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堂富有艺术性的课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故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物理教学中的艺术.
1变“课前备课”为“变革策略”
新课程改革从表面上看是调整课程、改编教材,实质上是课程理念、态度和行为的重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改不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是在变革人,变革课堂教学的策略,改变教师的角色,呼唤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学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本节课的内容,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学生的发展.如:讲“照相机与人的眼球 视力的矫正”这一节内容时,好多学生学完以后,感觉一头雾水,枯燥无味.事实上,如果我们灵活运用教材,课前让学生回忆生物课上讲过的人眼的构造及成像情况,再让学生观察自家的照相机(老式照相机更好),让学生将照相机与人的眼球从构造上加以对比,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人眼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其次是照相机与人眼成像性质上对比,都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课堂上再利用照相机分别照出同一张照片上近景与远景清晰度不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紧接着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对课本上如图1的实验稍作改进,原来实验只有一个光屏,现在用两个光屏加以对照.对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如果让他记住空间位置,继续完成后续实验,学生有点手忙脚乱的感觉,做完实验,学生会一脸茫然,不知道老师让他们干什么的.相反,如果在模拟近视眼成像实验时即戴上眼镜成像在视网膜的位置,在此位置,我们竖上一个光屏1作为“视网膜”位置(留作对照用),再取下近视眼镜,再调节另一个光屏2使像清晰地呈在其上,再固定此时光屏的位置,与第一次视网膜的位置对照,就不难知道近视眼成像是在视网膜前方了;同样方法,可知道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的位置.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对近视眼与远视眼加以矫正,学生更容易理解,思路也很清晰.
2变“课前导入”为“兴趣激发”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我们知道一节富有教学艺术的课,应该是师生共同享受着课堂,这个课堂,是师生向往的地方,是师生幸福的殿堂.由此,不难看出艺术课堂是多么重要.众所周知,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向导,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巧妙的课前导入可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故每一节课的课前导入我会精心去设计.如:复习课我会采用做游戏的方法,将问题与答案交错写在不同的纸条上,让学生以竞赛方式找答案或问题,这种方法既可兼顾到全班同学,也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又能调动课堂气氛.新授课的引入,既要能引人入胜,又要与本节课的内容息息相关,还要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如:“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这一节课前导入,首先呈现一个电吹风,学生上台操作,把它插在电源上,感受一下它能吹出哪几种风;再来一串节日小彩灯,插在电源上分别闭合与断开开关观察现象;最后呈现一个发光二极管的荧光棒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急于想拆开观察,老师顺水推舟,“好,我们先观察节日小彩灯与荧光棒吧!通过观察告诉老师这些节日小彩灯、发光二极管像并排列队的几列士兵还象一列排列整齐的士兵?”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比起直奔主题,效果可想而知.
3变“课堂组织”为“各尽所能”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希望学生一走进课堂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热烈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要让学生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我们首先应该改变观念,变课堂组织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某种情境中,受到刺激,从而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而要达到这样的物理课堂,笔者认为课堂应该是“有任务的自由”,既不是毫无目标,也不是千篇一律,这样可避免出现好学生“吃不饱”,薄弱学生跟不上的现象,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如“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特点”这一实验,我首先出示教学目标:主要是得出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电流规律与电压规律,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即可.其他时间可自由支配.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我发现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早就完成老师要完成的任务,他们不是像有的那样忙着闲聊,而是各取所需,各尽所能,有的在忙着“玩实验”,(有的将电路中小灯泡拧去一个观察另一个灯的亮暗情况,电流表或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情况;有的用导线将电路某处短时间短路观察现象;有的将电压表与电流表同时接在电路中观察现象;有的将小灯泡与电流表或电压表交换位置观察现象;有的将电池去掉一节观察现象;)有的在做一些相关练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发现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效率也很高.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这样“有任务的自由”课堂,可以说充分施展了每个学生的才能.
