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民间装饰图案在构成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l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庆阳民间装饰艺术为切入点探讨在地域文化下构成艺术教学的新模式,通过在实践教学的不断研究中,将构成相关法则与传统地域文化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对构成形式的理解,完成了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过渡同时让学生关注本地域民族民间艺术,从中吸取营养,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地域文化;装饰图案;构成;教学
  [项目来源:甘肃省“十三五”教育教学规划课题“庆阳民间装饰图案在构成艺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GS[2016]GHB1232)]
  庆阳民间装饰图案包括当地的香包、刺绣、皮影等艺术形式上的各种图案纹样和纹样的构图、寓意、色彩等,它在民间发生、发展以及传承,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造型朴实美观体现着当地人们民间生活的哲理和艺术内涵,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很强的本土文化特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本人深深地意识到地域文化特色教学的重要性,多年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致力于探究以何种形式将地域文化资源应用到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开展地域文化特色教学。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陇东,属于地方型的高校,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担负着一定的职责,引导学生具备相应的民族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构成艺术》课程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基础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曾被视为是设计教育形态从工艺美术转向艺术设计的典范,但当下构成教学中出现的程式化急需要注入一些新鲜的元素来适应艺术设计的教育改革,针对这一现象,本人将庆阳民间装饰艺术引入构成设计教学,探讨地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扩展构成教学的内容,打破构成艺术内容上的局限性,同时也使地域文化艺术语言借助构成艺术规律有更多的延伸和空间。
  一、以平面构成为主的新民族图形设计
  平面构成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是给学生传达一种设计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组织画面的构图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小学生最早学习写字要在田字格里书写一样,字的间架结构、笔划该如何组织一样,平面构成主要解决的也是画面的组织构图问题,比如:重复构成、渐变构成、密集构成等。而在课堂中学生对这些比较单一和机械的形式往往感到枯燥,因此,在教学中将本地民间装饰图案的优秀案例带入课堂对学生理解构成较抽象的概念能够起到很好的帮助。
  在课堂中本人首先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调研、搜集图片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对搜集到的图形进行拼装、组合、改变与再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对本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调动学生的创意思维,最终完成新民族图形设计。如对庆阳民间装饰图案中的“抓髻娃娃”这一典型形象进行再设计,图1是庆阳著名的剪纸艺术家祁秀梅剪出的抓髻娃娃,图2为学生再设计之后的抓髻娃娃,图3为衍生出的系列包装作品。从前后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再设计的形象对原始图形进行了提炼概括,删繁就减,并用构成艺术中几何形的表现方法进行设计,包括用方格的重复表现陇东窑洞图形。简洁而有力的再设计不但保留了原始图形的基本特征而且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图形表现在系列包装作品中也彰显了产品本身的文化性。通过将西方构成艺术中“打散”“重组”等概念引导学生对当地民间图案进行想象,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寻找了多种的可能性,懂得了构成艺术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一种学习设计的有效方法。
  二、以色彩构成为主的采集与重构
  我国从古至今就十分讲究运用色彩,在我国众多的传统民间艺术中,色彩的运用不仅内涵丰富,独具特色,而且色彩搭配形式多样,科学合理。庆阳民间装饰图案色彩鲜艳,这样的色彩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不仅体现出本地域人们的审美趣味,同时也是人们平安吉祥的审美需求。学生通过研究这些朴素的真情实感所表现出来的色彩更能够理解色彩与情感的关系。
  由于色彩构成的教学大多是理论知识,学生们刚开始掌握比较抽象,因此,在课程中将庆阳民间装饰图案的主观色彩引入到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来分析庆阳民间图案的用色及搭配,使理论联系实际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色彩構成的概念。例如在色彩的采集与重构这一章节里,首先让学生对收集的庆阳民间艺术资料,剪纸、刺绣、皮影等图案的色彩进行研究分析,如图4为庆阳香包中的五毒挂饰,学生通过分析绘制出图5所示的色条卡,分别显示了原型中绿色、红色等颜色所占的百分比,通过这一步的学习找到了最原始的民间配色,并在课堂中鼓励大家寻找其特点大胆发言,很快学生发现了庆阳民间装饰图案的用色鲜艳,大多使用强对比、互补色搭配,产生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学生们找到这一特征后要求他们将色卡带入到新的创意图案中,注入现代构成的元素,学生大胆运用强对比色彩,以色彩构成规律,加入自己主观情感,重新进行色彩归纳、组合、形成的新画面如图6,色彩生动而强烈。在这一练习中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掌握了色彩构成的基本理论,提高了学生色彩认知力和色彩感悟力,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本民族色彩的认知,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
  三、以立体构成为主的
  造型设计
  构成艺术中的立体形态常常以材料为基础探讨点、线、面、体的空间关系,相对于平面构成立体形态更直观。学生在课程中掌握了一定的立体构成知识后我便拿出庆阳民间艺术中的香包让同学们观察,从最原始的“绌绌”到较现代的造型“十二生肖”“宫灯”等,学生们有了很多更深的理解。他们发现在香包造型中点的使用与构成艺术中的点是相同的,只是材料相对独特,点材多是以珠子、亮片、线疙瘩等形式出现,如用布做成的“绌绌”,小的不到一厘米,有动物、植物、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十分惹人喜爱,还有香包中的挂饰珠子,颜色丰富多彩、大小不一,材质不同,多种多样的点材丰富了香包刺绣的构成形式。学生们惊叹这些纯朴的民俗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审美与价值,同时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如图7是我要求学生用前期民族图形再设计中的平面作业为母体,将其带入到立体构成训练中,学生设计的老虎造型,形象取自庆阳装饰图案中老虎枕头,在图案简化的基础上与新的立体造型相结合,加强了他们的空间构思能力。图8是学生制作的立方体集聚构成,主要用立方体的重复构成为载体设计的十二生肖造型,图形设计相对于庆阳香包挂串“十二属相”中的小动物更加简洁更具现代感。学生以这些图形设计为母体很自然地将二维的图形表现在了三维的造型设计中,既训练了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也使庆阳民间装饰元素的载体得到了扩展。
  四、结语
  本次课程实践以民间艺术、地域特色为主题,注入了现代构成的艺术元素,结合学生自己的感受、想象力,再现和创新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构成艺术作品,向我们展示了构成艺术一个新的视角,在基础构成和民族民间艺术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体系中,寻找到了基础课程与民族民间艺术两者的契合点。在构成设计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的教学方式,将地域文化引入到教学中正是践行了学校“教学型、应用型、地方型”的办学特色,也是寻找开发陇东民间艺术资源一种活态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靳之林.抓髻娃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上卷)[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3]辛华泉.造型基础[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赵雨洁,女,硕士,陇东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尽责任虽苦,但尽了责任最乐。构建适合中职生的课堂是一个蝴蝶破茧、凤凰涅槃的过程,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前途是光明的,过程是曲折的。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全面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进而促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得心应手地工作,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美术知识;个人
目的:观察胃安宁含药血清在体外对人胃癌MGC-803细胞株COX-2 mRNA、VEGF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低、中、高不同浓度梯度的胃安宁含药血清干预胃癌细胞MGC-803 48 h,通
推拿手法是推拿临床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合理化运用直接影响着推拿的临床疗效。手法的规范化研究与临床运用决定了推拿学科的生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拿手法的规范化研究
延年妙法──食“玉泉”宁在兰食“玉泉”,即有意吞下自己之唾液也。唐代药王孙思逸称之为“炼精”。南北朝“山中皇帝”陶弘景认为,“食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食玉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