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东华理工大学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能力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在2010年抚河“621”决堤的危难时刻,我校万名学子砥砺担当,6小时完成大疏散,腾出宿舍安置受灾群众,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受到温家宝总理、苏荣省委书记和吴新雄省长的充分肯定。
当时,离正常放假还有十多天时间,但为了支援受灾群众,万名大学生冒雨大疏散,演绎了“大灾有大义,大难显大爱”的感人活剧。上午9点接到动员后,同学们第一时间收拾好行囊,或匆匆赶往车站,或暂住旅社宾馆,或投靠附近亲友。到下午3点,学校就腾出4000张床位,当天就有7000多名学生离开学校,保证了第一批受灾群众下午顺利入住。更令人感动的是,同学们紧急撤离时还把被子、衣服、日常用品、书籍,自发留给素不相识的灾区乡亲。许多同学留下深情的纸条:“被子和用品虽然不是新的,但都是干净的,请你们随便用。”“亲爱的叔叔阿姨,欢迎你们来到这个新家,祝你们早日重建家园,生活幸福!”
受灾群众入校后,留校的海军国防生和大学生志愿者用真情和周到服务,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冲在最前面的350名海军国防生在迎接群众、维护秩序、物资搬运、服务保障等多项急难险重的任务中,不怕苦不怕累,许多乡亲感动得热泪盈眶:“学校穿军裝的伢子,对我真好呀,每次都背我上楼下楼,我自己的崽都不见得有这么好呀!”头戴小红帽的6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是爱心服务的生力军。疏导群众,搬抬行李,引导入住,统计管理,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与科教活动,“小红帽”们用真诚的微笑和细致的服务,让受灾群众感受到家的便利与温馨。
对我校国防生的抗洪救灾工作,海军刘晓江政委作出重要批示:组织国防生参加抢险救灾是培养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实践。省委苏荣书记也给予该校高度评价:东华理工大学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决策,学校执行力很强;东华理工大学安置受灾群众工作做得很好,我代表省委对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表示慰问。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20多家中央媒体对我校抗洪救灾工作进行了报道。我校国防生被授予全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荣誉,成为获该领域最高荣誉的首个国防生集体,海军驻校选培办荣立集体三等功。2010年,学校荣获全省教育系统“提升质量年”活动先进单位,“核文化主题教育”获评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此外,还获评1个全国“先进班集体”和1个“五四红旗团支部”,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理论武装,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强化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抓好“读、听、看、走、请、讲、写”七个环节,思政课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建立“两课”教学实践基地,深入开展省情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和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一步增强。现在,要求入党的学生越来越多。截至2010年6月,全校大学生党员总数达2692人,占大学生总数的13.9%。
二抓学风建设,实施学生工作十大创新工程。从2009年开始,我校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实施学生工作十大创新工程。一是学生工作理念创新。二是学生工作发展目标创新,开展“学生工作名牌工程”评选活动。三是学生工作制度创新。四是学生工作育人模式创新,设立学生英才奖励基金,对部分优秀学生利用学校各类资源进行重点培养。五是学生教育方法内容创新,开展“大学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建立素质教育基地。六是学生工作技术手段创新。七是学生工作评价方式创新。八是学生工作管理方法创新,树立基于ISO9000质量体系的认识管理理念,形成学生工作过程化、程序化教育管理模式。九是学生工作干部自我创新。十是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创新。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学风明显转变。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核工业系统“人才培养先进单位”,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三抓社区管理,强化党团组织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为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我们实施了学生社区“五进”工程。一是辅导员进社区。142名学生辅导员全部入驻学生公寓,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二是党组织进社区。学校在各个学生社区设置了社区党支部,以楼栋(或楼层)为单位成立了学生党支部(党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团组织进社区。建立健全了社区团组织。四是社团工作进社区。成立了60多个校级学生社团组织或兴趣小组。五是文化活动进社区。开展每年一次的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和“星级文明寝室”评比活动。
四抓文化育人,打造“核”特色校园文化。“核”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资源。我们充分运用丰富的核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热爱核事业、献身国防军工教育,举办以“了解核工业,献身国防事业”为主题的核文化节系列活动,从主题征文、演讲、知识竞赛到专题图片展览、电影专场展播,从专题形势报告会到“走进核工业”实地考察夏令营,从举行“核”作无间——“寻找核源”定向越野比赛到“核”平使命——核潜艇模型设计大赛,一项项师生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核文化”。他们还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人文学术和科技创新活动,连续15年坚持每年开展大学生科技节和研究生学术报告会。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竞赛中,先后有150人次、80多件作品获国家和省部级奖。2010年,在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全国高职院校测绘技能大赛中,我校参赛队又取得综合项目第一名和团体总分一等奖的佳绩。◆(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当时,离正常放假还有十多天时间,但为了支援受灾群众,万名大学生冒雨大疏散,演绎了“大灾有大义,大难显大爱”的感人活剧。上午9点接到动员后,同学们第一时间收拾好行囊,或匆匆赶往车站,或暂住旅社宾馆,或投靠附近亲友。到下午3点,学校就腾出4000张床位,当天就有7000多名学生离开学校,保证了第一批受灾群众下午顺利入住。更令人感动的是,同学们紧急撤离时还把被子、衣服、日常用品、书籍,自发留给素不相识的灾区乡亲。许多同学留下深情的纸条:“被子和用品虽然不是新的,但都是干净的,请你们随便用。”“亲爱的叔叔阿姨,欢迎你们来到这个新家,祝你们早日重建家园,生活幸福!”
