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而痛苦的炽热爱情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he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19世纪两位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缪塞(1810—1857)与乔治·桑(1804—1876)的相识和相爱,是文坛一个富有传奇性的曲折爱情故事。只是这个曲折的爱情故事,对于风华正茂、热情似火而又深爱甚至痴爱着乔治·桑的缪塞来说,太过痛苦甚至有点残酷。
  缪塞英俊高雅,聪明早慧,而且多才多艺,在文学方面,诗歌、戏剧、小说都有出色作品,除此之外,还有相当的音乐素养,在绘画方面也颇有天分,他“运笔漂亮”,就连浪漫主义绘画大师德拉克洛瓦“对他的才华都表示十分钦佩”。在文学方面,他像法国稍后的另一位诗人兰波一样,成名甚早,17岁就成为雨果领导的浪漫主义诗社的宠儿。1829年12月,他的第一本诗集《西班牙和意大利故事诗》更是在浪漫主义诗社中引起轰动。浪漫主义著名批评家圣伯夫(1804—1869)十分欣赏缪塞的才华,成了他最要好的朋友。为了让更多的作家、诗人认识、帮助年轻的缪塞,他便有意把自己的许多好友介绍给他,乔治·桑就是其中的一个。乔治·桑原名阿芒丁娜·吕西·奥洛尔·杜班,18岁时经姑母做主,嫁给了一位贵族杜德望,但丈夫的风流放荡使她伤心,几年后她带着一子一女离开浪荡的丈夫,来到巴黎,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此时,她刚因小说《安蒂亚娜》(1832)而一举成名。圣伯夫特意给她写了一封信,向她重点介绍了缪塞。她一度接受了圣伯夫的建议,但不久又写信给他,说自己仔细思量后,认为缪塞是一位花花公子,太风流,还是不希望他带缪塞来看自己。缪塞也觉得乔治·桑有点太过女才子味了。
  然而,两个月后,1833年6月17日,接任当时著名刊物《两世界杂志》编务不久的法朗沙·皮洛(一译布洛兹)在黎塞留街104号鲁安蒂埃餐厅宴请他的合作伙伴聚会,缪塞“是这些人中的宠儿,被安排在晚餐席上唯一的女性乔治的邻座”([法]弗朗克·莱斯特兰冈《缪塞传》,陈筱卿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两位作家经过宴会上的畅谈,消除成见,相互了解,而且心有灵犀了,而缪塞,更是深深被乔治·桑吸引了。24日,他给乔治·桑寄去了一封长信,表示很喜欢她的小说,随信还附有一首36行的诗歌,这是“读了《安蒂亚娜》中的一章后写成的”。乔治·桑为此感到“十分自豪”,给他回了信,请他有空到她家里做客。从此,他们不但相互见面,而且经常书信往还,尤其是缪塞,几乎每隔两三天就给乔治·桑写一封信,异常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倾慕之情。1833年8月,在缪塞的狂热追求下,他们终于热烈相爱了。缪塞写了如下歌唱新生爱情的欢愉的诗行:“你又回到我星光闪烁的夜里,/眼睛湛蓝眼皮微闭的美丽天使,/爱情,我至高的财富,我曾失去!/三年来我以为打败了你,诅咒你,/而你,眼含泪珠,脸带温柔的笑,/又回到我的床前。”乔治·桑也写信给圣伯夫说,她已经成了缪塞的情人,并且宣称,这并没有保密的必要,可以把这件事告诉对此感兴趣的任何人。
