,以人类次,其例甚善。为第九卷,亦属碑铭,列于论表之后,似徐改掇,断非欧辑之旧,今移列第六卷。其原第六卷,循次遞下,以归一例。篇次乃袭其旧”。若按凡例所言则徐本当与华本篇目顺序同,当为一源。未见徐本,前有东海生跋云徐本袭华本,若据此则于氏之言谬。
  1.3 二张本《蔡中郎集》
  一是张燮的《七十二家集》中《蔡中郎集》十二卷, 附录有邕传、吊蔡邕文(陆机)、集评、纠缪刘镇南碑。正文半页九行,行十八字。其体例分为赋、诗、疏、表、书、议论、对问、设论、颂、赞、箴、铭、碑、灵表、诔、神诰、哀赞、祝辞、吊文、文。共计一百二十八篇。
  二是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二卷,所见本为光绪五年六月彭谦重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首有《蔡中郎题词》,又有彭识。正文半页九行,行十八字。其次序分为赋、疏、表、书、议论、对问、设论、颂、赞、箴、铭、碑、灵 、表、诔、神诰、哀赞、祝辞、吊文、文、诗。共计一百三十一篇。
  比较二张本,张燮与张溥都按体裁分类,只是张燮将“诗”置于前;且张燮本在“表”中无溥本中的《辞金龟紫绶表》,“议论”中张燮本无《桓彬论》,“碑”中张燮本无《童幼胡根碑》,其余篇目顺序皆同。
  考《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中张溥原叙云“近见闽刻七十二家集,更服其搜肠苦心,有功作者”[14]。据此可知,溥本在编排整理上当参考了张燮的《七十二家集》。另外,二张本与其他各本在题目上出入较大,如张燮本《处士圂叔则碑》他本均作《处士圂叔则铭》,类似此种情况甚多。且其所辑作品数量远多于其前诸本,似没有参考以前各本。
  1.4《蔡中郎集》十一卷本
  所见本有两种,其中一种前有“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章,首有郑识、欧静序,次为乔世宁叙、《刻蔡中郎集说》(俞宪),后有东海生跋。由郑振铎的题识知此本为明茅一相编刻,且“斟酌诸本异同,颇为精善”(郑识中语)。正文半页九行,行十九字。
  此本将《独断》分为两部分,作为卷一和卷二,其余的篇目顺序则与汪士贤八卷本完全相同,只是较八卷本少十八篇,共计九十篇。
  另外所见《蔡中郎集》十一卷本为明万历八年东海居士文霞阁刻本,与上一本篇目顺序完全一致。
  1.5《蔡中郎文集》八卷,明汪士贤刻《汉魏六朝二十名家集》
  所见本为徐鸿宝校补并跋,书名下有“印宋本抄,照宋版校”,并写明此本由涵芬楼借出抄得。正文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先列《蔡邕传》,后目录,最后补《祝社文》、《琴赞》、《历数议》三篇。共计九十一篇。与海源阁本《蔡中郎集》中的正集十卷、外纪一卷相比较,除无《独断》和有些篇名偶有不同外,汪本多出十八篇依次为:《陈政要七事疏》、《东巡颂》、《正交论》、《祖德论》、《九疑山铭》、《樽铭》、《警枕铭》、《汉津赋》、《协和婚赋》、《笔赋》、《胡栗赋》、《答元式诗》、《翠鸟诗》、《京兆尹樊德云铭》、《焦君赞》、《琴赋》、《弹琴赋》、《弹棋赋》。这些作品都被置于海源阁本的外集即疑似作品中。
  徐鸿宝又在汪本目录下用小字写一八卷本目录,与此本异,共计六十五篇。据其前“印宋本抄,照宋版校”,如此则宋时已有一八卷本?但未见任何目录书籍有所著录。且其手写八卷本目录所缺碑铭表诔大都为其他版本所载,不知徐所据何本。
  另见一八卷本《蔡中郎集》,前有“会稽纽氏万卷楼图籍”章,正文半页九行,行二十字,与汪本同,共计九十一篇。
  1.6《蔡中郎集》六卷
  笔者于国家图书馆所见三本,其中一本首有欧静序,正文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独断》置于卷一,共计八十九篇。每卷正文右侧刻有“明祋祤乔世宁景叔无锡愈宪汝成校订任城杨贤子庸梓行”,此即为乔世宁本一种。
  此六卷本篇目与海源阁本正集十卷外纪一卷七十三篇相比较,多《独断》、《陈政要七事疏》、《东巡颂》、《正交论》、《樽铭》、《警枕铭》、《汉津赋》、《协和婚赋》、《笔赋》、《琴赋》、《弹琴赋》、《弹棋赋》、《胡栗赋》、《答元氏诗》、《翠鸟诗》、《九疑山铭》、《焦君赞》、《祖德颂》、《京兆尹樊德云铭》十九篇;又少《荐董卓表》、《上汉书十志疏》、《被收时表》三篇。
  但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乔本六卷为九十二篇,而十一卷本《蔡中郎集》中《刻蔡中郎集说》云“吾锡旧刻《中郎集》脱误至不可章句,乔子来眎,楚学耦余,校之凡为卷六。省旧之半,篇九十有二,益旧什之三为类五”。则乔本确当有九十二篇为足本。然未曾得见。所见之本非善本,所少海源阁本三篇似当补入。
  乔世宁六卷本与汪士贤八卷本相比较,少《荐董卓表》、《上汉书十志疏》、《被收时表》三篇。两个版本的第四卷篇目和顺序相同。考乔世宁本刻于嘉靖年间,汪士贤本刻于万历年间,对二本之中文章对校均同,当为汪本源于乔本。
  另一种前有“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章,首为刘嗣美序,次为刘嗣奇《蔡中郎集跋》(跋后所署康熙三十四年),又有徐子器跋(所见他本均无),又有欧序、俞序。此当为康熙刘嗣奇本。
  此本与乔世宁六卷本相比较:一、三、四、五卷完全相同;二卷六本多《被收时表》和《上汉书十志疏》;六卷中一篇刘本作《京兆尹樊德荣铭》,乔本作《京兆尹樊德云铭》,其余全同,且刘本又有补遗《历元议》、《让辟审图蟠》、《女训》三篇,共计九十四篇。
