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材为话题作文添“生气”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_yue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写作素材缺乏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学生的一个难题,对学生来说广泛搜集课外写作素材已成为“天方夜谭”。我们可以从熟悉的语文课本入手,善于从课本中挖掘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使课本成为写作的“活水源头”,因为课本是学生在校园了解社会的一大窗口。
  关键词: 课本 话题作文 写作素材
  
  中国自有科举考试便有了命题作文,从隋唐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初,长达1300多年,虽则内容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可命题这种形式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中期,命题作文这位从传统中走来的长者才结束了他一统天下的权威,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日益活跃,而话题作文逐步扮演了重要角色,越来越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的特色。话题作文体裁灵活,题材限制少,又不过分拘泥于材料,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比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好写。虽如此,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平时脑袋中积累的课外知识甚少,在进行写作时,还是觉得难,难在没有素材,无从提炼素材,好不容易想到一个事例,却记忆模糊,像隔墙闻到的美味。于是有的同学就看一些课外的书籍,意在扩大阅读量,其实忘了最根本的东西——课本。语文课本是我们高中三年必修教材,每一篇课文学生至少都读过,即使是自读课文,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处理,每篇文章都至少大体有个印象,这就为学生作文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在授课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积累作文材料意识,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文素材的活水由此会滚滚而来。所以我们写作时,也不妨来个“拿来主义”,从教材中去拿,运用脑髓去拿,只要善拿,一些难以下手的作文,或许会成为一篇美文,写作也就不是难事了。如果把话题作文比做一间房子,那素材便是家具,而教材则是一个巨大的家具商场,琳琅满目的家具总有你想要的;教材犹如一座金矿,若善于提炼,会给你无尽的宝藏。综观语文教材,内容广博,从理想抱负到治国平天下,从孝道尽忠到持恒讲诚信,从奉献回报到宽容有原则等无不涉及。
  以人教版语文高中课本为例,可用于写作的话题如下:
  
  一、民族,国家,挫折
  
  在《屈原列传》中,屈原“宁溘死,葬身江鱼之腹”也不愿意和世俗小人同流合污,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不被理解时,他宁死不屈,表现出一个忠臣的刚强性格,其爱国之心,光照千秋,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之士为国家民族大义甘洒热血,勇往直前。《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表现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先国家而后私仇的高风亮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伟大的爱国者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放弃对国君的怨恨,只身前去说服秦君,保卫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令人称赞。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体现了一种崇高的民族气节。
  
  二、意志,毅力,恒心
  
  失败总是令人丧气的,积极的办法是跌倒了再爬起来。春秋时的越王勾践,他的失败够惨的了吧,他不是卧薪尝胆,十年积聚,一朝灭吴,报了国仇家恨吗?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这段话事例概括精当,结论鲜明,很符合这一话题。另外司马迁辱苟加身,却隐忍苟活,顽强奋斗,终于写成《史记》,光照千秋。这则素材也很有说服力。宋代王安石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事,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他和朋友游一个山洞时,“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可探得奇景,却因为一人“不出,火且尽”而退出,退出之后,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这是一个没有毅力的很好的素材啊!
  
  三、亲情,爱情,友情
  
  著名作家史铁生,没有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思想的斗士或精神的圣徒,而是把一个凡人灵与肉真诚的痛苦,把面对生与死艰难而执着的思考和抉择呈现给我们,超越了“宿命”的无奈和沮丧,他写地坛,是献给伟大母亲的赞歌,母亲的心胸犹如大海般宽容,她那坚忍的品质和毫不张扬的爱,可为慈母典型。李密的《陈情表》入情入理,“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他对祖母至孝至亲,感人肺腑;韩愈痛惜十二郎病逝,往日生活画面一一浮现眼前,诉诸文字,虽是平凡琐事,但凄切动人。《孔雀东南飞》中的主人公为追求坚贞的爱情毅然赴死;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争取自由、爱情而双双殉情。还有置亲情、爱情于不顾的反面形象,如《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四、环境,生存,自然
  
  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多年前,山林湖泊该是很多吧,孟子已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已经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他还说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都可以用到与本话题相关的作文中去。
  
  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反腐倡廉
  
  古之英雄豪杰,不少就栽在太平享乐之中,如后唐庄宗、李自成、洪秀全等,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感叹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平时代我们往往麻痹大意;一帆风顺时,我们很少想到困难之处。人生之路,又怎么会平坦笔直,魏征就告誡过唐太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今天,不是也有不少功臣精英,同样栽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吗?
  
