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理论要被群众认同、接受,就必须用他们听得懂的通俗的语言,看得懂的简明的书。面向群众的通俗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成为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生动、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①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各种新闻媒体在宣传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要实现通俗化、形象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内容要反映民生
理论能不能说服群众,取决于理论与群众的关联程度,取决于理论能不能解决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内容,一定要反映民生问题。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就是一定要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贴近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十七大召开之时,网络上的点击率很快达到1.2亿次,说明了社会的关注程度、期望程度、支持程度。因为中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把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社会和谐”,这些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在群众中流传,因为它们具体、实在,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具体利益直接相关。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生活联系起来,当前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解决与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收入差距、就业、医疗、住房等实际问题,使大多数人获益,增加人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使人民群众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只有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中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才能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形式要使用大众语言
理论能不能被群众接受、认同,取决于理论是否符合大众语言表达方式和民族习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活动,在形式上一定要民俗化、通俗化、形象化。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是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和接受的方式,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这就要充分考虑广大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理论宣传普及工作不要过分玄妙,故弄玄虚,卖弄学问。不是语言越晦涩、曲折,句式越冗长、繁复,涵义越深奥、飘渺,别人越搞不懂,就越代表其水平高。也不要离开了民族特色和中国的国情,简单套用西方的观点,企图解释中国的全部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语言要求生动,用生动抓住群众,在生动中求深刻。必须转换话语方式,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从抽象向具体转化,语言只有让大众听懂才可能被人信服。要善于学习领袖人物的话语方式,毛泽东提出大众化“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③他的许多经典语录“将地主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我们工人顶天立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④其他如“三大法宝”、“糖衣炮弹”、“纸老虎”、“三座大山”、“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个世界”等,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贴近生活而又浅入深出,非常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传播,都是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邓小平的很多论述同样如此,如“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不改革就死路一条”、“发展才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等,浅显直白,直指问题要害,也是契合大众生活的话语方式。要善于归纳、概括,多使用中国老百姓习惯的口头语言的形式,像警句、格言、谚语,以及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成语、历史典故和文学故事等加以引申和发挥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重要的原理或原则。⑤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新鲜活泼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⑥,从而易于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风格是生动化
理论能不能吸引群众,取决于理论是否具有时代特征。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必须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一致,不能落后于时代,同时又反映科学文化进步的新的实际。新闻媒体面对广大基层群众宣传党的理论需要直观、生动、形象,这样才能让群众喜闻乐见,绝对不能把鲜活的理论变成生硬的说教和干巴巴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风格,一方面要生动,用经典案例和重大故事教育群众。另一方面语言要简练,如“我们跑不过刘翔,但我们一定要跑过CPI”。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信息越简练,传播越快;措辞越简练,覆盖越广。许多商品广告用动人的语言把产品特征简练化了,因此琅琅上口,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北京奥运会许多宣传生动简练,收到良好宣传效果。基层理论宣传工作要善于把理论“学得深”、“嚼得烂”、“品得透”,再根据宣传对象的具体情况,高度概括、凝练为四言八句、顺口溜等,让充满深刻科学内涵的理论大众化,做到深入浅出,从而能够为大众所接受、所信服、所坚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的时代课题。各种新闻媒体在宣传普及活动中,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用民族文化表达,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地被中国化,真正形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注 释:
①石丽琴:《浅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月29日卷2期,第28~30页。
②张伟荣:《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魅力》,《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1)。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1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7页。
⑤陈方刘:《浅析马克思主义民间化》,《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8(1)。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社科部)
编校:施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内容要反映民生
理论能不能说服群众,取决于理论与群众的关联程度,取决于理论能不能解决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内容,一定要反映民生问题。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就是一定要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贴近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十七大召开之时,网络上的点击率很快达到1.2亿次,说明了社会的关注程度、期望程度、支持程度。因为中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把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社会和谐”,这些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在群众中流传,因为它们具体、实在,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具体利益直接相关。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生活联系起来,当前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解决与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收入差距、就业、医疗、住房等实际问题,使大多数人获益,增加人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使人民群众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只有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中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才能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形式要使用大众语言
理论能不能被群众接受、认同,取决于理论是否符合大众语言表达方式和民族习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活动,在形式上一定要民俗化、通俗化、形象化。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是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和接受的方式,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这就要充分考虑广大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理论宣传普及工作不要过分玄妙,故弄玄虚,卖弄学问。不是语言越晦涩、曲折,句式越冗长、繁复,涵义越深奥、飘渺,别人越搞不懂,就越代表其水平高。也不要离开了民族特色和中国的国情,简单套用西方的观点,企图解释中国的全部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语言要求生动,用生动抓住群众,在生动中求深刻。必须转换话语方式,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从抽象向具体转化,语言只有让大众听懂才可能被人信服。要善于学习领袖人物的话语方式,毛泽东提出大众化“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③他的许多经典语录“将地主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我们工人顶天立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④其他如“三大法宝”、“糖衣炮弹”、“纸老虎”、“三座大山”、“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个世界”等,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贴近生活而又浅入深出,非常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传播,都是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邓小平的很多论述同样如此,如“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不改革就死路一条”、“发展才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等,浅显直白,直指问题要害,也是契合大众生活的话语方式。要善于归纳、概括,多使用中国老百姓习惯的口头语言的形式,像警句、格言、谚语,以及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成语、历史典故和文学故事等加以引申和发挥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重要的原理或原则。⑤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新鲜活泼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⑥,从而易于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风格是生动化
理论能不能吸引群众,取决于理论是否具有时代特征。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必须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一致,不能落后于时代,同时又反映科学文化进步的新的实际。新闻媒体面对广大基层群众宣传党的理论需要直观、生动、形象,这样才能让群众喜闻乐见,绝对不能把鲜活的理论变成生硬的说教和干巴巴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风格,一方面要生动,用经典案例和重大故事教育群众。另一方面语言要简练,如“我们跑不过刘翔,但我们一定要跑过CPI”。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信息越简练,传播越快;措辞越简练,覆盖越广。许多商品广告用动人的语言把产品特征简练化了,因此琅琅上口,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北京奥运会许多宣传生动简练,收到良好宣传效果。基层理论宣传工作要善于把理论“学得深”、“嚼得烂”、“品得透”,再根据宣传对象的具体情况,高度概括、凝练为四言八句、顺口溜等,让充满深刻科学内涵的理论大众化,做到深入浅出,从而能够为大众所接受、所信服、所坚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的时代课题。各种新闻媒体在宣传普及活动中,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用民族文化表达,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地被中国化,真正形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注 释:
①石丽琴:《浅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月29日卷2期,第28~30页。
②张伟荣:《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魅力》,《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1)。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1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7页。
⑤陈方刘:《浅析马克思主义民间化》,《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8(1)。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社科部)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