  然而,阴影很快就出现了。在热恋之中,两位恋人都想离开喧嚣的都市,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去度爱情的蜜月。于是,不久他们一起来到了著名的温泉胜地枫丹白露,在法兰西街的“英国旅馆”住了下来。青翠挺拔的树木,五彩缤纷的鲜花,绿茵茵的草地,白亮亮的溪流,他们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和甜蜜的爱情中:或者,“徒步走到弗朗萨尔峡谷去野餐”,或者,“在松针地上情意绵绵地相拥相抱或观赏着月亮从巨岩的怪影上面升起”。然而,有一个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他们趁着美好的夜色,走入荒僻的森林散步。女作家提议体会一下在林中过夜的浪漫滋味,得到了诗人的赞同。他们并肩躺在山顶岩石上,仰望着皓月当空的天宇。诗人突发奇想,要下到山谷里去,让恋人听到自己高叫的响亮回声。过了好一阵,女作家却突然听到了一种难以描述的恐怖的呼救声,那是一种沙哑、可怕、绝望的呼喊,吓得她的头发都竖了起来。她赶忙奔向那里,发现缪塞站在谷底,惶恐不安,浑身哆嗦。他说他产生了幻觉,先是听到一阵歌声,接着看见有个男人飞奔过来,脸色苍白,头发凌乱,还冲着他做了“一个满含仇恨与蔑视的怪样”。乔治·桑本已对恋人把自己独自丢在深夜的荒林中承受惊恐而不满,这次几乎吓死人的恐惧更是使她心存芥蒂,她认为缪塞太过孩子气、太任性,总是突发奇想,而不顾虑别人,甚至认为他说的幻觉也是撒谎。缪塞则觉得恋人对自己的极度受惊吓反应过于冷淡,没有好好抚慰自己。两人都在心里责怪对方,林中蜜月的恐怖之夜给双方心灵都投下了一丝阴影。好在此时双方都处在热恋之中,他们很快就忘记了这个小小的插曲,又沉醉于爱河中。
  由于年龄相差6岁,而且性格不一(缪塞浪漫任性,不断寻求刺激;乔治·桑则喜欢过宁静的生活),再加上外界的诬陷和中伤,两位恋人的感情又出现了裂痕。于是,他们希望离开法国,去意大利,期望在异国他乡,让感情变得更融洽,生活变得更和谐。这样,1833年12月,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和准备,两人一同前往意大利。他们一路走过里昂、马赛、热那亚、比萨、佛罗伦萨,最终于1834年1月底到达威尼斯。途中两人的恩爱,在缪塞的诗里可见一斑:“漂亮的情人啊,我们去独处一隅吧,/让我与你一起享受永不衰老的爱情,/当我俩谢世之时,且让后人这样评定:/他们从未体验过惊慌与嫉妒,/瞧啊,他们就在这条铺满绿色的小道,/轻声悄语,微笑着走过人生的旅程。”但缪塞没有料到的是,不止是惊慌与嫉妒,而且背叛与分手很快就要来临。
  在威尼斯,缪塞创作了他最著名的戏剧《罗朗萨丘》,并因此被法国人称为“我们的莎士比亚”。由于全身心投入紧张的创作中,体质较差的缪塞在威尼斯病倒了,为他请来了意大利医生帕热洛。然而,2月中旬,他发现乔治·桑移情别恋,和请来为自己看病的医生帕热洛相爱了。肝肠寸断的缪塞写下了回肠荡气的泣血诗句:“是你教给了我,可你已经忘记,/可否记得我心中曾充满了柔情,/美丽的情人啊,在那幽深的夜晚,/我是流着泪扑向你袒露的双臂!//你记忆一旦失去,往事从此消逝。/这甜蜜的爱情,它曾在生活长流中/把我们两颗交融的心融进深吻里——/是你教给了我,可你已经忘记。”
  4月12日,失魂落魄、万般痛苦的缪塞独自回到巴黎,他沿途不断地给背叛自己的女人写信,倾诉真情。8月14日,乔治·桑和帕热洛一同回到巴黎,缪塞去看望他们,激情复燃。9月,为逃避流言和痛苦,缪塞去到巴登,在那里给乔治·桑写出了火热的情书。10月下旬至11月,他们恢复了恋爱关系,白天两人各自写作,晚上则一起共度良宵。乔治·桑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秀发,送给情人以表示自己的坚贞。然而,“诗化了的性格,诗化了的爱,往往缺少冷静,而只有狂热,这无疑为日后感情的再度破裂埋下了祸根”(李御、李韡《缪塞传》,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上面引用的缪塞诗歌也出自该书)。果然,到了1835月3月,他们最终决裂了。
