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鼠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后F1抗体变化情况

来源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5313134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大沙鼠感染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后F1抗体反应及动态变化情况。

方法

大沙鼠捕获于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南缘,共211只,其中未感染鼠疫菌的大沙鼠为167只,感染鼠疫菌的为44只。实验菌株采用2504号鼠疫菌,该株鼠疫菌硝酸盐还原实验阴性,为强毒菌。采用随机数字法选取35只未感染鼠疫菌大沙鼠并平均分为7组(6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用按10倍梯度稀释成的1×106~1×1011 CFU/ml浓度梯度菌液对1~ 6实验组大沙鼠进行第1次感染,对照组皮下鼠蹊部注射生理盐水,感染量均为1 ml;选取已感染过鼠疫菌且首次检测F1抗体滴度在1∶256~1∶4 096之间的大沙鼠共17只,按照抗体滴度进行分为1∶4 096组(4只)、1∶2 048组(4只)、1∶1 024组(3只)、1∶512组(3只)、1∶256组(3只),并于每30天尾部无菌采血1次进行F1抗体检测,共检测5次;从剩余感染过鼠疫菌的大沙鼠中选取经2次检测F1抗体阴性的大沙鼠共9只,采用浓度为1×106 CFU/ml菌液进行第2次感染,感染量为1 ml。第1次和第2次感染后的大沙鼠,均于感染后的第3、5、7、15、30、60、90和120天尾部采血检测鼠疫F1抗体。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建立大沙鼠抗体衰减回归模型。

结果

第1次感染鼠疫菌的大沙鼠中,1×106~1× 108 CFU/ml组分别在第30、15和15天时检出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4、3/4、4/5, 1×107和1×108 CFU/ml组均在第120天时达到最高抗体滴度,均为1∶256;1×109、1×1010和1×1011 CFU/ml组,在第5天至第7天时可检出抗体,且在第7天至第15天时大沙鼠全部抗体阳转,1×1011 CFU/ml组在第120天时达到最高抗体滴度,为1∶4 096。第2次感染鼠疫菌的大沙鼠中,第3天即可检出抗体阳性,阳性率为2/9,至第90天达到最高抗体滴度,为1∶2 048。大沙鼠F1抗体衰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045x-0.321 (F=115.40 ,P<0.001),从F1抗体滴度1∶4 096衰减至0的最短时间为140 d,最长为200 d。

结论

感染高浓度鼠疫菌菌液的大沙鼠F1抗体产生的时间较短,其抗体阳性率也较高,抗体滴度最高时可达1∶4 096; F1抗体衰减时间长,约在140~ 200 d之间。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我国居民硫氰酸盐摄入水平及其潜在健康风险。方法综合考虑主要乳品公司奶源产地、我国奶牛养殖地域分布情况以及牛奶产量情况,于2013—2014年选取我国12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牛奶产量和我国进口量较大的新西兰和荷兰的牧场,采集牛乳头奶样品,并利用离子色谱法进行硫氰酸盐含量检测,共获得2 059条牛乳头奶中硫氰酸盐含量数据。利用上述含量数据,结合2013年中国居民饮料酒、饮料消费量调查的16
期刊
目的调查哈尔滨、广州、北京小学生啃咬铅笔情况并比较其啃咬情况的差异。方法于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哈尔滨、广州选取4所小学,采用单纯随机抽样,在每所学校的每个年级(1~ 5年级)中选取3~4个班,共71个班级,最终对3 052名学生及其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在4个学校的每年级选取1个班,共20个班;另外在北京的2所小学校,每年级选取1个班级,共10个班,最终
期刊
目的分析儿童接种不同免疫程序国产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MR)后3年时的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水平。方法于2015年7月,选择浙江省衢州市的开化县和常山县为研究现场,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通过免疫规划信息系统选择最后1剂次接种国产MMR满3年(36~38个月)的儿童,共170名,作为常规免疫接种组(8月MR组);选取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建立的2针MMR队列中171和173名
期刊
期刊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妇女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状况以及高危亚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采取多层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14年1—12月抽取中国27个省份的117个项目县作为全国农村妇女宫颈癌HPV检测点,以35~ 64周岁内有性生活的农村户籍妇女作为研究对象。以HPV DNA检测方法对其中457 799名妇女进行初筛,并采用PCR荧光法,对数据符合质量控制要求的11个省份的32个项目县的
目的分析中国1985—2014年学生超重与肥胖流行趋势。方法利用1985、1995、2000、2005、2010、2014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进行分析,7~ 18岁汉族学生分别为409 946、204 977、216 786、234 421、215 319、214 354名。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体质量指数筛查分类标准"评价超重和肥胖,计算7~ 18岁汉族学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