4变“课堂提问”为“主动求知”
课堂提问是解决学习的难点、呈现新课堂亮点的重要举措.课堂提问包括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两种.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好多学生都是被动接受问题.为此我们教师要提高提问的艺术,要找准学生对本节内容感兴趣的“点”.让他们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如“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这一节,可以说是比较“死”的一节课,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可能昏昏欲睡,感觉全是死记硬背的东西,没意思.相反,如果我们换种教法,会怎样呢?在课堂一开始,笔者说:“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老师新买了一套房子,可里边没有布置电路,我很困惑,不知道怎样布置更合理,又安全.利用这一节课你们能帮老师谋划一下吗?并在事先准备的木板上模拟安装吗?”这样学生兴趣、问题来了,老师你们家想布置哪些东西呢?(师:每个房间都想安装一个插座,且是三孔的;每个房间都要有顶灯.)学生开始策划,布置线路,可问题不断,有同学问接在三孔插座上的这三根线是一样的吗?用什么工具能辨别?它的构造是怎样的?(同学们通过查阅课本,知道这三根线是有区分的,用测电笔可以辨别,氖管发光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或地线;具体接法是“左零右火中接地”.)开关与控制的用电器串联连接时,开关位置是否要考虑?(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发现火线必须先经过开关,然后再接用电器.原因是开关断开后,用电器可与火线分离,人碰到用电器,或维修时不会有触电的危险.)怎么样才能让每个用电器都能正常工作呢?互不影响呢?(结合前面讲过的串、并联电路用电器工作的特点,有学生立即回答所有用电器及插座都要并联连接.)(到此,同学们好像没什么问题了.)老师又问,我们家近期出现一个怪现象,在洗澡时我开了电热水器和浴霸,房间内开了空调,孩子在用微波炉时总是“跳闸”,怎么回事?有学生也提出类似问题.还有同学提出,他在家开着台灯做作业,不小心把茶杯碰倒了,里边的水溅到台灯的插座里了,家里也出现“跳闸”了,什么原因?(学生通过查阅课本,知道由于过载或短路导致电路中电流过大,出现“跳闸”现象.)有同学问“跳闸”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呀?它接在电路中什么位置呢?好了,同学们给老师家布置的一个房间线路图2很好,可老师还有两个困惑,一是老师家以后根据什么交电费呢?电路中是否还缺少什么东西?二是我们新家要想把衣服晾在外面晒,是否可以不安装衣服架,因为一楼就有电线路过,我平时晒衣服是否可以直接放在上面晒呢?(同学回答,不可以,那样很危险.)于此同时同学们提出很多安全用电的问题.如:是否可以用湿抹布来清洁正在工作的电视机、电饭锅等?家用电器坏了,是否可带电维修?电冰箱、洗衣机等三孔插头,若没有三孔插座,是否可去掉地线,用在两孔插座上……通过这样师生、生生互问,不仅解决了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5变“课后练习”为“实践创新”
課后练习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发展智力,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练习设计、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后练习当然要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课后练习不是简单的繁杂计算,不是题海战术,否则会出现学生厌倦物理作业,认为做了也没效果.课后练习设计的巧妙,学生会在众多学科中首选物理作业.如:讲解:“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这一节内容时,我给学生留下的作业是这样的:观察学校门口马路上的路灯是同时亮,还是先后亮?是否有个别路灯损坏现象?个别路灯损坏时其它灯的工作是否受影响?由此,观察的现象,知道路灯是如何连接的?打开家里的电冰箱的门观察冰箱内灯发光与否?同时或先后观察电冰箱压缩机工作情况如何?试着说出它们是如何连接的?观察学校走廊及楼梯道的声控灯白天与夜晚的工作情况,观察声控灯是否是只要有声音它就会亮?并试着分别画出电路图.观察家里其它用电器工作情况,判断家里所有用电器可能是如何连接的?这样连接有什么好处?若采用串联的连接方式会有什么弊端?你能设计出有多档的电吹风电路图吗?这样的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与创新的能力.当然课后练习评讲这一环节也很重要.经常发现有些老师布置大量作业,没时间就不改也不评讲,或者从头评讲到尾,效果甚微.一般来说再简单的题目可能都会有个别人错,有些老师对此就放过去了,认为这是个别问题,只要照顾大多数就可以了.这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艺术处理课后练习,既可以关注每个学生,又能事半功倍.如:我经常这样处理课后练习.先小组讨论,组内解决,组内不能解决记下来,由其他组解决,每组都不能解决的由老师引导或讲授或借助实验解决.这样既能关注每个学生,又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悦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效果也非同一般.试想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设计艺术,对于学生来说还会有老师上课是催眠曲,下课铃声是兴奋剂的现象吗?还会有那么多想方设法抄作业的现象吗?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因为追求艺术课堂,华而不实,结果学生一节课学下来,什么也没学到.我们要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这样的课堂才可谓艺术的课堂.