  这次分手后,缪塞痛苦不堪,如火的激情依旧在心底激荡。但他无可奈何,只好沉溺酒色之中,在痛苦中苦熬时日,以致英年早逝。不过,在痛苦之中,他也痛定思痛,对两人的这段感情经历进行了深刻反思,不仅对男女之爱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导致了抒情诗风格的改变,创作了著名的《四夜组诗》。这组诚挚感人地抒发自己痛苦之情的诗发表后,轰动了巴黎,轰动了整个法国,被称为“法兰西诗坛的杰作”,一时之间,洛阳纸贵。1835年5月,他创作了《五月之夜》。这首诗起初写春天降临,“菩提树下,浓荫掩映,/夕阳的告别更显得多情。/今晚,一切都将开花:——不朽的自然/将充满爱情、细雨和芳香,/好像一对年轻夫妻的新床”,女神(即诗神)希望诗人在这个时候拿起竖琴来歌唱,但诗人深感爱情在自己心灵深处留下了无法抚平的创伤,无心歌唱,尽管女神一再鼓励他:“没有什么比巨大的痛苦更能使我们伟大”,“最绝望的歌是最美丽的歌,/我曾听到多少不朽的歌,而它们只不过是一串呜咽”,但他仍旧宣称:“啊女神!不知足的精灵,/不要过多地要求我。/当北风狂吹的时节,/人在沙子上什么也写不成。/我经历过我那个时代,/我的青春总是在我的嘴上/准备着像鸟儿一样歌唱,/但如今我已受尽痛苦的折磨,/只要我诉说那么一点,/试着配上琴音把它歌唱,/它将折断我的竖琴,像折断一根芦苇一样。”。1835年11月,《十二月之夜》问世,诗人诉说了爱情决裂后自己已痛苦得极端疲乏、极其孤独和充满渴望:“无论在哪里,在这广阔的天空下面,/疲乏已征服了我的心和双眼,从那永恒的创口里,血不断地流淌;/无论在哪里,那跛足的‘愁烦’/总把我拖在它身后边,/在一块泥土上,带着我到处游荡;//无论在哪里,总是渴望呵渴望,从不停歇,/渴望着一个不知名的世界”,因为“我注视着那里的一个亲爱的角落,/那火烫的亲吻使它还在发热;……/我感到我的生命有一个片断/正在缓缓地破裂”,“我收集起昨夜的情书,/这些头发,这些爱情的遗物。/所有过去的一切都在我耳边呼喊,/喊着不终朝的海枯石烂的誓言。/我细看这些神圣的遗物,/我的手在发颤;/心的血泪还须由心灵吞咽”,“我用一块粗毛布包上/这些幸福日子的遗迹。/在世界上能持久的,我对我自己讲,/只是这头发一缕。/像一个潜水人迷失在深深的海洋里,/我迷失在人们对我的遗忘中……/远离开世人的眼睛,我独自哭泣/我那可怜的埋葬起来的爱情”。1836年8月,他写出了《八月之夜》,试图强打起精神,摆脱那“永远是孤独”、“永远是眼泪”、“心灵在说谎,而创伤却深深地藏在心头”的日子,用新的欢乐去填补往日爱情的痛苦:“我愿以天才来交换一个吻”,“在我曾经赌咒不要情人而生活之后,/我又发誓要为爱情生,要为爱情死”,而且觉得:“爱吧,那你就会重生;使你自己成为一朵开放的鲜花,/受过了痛苦,还应该再受苦;/爱过之后,就应该永无止境地爱。” 1837年11月,他再次推出了《十月之夜》,回想起过去的幸福:“在我情人的身旁,/我曾经窥见了幸福。/黄昏时,小溪边/我们同在银光闪闪的沙地上散步,/前面的柳树发白的影子/在远处给我们指示着道路;/我现在还看得见,在月光下,/这美丽的身躯偎依在我的怀抱里”,然而,情人却背叛了他,“一个女人能给人造成多大的痛苦”,“这个朝三暮四的女人/在我心里点燃了多么疯狂的热情;/在人世间我只爱她,离开了她而生活一天,/那种命运简直比死亡还可怕”,诗人不禁怒火满腔:“我千百次地责骂她背信弃义,/我计算着她给我造成的一切痛苦”,但在女神的开导下,他决定“遗忘过去那崇高的一刻”,而宽恕情人,全身心创作和歌唱,以治疗自己的创伤。
