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化与标准化是现代物流的两大基本特点。电力企业物流标准化是围绕着标准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展开的,通过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利用各种信息化平台的表现方法来实现电力企业物流系统的贯通,提高物流效率。本文分析了电力企业物流标准化的定义及意义,总结了目前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实现电力企业物流标准化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标准化 电力企业 管理
电力企业的生产特点决定了其物流主要是采购和供应物流,物流作业活动主要是原材料及零配件送达运输和备品配件库存管理及根据生产进度要求进行的物资配送供应,以保证生产连续进行。从电力产品的特性来看,电力虽然不是有形实物,却客观存在着电力发、输、配、售这一从产品生产点到消费点的物资消耗过程,而且同样存在着要以高效率、低成本运营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强电力企业物流管理,实行标准化的物流管理,势在必行。
1 电力企业物流标准化概述
标准化作为现代物流的突出特征,越来越被电力行业所重视,并成为电力企业劳动岗位定额定员标准化体系的重要内容。电力企业物流标准化是电力企业物流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体现,它是以整个物流系统为出发点,这个系统包括包括采购和供应物流、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网络、物流组织管理、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等。因此,电力企业物流标准化是以整个物流系统中的每一项具体的、重复性的事物或概念为对象(包括技术、管理、工作方面对象),通过制定三大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达到整个系统的协调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经济效益。电力公司已经明确提出了标准化的思路即仓储标准化,就是任何一级的上级部门领导即使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脑就可以掌握基层的仓库里的每一件货物的出入库情况。
物流标准化可以加速流通速度,保证物流质量、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极大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和管理效率及经济效益。我国电力物流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更要注重物流标准化的问题。物流标准化包括物流软件、硬件的标准化。硬件标准主要是指物流运作过程中从采购、合同签发到物资输送,仓库流转,从一个作业流程到另一个作业流程衔接的标准,采购的规格标准、合同标准,信息系统硬件配置的标准等;软件标准则是通过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统一、规范物流的各种物流信息系统的代码、文件格式、接口标准,管理流程和操作流程以及达到各项技术指标。
2 目前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物流意识淡薄,物流人才匮乏 电力企业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和目前社会普遍对物流行业不重视有关系外,其根本原因是电力企业对物流的效益潜力认识不足,对电力企业物流重视不够,存在偏见。因为高层管理决策人员不重视,电力企业物流从业人员无论从人员结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均低于整个电力企业的相应平均水平。
2.2 物流服务信息化程度低,物流控制手段落后 目前许多电力企业建立的信息系统尚处于初步的、业务型的、分散的计算机管理阶段,网络功能不强,信息管理层次多,管理系统不一致,资源不能共享,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灵活性。
2.3 物流标准化水平低,流通费用增加 物流设施不规范、物流作业流程不统一、物流信息不一致,必然会使流通环节增多、流通速度减慢、流通费用增加,致使货物流通和信息交换不畅,整个供应链过程就很难畅通。
2.4 对物流的成本研究不够 在物流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和费用没有通过合理的方式得以体现。电力企业会计制度中物流成本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将企业的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在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中,对于仓储保管保养费用、采购招标费用、物资到货装卸等没有明确的取费比例,物流成本无法核算,付出的劳动没有获得收益,使得物流企业通过购销差价获取不够“名正言顺”的利润。
3 实现电力企业物流标准化管理的对策
3.1 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标准化体系 电力企业标准化体系应是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包括为实现技术标准的要求而建立的管理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以及为有效运行全过程标准化的各项标准化管理要素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它的实施和建立必须紧密围绕实现电力企业的总方针总目标的要求,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行业、地方的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强制性标准的规定。与此同时还应用科学的P-D-C-A管理模式,对电力企业标准体系的实施进行不断认真策划、对实施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改进,通过评审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企业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
3.2 加快通用软件标准体系的建立 尽快实现标准数据传输格式和标准接口,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连接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物流的全程跟踪,实现有效控制。制定统一的条码格式,使用一致的计量单位。此外,要进行环境体系的认证,规范各类物流企业的信息体系建设标准。
3.3 积极使用高科技物流设备,改善物流管理技术 在积极发展物流的同时,应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引进国外物流管理技术,有助于我们破除只盯着眼前的既得利益、把精力放在低水平的扩张及对本部门的垄断保护等方面落后的观念,从而缩小电力企业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差距。