1变“课前备课”为“变革策略”
新课程改革从表面上看是调整课程、改编教材,实质上是课程理念、态度和行为的重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改不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是在变革人,变革课堂教学的策略,改变教师的角色,呼唤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学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本节课的内容,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学生的发展.如:讲“照相机与人的眼球 视力的矫正”这一节内容时,好多学生学完以后,感觉一头雾水,枯燥无味.事实上,如果我们灵活运用教材,课前让学生回忆生物课上讲过的人眼的构造及成像情况,再让学生观察自家的照相机(老式照相机更好),让学生将照相机与人的眼球从构造上加以对比,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人眼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其次是照相机与人眼成像性质上对比,都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课堂上再利用照相机分别照出同一张照片上近景与远景清晰度不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紧接着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对课本上如图1的实验稍作改进,原来实验只有一个光屏,现在用两个光屏加以对照.对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如果让他记住空间位置,继续完成后续实验,学生有点手忙脚乱的感觉,做完实验,学生会一脸茫然,不知道老师让他们干什么的.相反,如果在模拟近视眼成像实验时即戴上眼镜成像在视网膜的位置,在此位置,我们竖上一个光屏1作为“视网膜”位置(留作对照用),再取下近视眼镜,再调节另一个光屏2使像清晰地呈在其上,再固定此时光屏的位置,与第一次视网膜的位置对照,就不难知道近视眼成像是在视网膜前方了;同样方法,可知道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的位置.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对近视眼与远视眼加以矫正,学生更容易理解,思路也很清晰.
2变“课前导入”为“兴趣激发”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我们知道一节富有教学艺术的课,应该是师生共同享受着课堂,这个课堂,是师生向往的地方,是师生幸福的殿堂.由此,不难看出艺术课堂是多么重要.众所周知,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向导,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巧妙的课前导入可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故每一节课的课前导入我会精心去设计.如:复习课我会采用做游戏的方法,将问题与答案交错写在不同的纸条上,让学生以竞赛方式找答案或问题,这种方法既可兼顾到全班同学,也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又能调动课堂气氛.新授课的引入,既要能引人入胜,又要与本节课的内容息息相关,还要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如:“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这一节课前导入,首先呈现一个电吹风,学生上台操作,把它插在电源上,感受一下它能吹出哪几种风;再来一串节日小彩灯,插在电源上分别闭合与断开开关观察现象;最后呈现一个发光二极管的荧光棒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急于想拆开观察,老师顺水推舟,“好,我们先观察节日小彩灯与荧光棒吧!通过观察告诉老师这些节日小彩灯、发光二极管像并排列队的几列士兵还象一列排列整齐的士兵?”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比起直奔主题,效果可想而知.
3变“课堂组织”为“各尽所能”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希望学生一走进课堂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热烈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要让学生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我们首先应该改变观念,变课堂组织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某种情境中,受到刺激,从而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而要达到这样的物理课堂,笔者认为课堂应该是“有任务的自由”,既不是毫无目标,也不是千篇一律,这样可避免出现好学生“吃不饱”,薄弱学生跟不上的现象,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如“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特点”这一实验,我首先出示教学目标:主要是得出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电流规律与电压规律,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即可.其他时间可自由支配.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我发现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早就完成老师要完成的任务,他们不是像有的那样忙着闲聊,而是各取所需,各尽所能,有的在忙着“玩实验”,(有的将电路中小灯泡拧去一个观察另一个灯的亮暗情况,电流表或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情况;有的用导线将电路某处短时间短路观察现象;有的将电压表与电流表同时接在电路中观察现象;有的将小灯泡与电流表或电压表交换位置观察现象;有的将电池去掉一节观察现象;)有的在做一些相关练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发现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效率也很高.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这样“有任务的自由”课堂,可以说充分施展了每个学生的才能.