  1840年9月,缪塞路过枫丹白露,他情不自禁地下了车,察看了当年他与恋人共住的旅馆,徘徊在他们共同走过的林中草地,柔情满怀,思绪万千。回到巴黎的当天晚上,他又在意大利剧院门口巧遇此时已再恋波兰音乐家肖邦的乔治·桑,她告诉他读过了他这些年发表的所有东西,其中《四月之夜》写得很美,曾深深感动过自己。这些经历,使缪塞灵感勃发,创作了著名的诗歌《回忆》,这首诗与《四夜组诗》一起,被称为“爱情五部曲”。在这首诗里,他回忆起:“这些山丘,这些开花的灌木,/这些踏在无声沙地上琤琮作响的脚步,/这些多情的小径,在那里,充满了笑语,/她的手臂曾把我搂抱”,并且,“正如在你的银光下,从雨后湿润的地上,/散发出白日的一切芬芳;/同样平静,同样纯洁,从我的柔和的灵魂里,/散发出旧日的爱情”。诗人因此而思前想后,但最终彻悟到:“在此时,在此地,有一天,/我被人爱过,我也爱过人,她是美丽的。/我把这个宝藏埋在我不死的灵魂的深处,/我要把它献给上帝!”(以上“爱情五部曲”的引诗均见《缪塞诗选》,陈澂莱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爱情五部曲”充分体现了缪塞诗歌的特点: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内心赤裸裸地袒露出来,而又想象灵动,浪漫多致,字句精致,词章华美,而且大多都采用对答的形式(《四夜组诗》只有《十二月之夜》是诗人与幻影的对话,其他3首都是诗人与女神的对答),从而打破了结构上直抒到底的单调,而在对答之中,既可以有起伏变化,同时又能面对一位既是诗神又是姐姐又是情人的女神倾诉衷肠,从而更艺术地向读者展示自己的心扉。
  值得一提的是,缪塞和乔治·桑都以两人的这段爱情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缪塞在《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中通过比莉丝这一形象美化了乔治·桑,而乔治·桑在缪塞死后创作的《她和他》中则美化了自己,丑化了缪塞。
其他文献
这道谜题是:行刑者下令100个男性囚犯按照身高从高到矮的顺序排成一列(高个子在最前面),并且把一顶红色或蓝色的帽子戴到每个囚犯头上。每个囚犯都能看见自己前面所有囚犯戴的帽子,但看不见自己的帽子或自己后面的囚犯所戴的帽子。行刑者从最后(最矮)那个囚犯开始提问:你戴的帽子是什么颜色?只有答对了,囚犯才能活下来。如果答错,囚犯就会被“安静地处死”。也就是说,其他囚犯能听见这个囚犯说的话,但不可能知道他的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描写的是南北战争以前的故事,但成书于1884年,已是内战后。此时美国的黑人依然没有得到宪法所规定的权利,没有获得完全的平等和被社会认可。就像罗德·霍顿在《美国文学思想背景》中描述的那样“尽管最高法院已经对黑人总是做出决定,联邦和各州也颁布了反对种族歧视的法律,但是过去所有根深蒂固的荒诞传说和偏见,仍然继续阻碍人们平等地对待黑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这部小说的出版
当加拿大育空地区的气温骤降时,灰熊们就会到当地熊洞山的一条有名的捕鱼支流去抓鲑鱼。这个偏远的荒野地区,位于加拿大育空地区北部与阿拉斯加接壤的尼克领土公园内,这里也被称为“鱼产卵的地方”。  来这里产卵的鲑鱼有三种:夏天来这里的是奇努克鲑,也叫大鳞大马哈鱼:接踵而至的是长尾鲑,也叫马苏大马哈鱼;最后抵达的是银大马哈鱼,它们要到入冬才来,因为它们产卵的时间是每年的12月份。  冬天来到这里的鲑鱼,主要
两位年过不惑的女人在某个场合偶然相遇,此前她们已有多年未见。两个女人恰好都是我的熟人。事后甲遇到我说:没想到,乙竟然这么老了。  奇怪的是,乙遇到我同样惊呼:甲怎么了,她怎么老得那么快?  依我看,甲不算老。甲向来注意保养,定期上美容院,寻找各种减肥良方,故一直保持脸皮白嫩,腰身正常,与她18岁的女儿上街,人家都当她是姐姐。  依我看,乙更不能说老。乙一直单身,走南闯北,敢于冒险,思想敏捷,兴趣广