  六、科学态度,调查研究,成功秘诀
  
  任何科学的发展或成果,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其中浸透了科学家们无数的心血和汗水。达尔文为了写《物种起源》,跟随贝格尔号巡洋舰做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观察和和采集;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不经过调查而道听途说,或瞎指挥,肯定误事。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命名的来由,“乘小舟,至绝壁下”“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余无,可乎?”其行为值得赞扬。
  
  七、人才,成功要素,素质教育
  
  马克思是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他不仅掌握革命理论,还在文学、科学各个领域中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和成就。真正的人才,应该是综合素质都优良的人,我们从马克思身上,不是可以得到某些启示吗?
  推行素质教育,迫在眉睫,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许多只能是“高分低能儿”,是病态的苗子,如同龚自珍笔下的“病梅”,或“曲”,或“欹”,或“疏”。改革教育制度,推行素质教育,便是救治那些“病梅”的良方。要成功,要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要有外物帮助或者良好的机遇,也就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的“志、力、物”。
  
  八、说话的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巧用比喻,结果皆大欢喜,齐王愉快接受纳谏,国家强大,“战胜于朝廷”。李密是前朝遗臣,拒任当朝的官,是会让皇帝猜疑的,幸而他的一篇《陈情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皇帝不但不怪罪,反而表彰他。触龙在赵太后盛怒之下,依然敢于去劝说,居然劝说成功,何也?此无他,摆事实,讲道理,将心比心而已。这种说话的态度,说话的艺术,恰恰是我们经常欠缺的。
  ……
  可用来写作的话题太多了,比如“团结合作、宽容、开阔的胸襟、人格与尊严、学习与恒心、改革与创新”等等,不再一一列举了,只要我们对教材学懂并能举一反三,坚持下去,就不会为写作文而苦恼了。课文中题材的真实性和大家的熟识程度远高于其他题材,所以在作文中应用课文远比另辟蹊径稳妥,而且恰到好处地化用典故、诗词、警句,还会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更有文采。写文章是考验厚积薄发的功夫,最容易记起的是课文,最容易忘记的也是课文,我们不能只顾追求“课外的语文”,更应该重视“身边的语文”,完美结合,才能做到文思泉涌,一挥而就。
  
  参考文献:
  [1]数学科学.技术.经济竞争力.人民教育由版社,2006.
其他文献
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今天,各门课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到教学的方式手段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语文作为一门母语科目也不例外,一改过去只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培养的局面。语文训练的题型也变得丰富多彩、灵活多变,注重了对于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一份语文试卷基本上由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阅读分析和作文三大块组成,而其中阅读分析题与写作在分值上几乎平分秋色,成为语文试卷的重头戏。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的教学观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为语文学习插上双翅,让学生翱翔于思想的碧蓝天空。教师在鼓励学生投入课外阅读,以期达到积累知识、开阔眼界、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目标时,千万不要忽视所对课外阅读指导,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能否有效提升。    一、激发学生“想去读”    课外阅读是在情趣萌发、情感熏陶的前提下,在轻松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写作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主题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写作。材料作文比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  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由于材料作文读写并存,一题多查既要考生认真读材料,又要考生
摘 要: 本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架设好阅读的桥梁,充分利用课内阅读把握写作技巧,利用课外阅读构建大语文教学观;在阅读中要敢于树立批判性阅读理念,善于激发想象、启发灵感,提倡阅读自主,勇于在作品中抒写真我等手段,從而更好地走向创新写作。  关键词: 阅读 创新写作 作文教学模式    古人云:“时移而事易,事易而备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