4变“课堂提问”为“主动求知”
课堂提问是解决学习的难点、呈现新课堂亮点的重要举措.课堂提问包括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两种.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好多学生都是被动接受问题.为此我们教师要提高提问的艺术,要找准学生对本节内容感兴趣的“点”.让他们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如“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这一节,可以说是比较“死”的一节课,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可能昏昏欲睡,感觉全是死记硬背的东西,没意思.相反,如果我们换种教法,会怎样呢?在课堂一开始,笔者说:“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老师新买了一套房子,可里边没有布置电路,我很困惑,不知道怎样布置更合理,又安全.利用这一节课你们能帮老师谋划一下吗?并在事先准备的木板上模拟安装吗?”这样学生兴趣、问题来了,老师你们家想布置哪些东西呢?(师:每个房间都想安装一个插座,且是三孔的;每个房间都要有顶灯.)学生开始策划,布置线路,可问题不断,有同学问接在三孔插座上的这三根线是一样的吗?用什么工具能辨别?它的构造是怎样的?(同学们通过查阅课本,知道这三根线是有区分的,用测电笔可以辨别,氖管发光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或地线;具体接法是“左零右火中接地”.)开关与控制的用电器串联连接时,开关位置是否要考虑?(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发现火线必须先经过开关,然后再接用电器.原因是开关断开后,用电器可与火线分离,人碰到用电器,或维修时不会有触电的危险.)怎么样才能让每个用电器都能正常工作呢?互不影响呢?(结合前面讲过的串、并联电路用电器工作的特点,有学生立即回答所有用电器及插座都要并联连接.)(到此,同学们好像没什么问题了.)老师又问,我们家近期出现一个怪现象,在洗澡时我开了电热水器和浴霸,房间内开了空调,孩子在用微波炉时总是“跳闸”,怎么回事?有学生也提出类似问题.还有同学提出,他在家开着台灯做作业,不小心把茶杯碰倒了,里边的水溅到台灯的插座里了,家里也出现“跳闸”了,什么原因?(学生通过查阅课本,知道由于过载或短路导致电路中电流过大,出现“跳闸”现象.)有同学问“跳闸”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呀?它接在电路中什么位置呢?好了,同学们给老师家布置的一个房间线路图2很好,可老师还有两个困惑,一是老师家以后根据什么交电费呢?电路中是否还缺少什么东西?二是我们新家要想把衣服晾在外面晒,是否可以不安装衣服架,因为一楼就有电线路过,我平时晒衣服是否可以直接放在上面晒呢?(同学回答,不可以,那样很危险.)于此同时同学们提出很多安全用电的问题.如:是否可以用湿抹布来清洁正在工作的电视机、电饭锅等?家用电器坏了,是否可带电维修?电冰箱、洗衣机等三孔插头,若没有三孔插座,是否可去掉地线,用在两孔插座上……通过这样师生、生生互问,不仅解决了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5变“课后练习”为“实践创新”
課后练习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发展智力,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练习设计、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后练习当然要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课后练习不是简单的繁杂计算,不是题海战术,否则会出现学生厌倦物理作业,认为做了也没效果.课后练习设计的巧妙,学生会在众多学科中首选物理作业.如:讲解:“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这一节内容时,我给学生留下的作业是这样的:观察学校门口马路上的路灯是同时亮,还是先后亮?是否有个别路灯损坏现象?个别路灯损坏时其它灯的工作是否受影响?由此,观察的现象,知道路灯是如何连接的?打开家里的电冰箱的门观察冰箱内灯发光与否?同时或先后观察电冰箱压缩机工作情况如何?试着说出它们是如何连接的?观察学校走廊及楼梯道的声控灯白天与夜晚的工作情况,观察声控灯是否是只要有声音它就会亮?并试着分别画出电路图.观察家里其它用电器工作情况,判断家里所有用电器可能是如何连接的?这样连接有什么好处?若采用串联的连接方式会有什么弊端?你能设计出有多档的电吹风电路图吗?这样的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与创新的能力.当然课后练习评讲这一环节也很重要.经常发现有些老师布置大量作业,没时间就不改也不评讲,或者从头评讲到尾,效果甚微.一般来说再简单的题目可能都会有个别人错,有些老师对此就放过去了,认为这是个别问题,只要照顾大多数就可以了.这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艺术处理课后练习,既可以关注每个学生,又能事半功倍.如:我经常这样处理课后练习.先小组讨论,组内解决,组内不能解决记下来,由其他组解决,每组都不能解决的由老师引导或讲授或借助实验解决.这样既能关注每个学生,又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悦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效果也非同一般.试想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设计艺术,对于学生来说还会有老师上课是催眠曲,下课铃声是兴奋剂的现象吗?还会有那么多想方设法抄作业的现象吗?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因为追求艺术课堂,华而不实,结果学生一节课学下来,什么也没学到.我们要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这样的课堂才可谓艺术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