受灾群众入校后,留校的海军国防生和大学生志愿者用真情和周到服务,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冲在最前面的350名海军国防生在迎接群众、维护秩序、物资搬运、服务保障等多项急难险重的任务中,不怕苦不怕累,许多乡亲感动得热泪盈眶:“学校穿军裝的伢子,对我真好呀,每次都背我上楼下楼,我自己的崽都不见得有这么好呀!”头戴小红帽的6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是爱心服务的生力军。疏导群众,搬抬行李,引导入住,统计管理,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与科教活动,“小红帽”们用真诚的微笑和细致的服务,让受灾群众感受到家的便利与温馨。
对我校国防生的抗洪救灾工作,海军刘晓江政委作出重要批示:组织国防生参加抢险救灾是培养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实践。省委苏荣书记也给予该校高度评价:东华理工大学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决策,学校执行力很强;东华理工大学安置受灾群众工作做得很好,我代表省委对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表示慰问。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20多家中央媒体对我校抗洪救灾工作进行了报道。我校国防生被授予全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荣誉,成为获该领域最高荣誉的首个国防生集体,海军驻校选培办荣立集体三等功。2010年,学校荣获全省教育系统“提升质量年”活动先进单位,“核文化主题教育”获评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此外,还获评1个全国“先进班集体”和1个“五四红旗团支部”,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理论武装,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强化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抓好“读、听、看、走、请、讲、写”七个环节,思政课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建立“两课”教学实践基地,深入开展省情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和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一步增强。现在,要求入党的学生越来越多。截至2010年6月,全校大学生党员总数达2692人,占大学生总数的13.9%。
二抓学风建设,实施学生工作十大创新工程。从2009年开始,我校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实施学生工作十大创新工程。一是学生工作理念创新。二是学生工作发展目标创新,开展“学生工作名牌工程”评选活动。三是学生工作制度创新。四是学生工作育人模式创新,设立学生英才奖励基金,对部分优秀学生利用学校各类资源进行重点培养。五是学生教育方法内容创新,开展“大学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建立素质教育基地。六是学生工作技术手段创新。七是学生工作评价方式创新。八是学生工作管理方法创新,树立基于ISO9000质量体系的认识管理理念,形成学生工作过程化、程序化教育管理模式。九是学生工作干部自我创新。十是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创新。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学风明显转变。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核工业系统“人才培养先进单位”,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三抓社区管理,强化党团组织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为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我们实施了学生社区“五进”工程。一是辅导员进社区。142名学生辅导员全部入驻学生公寓,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二是党组织进社区。学校在各个学生社区设置了社区党支部,以楼栋(或楼层)为单位成立了学生党支部(党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团组织进社区。建立健全了社区团组织。四是社团工作进社区。成立了60多个校级学生社团组织或兴趣小组。五是文化活动进社区。开展每年一次的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和“星级文明寝室”评比活动。
四抓文化育人,打造“核”特色校园文化。“核”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资源。我们充分运用丰富的核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热爱核事业、献身国防军工教育,举办以“了解核工业,献身国防事业”为主题的核文化节系列活动,从主题征文、演讲、知识竞赛到专题图片展览、电影专场展播,从专题形势报告会到“走进核工业”实地考察夏令营,从举行“核”作无间——“寻找核源”定向越野比赛到“核”平使命——核潜艇模型设计大赛,一项项师生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核文化”。他们还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人文学术和科技创新活动,连续15年坚持每年开展大学生科技节和研究生学术报告会。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竞赛中,先后有150人次、80多件作品获国家和省部级奖。2010年,在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全国高职院校测绘技能大赛中,我校参赛队又取得综合项目第一名和团体总分一等奖的佳绩。◆(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