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学生的选择对实验课效果的影响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ce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
  
  笔者任教的初一(1)班和初一(2)班是两个平行班,整体看两个班的入学成绩和开学初课堂表现比较均衡。但开始进行“显微镜的规范使用”实验课后,两个班的学生的实验课堂表现出现了较大差距,生物学科的成绩(《目标检测》的完成情况)也随之有了差异,(2)班明显优于(1)班。为了弄清差距出现的原因,笔者仔细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所用的教材、教案、实验设备等均相同,考虑到可能是实验前提问的对象不同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细节的掌握程度。为此,笔者特进行了有关实验前提问的教学实验。
  
  二、教学实验过程
  
  为了能够验证实验前提问影响教学效果的假设,笔者设计了无实验前提问、选择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实验前提问、选择中等生进行实验前提问三个教学实验,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三个不同的教学过程实施,以便进行对比和研究。
  (一)无实验前提问效果较差
  第一个实验是“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以笔者的讲授和提醒为主,并带领学生一步步完成了实验,90%以上的学生观察到了清晰的洋葱鳞片表皮细胞。实验过程进行得虽然很顺利,但是耗时较长,学生只是被动学习,因此对实验的印象并不深刻。过一段时间再考查学生对实验步骤和细节的记忆,大部分学生已经忘记了。
  (二)不同提问对象的实验效果对比
  第二个实验是“观察番茄果肉细胞”,笔者首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预习教材,然后要求结合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过程,把每一个步骤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在两个班中,笔者分别选择了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实验前进行提问,要求其讲出实验的步骤、每个步骤如何概括,以及这样概括的理由。
  
  1 提问中等生效果显著
  在(2)班,笔者特意在实验前选择提问中等水平的小吴。她的回答大体思路是对的,但在细节上漏洞很多,旁边的同学纷纷给她纠正。她说第二步是“取”,笔者追问了“取什么,用什么取”,她最先回答的是和洋葱表皮一样用镊子取,旁边学生马上纠正是用解剖针挑。笔者又追问用解剖针挑有什么好处,她和周围的同学一起说出了用解剖针挑取的果肉量少、细胞容易分散开的合理解释,并顺势将“取”更正为“挑”。她还结合上节课的实验,提出了为什么不用染色的疑问。于是让她读一读书上的图,她读图的过程其他同学也开始看书,而其中意识到番茄果肉细胞自身有颜色的同学抢在她前面举手,把答案说了出来。这样一来,通过提问她一个人,全班同学都强化了一遍实验过程。因此这堂实验课的效果非常好,学生的实验速度快,有了富余时间学习画番茄果肉细胞图。
  
  2 提问优等生效果较差
  在(1)班我选择了入学成绩在年级排位前十名的小李。她对实验关键步骤的概括与标准答案一字不差,面对笔者的追问她不用翻书,能够立即准确、全面地作出回答。不需要其他同学补充,她一个人就出色地完成了作答任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频频举手问我碘液在哪里(其实番茄细胞不必须像洋葱细胞一样用碘液染色);学生挑取的番茄果肉量普遍较多,细胞重叠,难以观察到单个番茄果肉细胞的结构。实验进行得很不顺利,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挫败感,自然也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和实验对过程的记忆。
  
  3 择中等生提问见成效
  第三个实验是“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一课中,笔者在两个班都提问了中等水平的学生,并鼓励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回答发表见解。结果虽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取材、维持形态、染色都与植物细胞有所不同,区别难度较大,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实验的基本过程,所有小组都能找到形态完整的口腔上皮细胞。两个班的课堂表现基本一致,目标检测的完成情况也大体相当。
  
  三、教学实验效果反思
  
  (一)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三个教学实验,我们不难发现,实验前提问对象的选择对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有较明显的影响。如果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没有预设的提问,学生对实验的程序、细节、所需药品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没有预期,也就等同于没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这样,学生实验的效果必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只能如过眼烟云。而提问优等生,会给教师造成一种所有学生都掌握了实验全部细节的假象,最终导致班内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影响实验的效果和教学的成效。而让中等水平的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描述,他们提供的不完整答案,实际上就等于对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预测,其他学生随机作出的修正补充,正是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预案。这样自然加深了同学们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并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准确无误地进行操作,从而实现了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实验结果对教师观念的影响
  上述教学实验的结果对笔者的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
  