  此本为刘嗣奇补刘嗣美,刘嗣美本刻于顺治年间,虽未能亲见,但可从嗣美序及嗣奇本中窥得嗣美本大貌:嗣奇在嗣美本基础上补入十九篇(且在补入的每篇之下表明“乔本”),依次为:《独断》(分为上、下两部分)、《陈政事七要》、《东巡颂》、《正交论》、《祖德颂》、《樽铭》、《警枕铭》、《汉津赋》、《协和婚赋》、《笔赋》、《琴赋》、《弹琴赋》、《胡栗赋》、《答元式诗》、《翠鸟诗》、《京兆尹樊德云铭》、《九疑山铭》、《焦君赞》。既为从乔本所补则嗣美所据之本当非乔本,刘嗣奇刻本中有侯官许遇叙云“岁甲申春,遇承乏陈留,景行囊哲,旁搜遗稿,得乡先达侍御刘嗣美所梓,疏议策、颂、诗、赋、碑、铭七十五首,厥弟中翰嗣奇,汇刻乔本十九首,分为六卷”。则嗣美本当未曾分卷,其原本为七十五篇较诸本皆异。考其顺治甲午叙有云:“山右报命之暇,偶过报国寺,阅市本,适获是集,不啻家珍焉。窜伏余生,兰亭尚在,爰付剞劂,因旧本而更新之”。也未说明所据何本。
  第三种为四库本《蔡中郎集》六卷,集中提要云“此本为雍正陈留所刊,文与诗共得九十四篇”[15],则此本即陈留本。有欧序。正文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纪昀认为“雍正康熙,所距甚迩,且刻于陈留,又为六卷,或即由刘刻, 祤雕而出欤?”考嗣奇本、乔本、四库本篇目,四库本提要虽云九十四篇,而所收只九十一篇,所缺为嗣奇本补遗之三篇,与乔本不合,则此当出于刘嗣奇本无疑。
  1.7《蔡中郎集》正集十卷,外纪一卷,外集四卷,附列传一卷,年表一卷
  所见本为海源阁五种,咸丰二年刻,杨以增编。首为杨以增叙,叙中说明以黄丕烈和顾广圻合校明万历徐子器本为底本,外纪为十卷之补遗;以叶氏朴学斋所藏旧钞本和锡山华氏活字本参校。在作品的编排上参考了乔世宁的六卷本、汪士贤的八卷本、张溥的百三家集的二卷本和刘嗣奇的六卷本。杨叙后又有徐本叙,然后是正集十卷、外纪目录。目录后又有高均儒跋,跋后为外集目录,后又有跋说明了外集皆徐刻欧静十卷本所不载而从乔本、汪本、张本、刘本辑出。集之末有《后汉书•蔡邕传》和年表。
  十卷六十五篇,外纪八篇,外集六十一篇,共计一百三十四篇。所收数量为诸本之最,历来被视为《蔡中郎集》中的佳本。
  《四部备要》[16]中的《蔡中郎集》与海源阁本同。
  通过对以上各版本的介绍,笔者做出《蔡中郎集》诸版本关系图,如图所示:
  2 作品数量的变化问题
  《独断》始见于《后汉书•蔡邕传》。《南齐书•礼志上》:“汉初叔孙通制汉礼,而班固之志不载。及至东京,太尉胡广撰《旧仪》,左中郎蔡邕造《独断》,应劭、蔡质咸缀识时事,而司马彪之书不取”[17]。据此,蔡邕《独断》至少在晋宋以来已广为流传。唐代《日本国见在书目》杂家类著录《独断》一卷。注云:“今案蔡邕撰”[18]。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据此推断说:“《独断》集外别行见于著录者,莫先于此。其云‘今案’者知其前不著录撰人也”[19]。说明唐代已经有了单行本。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经解类著录:“蔡邕《独断》二卷。右汉左中郎将蔡邕纂。杂记自古国家制度及汉朝故事,王莽无发,盖见于此。公武得孙蜀州道夫本,乃阁下所藏”。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六礼注类著录:“《独断》二卷,汉议郎陈留蔡邕伯喈撰。记汉世制度、礼文、车服及诸帝世次,而兼及前代礼乐 。因有单行本,故一些版本的《蔡中郎集》并未收《独断》于其中。
  《荐董卓表》因范晔《后汉书•蔡邕传》未载,故有后人疑为伪作,而刘克庄在《后村诗话》已上诋此表与扬雄的《剧秦美新》同称,则宋时已有此文。雍正陈留本未收是因为蔡邕为陈留人,“欲为隐讳故削之”[20]。故无此篇。
  从欧静的叙中看,欧静认为伪作的作品是:《宗庙颂赞》、《魏武帝祀桥太尉文》、《姜伯淮碑》、《刘镇南碑》。欧静认为《宗庙颂赞》述魏武王平乱之功,宗庙指魏之宗庙,为伪作无疑。此后各本均不载。《魏武帝祀桥太尉文》亦同此理。《姜伯淮碑》、《刘镇南碑》欧静据文中“建安”、“太和”年号均在邕卒之后,故为伪。而张溥本则保留了《姜伯淮碑》,理由是“伯淮为用前辈,宜有邕文” ,改“建安”为“熹平”。考以上诸版本,除张溥本、张燮本无《刘镇南碑》外,其余各本均收录此二碑。
  蔡邕作品的数量由最初范晔所称百四篇到海源阁本的一百三十四篇,大多为后人不断搜集整理所致 。
  
  参考文献:
  [1] 范晔.后汉书.北京: 中华书局,1973:2007.
  [2] 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1058.
  [3] 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2055.
  [4]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1578.
  [5] 杨以增.海源阁五种之蔡中郎集.山东:杨氏海源阁, 1851.
  [6] 许瀚.杨刻蔡中郎集校勘记.山东:齐鲁书社,1985.
  [7] 孙渊如.廉石居藏书记(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刊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8] 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09.