3.4 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信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物流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在员工中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的经营观念,建立一套严格的业务规则和制度,在抓好内部机制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电力物流企业要特别注意树立经营信誉,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
3.5 建立电力行业物流平台 电力行业物流平台主要是想通过对发供电企业、电力建设与检修企业、各生产设备制造商与供应商,以及涉及交通、铁路运输等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整个行业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的经济效益,如生产、检修、制造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协同、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协同等等。随着电力市场运作逐步走向规范化,IT行业与现代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对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既提出了迫切需要,也提供了可能与保证。
3.6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物流成本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者应当认识到,实现物流现代化,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现代物流管理规律、具有开拓精神的专业人才,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个人利益与物流成本管理绩效挂钩,对贡献突出的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同时,加大物流成本管理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尽快认识并接受现代物流。为鼓励境内外物流人才进入企业,可以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和住房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
4 结束语
从电力企业物流标准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尽管还会有反复,但是电力行业技术标准的管理模式一定会逐步与国际接轨。电力物流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加强标准化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标准化的最新发展动态。只有这样,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跨时域、跨地域的物流管理才能成为现实。总之,要想缩短与国外的数字化差距、提高加入WTO后中国物流业的抗冲击能力,需要采购、配送、仓储等广大与物流相关企业的合作,而物流配送标准化规范化是其合作的软技术基础,是现代物流企业提升综合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汤世强,吕运福.《我国现代物流配送发展研究》,《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于丽娜.《物流货运标准化管理》,《品牌与标准化》,2009年第10期.
[3]苏克光.《电力企业新体制下的物流管理》,《华中电力》,2006年第5期.
[4]廖运民,张青春,孙丛华.《发电企业的物流管理》,《电力信息化》,2006年第8期.
关键词:标准化 电力企业 管理
电力企业的生产特点决定了其物流主要是采购和供应物流,物流作业活动主要是原材料及零配件送达运输和备品配件库存管理及根据生产进度要求进行的物资配送供应,以保证生产连续进行。从电力产品的特性来看,电力虽然不是有形实物,却客观存在着电力发、输、配、售这一从产品生产点到消费点的物资消耗过程,而且同样存在着要以高效率、低成本运营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强电力企业物流管理,实行标准化的物流管理,势在必行。
1 电力企业物流标准化概述
标准化作为现代物流的突出特征,越来越被电力行业所重视,并成为电力企业劳动岗位定额定员标准化体系的重要内容。电力企业物流标准化是电力企业物流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体现,它是以整个物流系统为出发点,这个系统包括包括采购和供应物流、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网络、物流组织管理、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等。因此,电力企业物流标准化是以整个物流系统中的每一项具体的、重复性的事物或概念为对象(包括技术、管理、工作方面对象),通过制定三大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达到整个系统的协调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经济效益。电力公司已经明确提出了标准化的思路即仓储标准化,就是任何一级的上级部门领导即使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脑就可以掌握基层的仓库里的每一件货物的出入库情况。
物流标准化可以加速流通速度,保证物流质量、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极大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和管理效率及经济效益。我国电力物流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更要注重物流标准化的问题。物流标准化包括物流软件、硬件的标准化。硬件标准主要是指物流运作过程中从采购、合同签发到物资输送,仓库流转,从一个作业流程到另一个作业流程衔接的标准,采购的规格标准、合同标准,信息系统硬件配置的标准等;软件标准则是通过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统一、规范物流的各种物流信息系统的代码、文件格式、接口标准,管理流程和操作流程以及达到各项技术指标。
2 目前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物流意识淡薄,物流人才匮乏 电力企业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和目前社会普遍对物流行业不重视有关系外,其根本原因是电力企业对物流的效益潜力认识不足,对电力企业物流重视不够,存在偏见。因为高层管理决策人员不重视,电力企业物流从业人员无论从人员结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均低于整个电力企业的相应平均水平。
2.2 物流服务信息化程度低,物流控制手段落后 目前许多电力企业建立的信息系统尚处于初步的、业务型的、分散的计算机管理阶段,网络功能不强,信息管理层次多,管理系统不一致,资源不能共享,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灵活性。