  1 教学观
  我们常说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但是以往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过多关注教材本身和“新课程标准”,而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他们在课堂生成中的作用。通过这几个教学实验我们发现,学生不仅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师与生之间相互呼应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和高效完成。生物学科的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往往较少,而每周课时又比较多,所以,在实验前提问中等水平的学生,不失为实验课动手操作之前各学生的一个好办法。
  
  2 学生观
  中等生一般不会受到表扬,甚至也得不到批评,成了受忽视的对象。久而久之,在他们眼里,自己似乎成了教师和家长的“弃儿”,常常有自卑感,从而容易失去自信心和上进心。通过这个教学实验我们发现,中等生是班级教学的标杆,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只有适应他们的接受程度,才能够保证全班学生都能够听懂、吃透。所以,教师必须让中等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调动中等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另外,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善于通过细节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实验前提问对象的选择对实验课,乃至对整个学科教学都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细节,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中等生充分参与教学,形成生成性教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朱蒙)
其他文献
《弟子规》里面蕴含的传统美德可以潜移默化帮助学生规范行为,陶冶性情,开阔胸襟,提高素养。从一年级起,每天的晨读时间,教室里都会传出孩子们稚嫩而响亮的诵读声,师生共同在亲近经典的过程中品悟价值。  “兄道友,弟道恭”  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我发现班里有个叫大国的小男孩与大家总是不能友好相处,不是打人就是独来独往。一天,吃过午饭后,我照例带领学生在操场上活动。午后的阳光下,同学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开心地
编者按:以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逾十年。十多年,我们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不断反思着各种突出问题。如果说巩固和深化课程改革的成果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坚守,那么顺应和跟进时代发展的要求就是我们与时俱进的追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设计,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以及实施建议,在实
编者按: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面临人生选择的关键阶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使命,承担着满足公民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和个性化发展的任务。  当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大众化。今后十年
教师发展既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职业定位的外在需要,也代表着教师自身的精神需要和内在追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教育规划纲要》又提出,“教师要关爱学生
2008年8月1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有研究者说我国已进入了“义务教育的新时代”,还有研究者宣称,我国已进入了“‘后普九’时代”。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30年来,义务教育经历了初步“普初”、基本“普九”、全面“普九”三个发展阶段。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
编者按:《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框架、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等主要方面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些具体内容做了微调,提高了对不同学段和不同地区的适应性与针对性。本刊就广大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英语课程价值定位、教学评价等问题采访了外语教育专家、优秀教研员与特级教师,供广大教师借鉴学习。
侯砚,小教一级,曾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九年,后在两家知名私立幼儿园担任园长,有近六年幼儿园管理经验。  《中国教师》:在《指南》出台之前,幼儿园管理依据的政策文件是什么?  侯砚:虽然我们是私立幼儿园,但是都严格使用国家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细则》,还有《幼儿园工作规程》。  代毅峰: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会有不同。公立幼儿园有《纲要》,教师到学校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赠予其老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一篇文章,文中宋濂以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其少时的读书之苦,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对官学中诸生读书不用意的批评。文章一方面褒奖马生虽处太学但学习精神尚佳,另一方面也勉励马生继续勤奋苦学。  初读此文时,尚在初中阶段,只领悟到了古人求学之苦这一层意思;而今随着阅历之深和对教育问题的更多思考,再读此文,我更关注宋濂对官学中读书人学习精神
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堂       ——专访深圳福南小学校长陈华顺       《中国教师》:当知道那么多校长、教师因为看到我刊报道要到福南小学来考察时,您心里是怎么想的?    陈华顺:我们接待了许多观摩团、考察团、学习团。虽然来访者的名称不同,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希望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走一条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新道路。由于想来考察的同行很多,但学校又不想因为接
教给学生什么?毫无疑问,要教给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前几年,国内围绕“知识与能力哪个重要”的论点曾展开争论:有的人认为知识重要,因为掌握了知识自然就培养了能力;而有的人认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最后,我们都统一到: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我们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