  [9]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61.
  [10] 杨绍和.楹书隅录丛刊十(清代卷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 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丛刊十三(清代卷第七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
  [12] 张元济.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
  [13] 于廼麐.蔡中郎集版本源流考.河南图书馆馆刊(第一册),1933(2):39-54.
  [14] 殷孟伦.汉魏六朝百三家题词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13.
  [15]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37-230.
  [16] 四部备要(集部).北京:中华书局辑刊(六七册),1989.
  [17] 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117.
  [18] 古逸丛书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19] 姚振宗.师石山房丛书.上海:上海开明书店,1936:660-661.
  [20] 张钧衡.后村诗话续集适园丛书(卷二).1913-1917.
  
  [作者简介] 赵嘉,男,1986年生,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3篇。
其他文献
结合史料及卢照邻记述,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卢照邻生卒年进行了考论。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Lu Zhaoxing’s account,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及其四个准则属于语用学的研究范畴,同时,也是跨文化交际中所涉及的重要理论。在日常交际中,一方面,为了使交际成功进行,对话者会遵循合作原则;另一方面,为了达到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需要拓宽,科学发展观要用正确的发展模式去实践。绿色低碳化发展就是欠发达地区突破传统发展路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以粤北梅州为例,阐
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是我们国家、党和政府的需要,也是受教育者的需要,是受教育者完成社会化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有效性欠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
历代学者对王维的研究不胜枚举,纵观王维的一生,治世抱负在现实的打击下逐渐消失。在其诗歌中,早年的心境与晚年的心境大相径庭,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正是他仕途上的郁郁不得志
中国古代抒情诗的情感特性、思想题材、审美意象、创作手法受到古代道德文化的规定,其写作表现为从属于古代道德文化的本体论形态。这种本体论形态导致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主
魏徵在文艺思想方面,主张质实求真,反对雕饰浮华,以开放成熟的文化心态整合地域文化,为唐代文学的发展确立正确方向;诗歌创作慷慨大气,带有北方地域特色;散文创作促进了骈文
《淞滨琐话》是笔记小说中的代表作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分析,力图达到对书中女性形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结合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指出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提出财务会计课程的改革内容及教学安排,并从课程特色、网络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分析改革过程中应注意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个体英语职业能力的需求以及个体的英语职业能力的相对不足使在校生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必然。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宗旨是服务经济与社会。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