2.3 物流标准化水平低,流通费用增加 物流设施不规范、物流作业流程不统一、物流信息不一致,必然会使流通环节增多、流通速度减慢、流通费用增加,致使货物流通和信息交换不畅,整个供应链过程就很难畅通。
2.4 对物流的成本研究不够 在物流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和费用没有通过合理的方式得以体现。电力企业会计制度中物流成本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将企业的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在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中,对于仓储保管保养费用、采购招标费用、物资到货装卸等没有明确的取费比例,物流成本无法核算,付出的劳动没有获得收益,使得物流企业通过购销差价获取不够“名正言顺”的利润。
3 实现电力企业物流标准化管理的对策
3.1 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标准化体系 电力企业标准化体系应是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包括为实现技术标准的要求而建立的管理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以及为有效运行全过程标准化的各项标准化管理要素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它的实施和建立必须紧密围绕实现电力企业的总方针总目标的要求,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行业、地方的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强制性标准的规定。与此同时还应用科学的P-D-C-A管理模式,对电力企业标准体系的实施进行不断认真策划、对实施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改进,通过评审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企业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
3.2 加快通用软件标准体系的建立 尽快实现标准数据传输格式和标准接口,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连接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物流的全程跟踪,实现有效控制。制定统一的条码格式,使用一致的计量单位。此外,要进行环境体系的认证,规范各类物流企业的信息体系建设标准。
3.3 积极使用高科技物流设备,改善物流管理技术 在积极发展物流的同时,应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引进国外物流管理技术,有助于我们破除只盯着眼前的既得利益、把精力放在低水平的扩张及对本部门的垄断保护等方面落后的观念,从而缩小电力企业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差距。
3.4 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信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物流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在员工中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的经营观念,建立一套严格的业务规则和制度,在抓好内部机制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电力物流企业要特别注意树立经营信誉,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
3.5 建立电力行业物流平台 电力行业物流平台主要是想通过对发供电企业、电力建设与检修企业、各生产设备制造商与供应商,以及涉及交通、铁路运输等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整个行业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的经济效益,如生产、检修、制造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协同、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协同等等。随着电力市场运作逐步走向规范化,IT行业与现代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对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既提出了迫切需要,也提供了可能与保证。
3.6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物流成本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者应当认识到,实现物流现代化,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现代物流管理规律、具有开拓精神的专业人才,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个人利益与物流成本管理绩效挂钩,对贡献突出的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同时,加大物流成本管理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尽快认识并接受现代物流。为鼓励境内外物流人才进入企业,可以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和住房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
4 结束语
从电力企业物流标准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尽管还会有反复,但是电力行业技术标准的管理模式一定会逐步与国际接轨。电力物流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加强标准化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标准化的最新发展动态。只有这样,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跨时域、跨地域的物流管理才能成为现实。总之,要想缩短与国外的数字化差距、提高加入WTO后中国物流业的抗冲击能力,需要采购、配送、仓储等广大与物流相关企业的合作,而物流配送标准化规范化是其合作的软技术基础,是现代物流企业提升综合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汤世强,吕运福.《我国现代物流配送发展研究》,《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于丽娜.《物流货运标准化管理》,《品牌与标准化》,2009年第10期.
[3]苏克光.《电力企业新体制下的物流管理》,《华中电力》,2006年第5期.
[4]廖运民,张青春,孙丛华.《发电企业的物流管理》,《电力信息化》,200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