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训练的同时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爱国主义;渗透;语文教学;情感;析词品句;潜移默化
列寧曾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如何使小学生从小树立“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这个坚定的信念,是小学德育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学要完成这个任务,不能靠教师的主观说教和灌输,而要通过语言训练的同时有机渗透,不断强化,不断调控,才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度。
经过精心挑选的小学语文课文,具有丰富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教材。特别有不少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英雄、先进人物的文章,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等,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我们应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思想素质和语文素质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1 从情感入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情感入手,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激起情感的波澜,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内心体验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中年级小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逐渐趋于平衡的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入境入情,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瀑布》一课,我根据诗歌语言凝练、含意深刻、跳跃性大的特点,教学时运用幻灯、录像,把诗中描写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颜色和像“珍珠的屏”的形态上感受瀑布的美,想像瀑布声、形、色的具体形象,感知瀑布磅礴的气势,加深对诗的语言的理解,由此产生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
儿童的情感是在认识中产生,并随着认识的深化而升华。因此,在培养情感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就必须“情思结合,激情明理”,重视从“动情”到“晓理”的过渡。我在教《视死如归》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写王若飞的,为什么还要写大青山?”为了帮助认识王若飞崇高的精神境界,我抓住文中“巨人似的”比喻词,想象苍茫暮色中大青山的雄姿,映衬王若飞同志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想像王若飞背对敌人枪口远眺大青山时的所思所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大青山的坚不可催,王若飞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从课文中描写的“景”感受人物的“情”,进而去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确立“共产党人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观念。使学生的思想经历从“动情”到“晓理”、从“明理”到“立德”的飞跃。
2 在析词品句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学离不开对重点词句的剖析和品味。对重点词句的剖析品味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有效时机。因此,我们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感染、渗透,使爱国主义思想进入到学生的内化体验和外化行为,进而升华到爱国的道德感的更高层次。例如,教《桥》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个句子中的“飞”字,我就引导学生从下面3个方面去联想,从中浸透爱国主义教育:(1)如果你站在大桥下,仰望南京长江大桥的桥身,会有什么感觉?(2)如果你站在大桥面上的一端看大桥,又会有什么感觉?(3)再从建桥的速度来理解,你又觉得怎样呢?这样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很容易使学生了解到南京长江大桥跨越宽阔的长江南北,气势磅礴,且建桥速度之快,确实像“飞”一样。这样做即使理解词句的方法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又使祖国建设的成就深深地记在学生心中。
3 结合语文课外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意识是从认识开始,沿着情感中、意志、行为的内在程序而形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代替教育学生爱祖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语文课要通过语言训练,结合开展适合儿童特点、易于学生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既懂得“为什么要爱”,又懂得“怎样去爱”。几年来我组织的活动有:“我爱中华考察团”、“祖国各处留下我的足迹”等少先队活动;“我爱祖国山河美”图片展览;“爱我中华,爱我家乡”微型报设计;“我爱家乡的特产”作文比赛;“爱祖国,知国情”知识竞赛;“给港澳小朋友介绍我的家乡”书信大赛以及“小记者手记”、“夏令营专辑”等。通过各种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深深扎下根。使思想教育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收效甚好。不少的学生还在全国“金星杯”爱祖国、爱家乡作文大赛中获大奖。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爱国主义;渗透;语文教学;情感;析词品句;潜移默化
列寧曾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如何使小学生从小树立“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这个坚定的信念,是小学德育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学要完成这个任务,不能靠教师的主观说教和灌输,而要通过语言训练的同时有机渗透,不断强化,不断调控,才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度。
经过精心挑选的小学语文课文,具有丰富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教材。特别有不少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英雄、先进人物的文章,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等,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我们应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思想素质和语文素质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1 从情感入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情感入手,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激起情感的波澜,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内心体验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中年级小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逐渐趋于平衡的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入境入情,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瀑布》一课,我根据诗歌语言凝练、含意深刻、跳跃性大的特点,教学时运用幻灯、录像,把诗中描写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颜色和像“珍珠的屏”的形态上感受瀑布的美,想像瀑布声、形、色的具体形象,感知瀑布磅礴的气势,加深对诗的语言的理解,由此产生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
儿童的情感是在认识中产生,并随着认识的深化而升华。因此,在培养情感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就必须“情思结合,激情明理”,重视从“动情”到“晓理”的过渡。我在教《视死如归》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写王若飞的,为什么还要写大青山?”为了帮助认识王若飞崇高的精神境界,我抓住文中“巨人似的”比喻词,想象苍茫暮色中大青山的雄姿,映衬王若飞同志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想像王若飞背对敌人枪口远眺大青山时的所思所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大青山的坚不可催,王若飞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从课文中描写的“景”感受人物的“情”,进而去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确立“共产党人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观念。使学生的思想经历从“动情”到“晓理”、从“明理”到“立德”的飞跃。
2 在析词品句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学离不开对重点词句的剖析和品味。对重点词句的剖析品味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有效时机。因此,我们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感染、渗透,使爱国主义思想进入到学生的内化体验和外化行为,进而升华到爱国的道德感的更高层次。例如,教《桥》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个句子中的“飞”字,我就引导学生从下面3个方面去联想,从中浸透爱国主义教育:(1)如果你站在大桥下,仰望南京长江大桥的桥身,会有什么感觉?(2)如果你站在大桥面上的一端看大桥,又会有什么感觉?(3)再从建桥的速度来理解,你又觉得怎样呢?这样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很容易使学生了解到南京长江大桥跨越宽阔的长江南北,气势磅礴,且建桥速度之快,确实像“飞”一样。这样做即使理解词句的方法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又使祖国建设的成就深深地记在学生心中。
3 结合语文课外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意识是从认识开始,沿着情感中、意志、行为的内在程序而形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代替教育学生爱祖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语文课要通过语言训练,结合开展适合儿童特点、易于学生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既懂得“为什么要爱”,又懂得“怎样去爱”。几年来我组织的活动有:“我爱中华考察团”、“祖国各处留下我的足迹”等少先队活动;“我爱祖国山河美”图片展览;“爱我中华,爱我家乡”微型报设计;“我爱家乡的特产”作文比赛;“爱祖国,知国情”知识竞赛;“给港澳小朋友介绍我的家乡”书信大赛以及“小记者手记”、“夏令营专辑”等。通过各种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深深扎下根。使思想教育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收效甚好。不少的学生还在全国“金星杯”爱祖国、爱家乡作文大赛中获大奖。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