区分动物和植物通常并不难,但有一种生物模糊了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界限,它就是蝘蜓中缢虫。当它与藻类接触时,其细胞膜将藻类包裹起来形成一个食物泡,食物泡与细胞膜相连且在其内部消化被包裹的食物。通常,酶进入食物泡内消化分解食物为机体供能,但藻类在食物泡内不会被消化,而是会继续存活。就像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将阳光转化成能量,藻类将有机体分解,为蝘蜓中缢虫供能。这两者既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也是合作伙伴,但这种介于
虽然马格里特变换着画作的名字和布景,但却在大约40年的创作生涯中一次次重复着马背上的骑师这一主题。他首次创作这一主题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充满幻想的探索阶段。马格里特摸索出一种有别于未来主义、立体主义及一些抽象派画家的表现手法。画家试图给我们身边看似平淡、呆板的普通事物注入一种非同寻常的表现力。他并不是把事物照本来面目描绘出来,而是挖掘它们奇特的方面呈现出来,达到一种特殊的表现效果。  这幅画的
我承认,这是一篇完全失控的文章,虽然写它的初衷确实很严肃,但后来我发现,如果故事情节不一一展开,总觉得是欠缺点什么,于是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啰啰嗦嗦的样子……而且我也终于意识到,凡是自己重复多遍心甘情愿当回头观者的电影,大抵都不是什么可以在影史上留名的经典作品(也许“教父”系列是个例外)。过去一直对一个碟店老板的话耿耿于怀,此人虽然承认自己作为“业中人士”一部欧洲片都没看过,但却很大方的对我说:“你对
想象一下,过了半辈子,却突然发现自己无法在头脑里想象任何图像情景,会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多伦多一位42岁男子就是如此,在他整个内心世界里没有任何的图像记忆,就像大脑“失明”了一样。  闭上你的眼睛,想象你最爱的人的面容,眼睛的颜色,头发的质地,皮肤的细节。你可以想象吗?毫无疑问,这肯定没有问题。但菲利普不能。  菲利普是加拿大多伦多一位42岁的摄影师,他婚姻幸福,却无法在心中想象妻子的面容,在他的脑
胖人俱乐部 日本有一个胖人俱乐部,其成员遍及全国。他们公开宣布:“胖子是和平、善意和圆满的象征。”每年3月3日,是这个胖人俱乐部规定的“胖人节”。  丑人俱乐部 意大利皮奥比考有个丑人俱乐部,凡丑陋的人,不论国籍、性别和年龄,都可申请加入该俱乐部,谊部的标志是罗马神话中的火神,火神很丑,但火神的爱侣是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每年9月为“世界丑人聚会节”,节日里选举丑人英雄。这一活动使所有丑人的自
《约翰·克利斯朵夫》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与无法掩盖的万丈光芒强烈地冲击、震撼着世界文坛,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  这部杰作主要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二三十年间,作者通过描述德国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展现了世纪之交时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欧洲人民的生存状况以及当时的社会画卷。而最重要的主题思想则是让人们如何正视磨难、学会生活。  克利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