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单元课文学写人物语言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i2010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均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二是形式意义。整合单元文本资源,从中挖掘读写迁移点,有助于学生进一步领略教材范例的语言魅力,提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单元整合,确立读写迁移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走近名著”,包括《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黄鹤楼送别》和《清平乐·村居》四篇文章。每篇课文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具有独特的情感和心声。语言是表达人物心声最直接的方式,本单元课文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结合高年级的学习目标,我将单元的读写迁移点确定为:“写好人物对话,让‘语言’传情,用文字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文本阅读,感悟表达方法
  1.人物语言显个性
  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整理林冲和洪教头的语言,让学生对比品读,体验人物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
  (1)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2)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
  文中的人物形象为何这么鲜明、呼之欲出呢?经过一番朗读感受后,学生展开了深入的学习讨论。不同的人物说不同的话,即人物个性;用不同的语言展现不同的人物个性,即个性语言。正是因为关注了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语言,课文表达才会这样富有魅力。
  在《少年王冕》一文中,母亲让儿子辍学放牛的话语充满了无奈和不忍。儿子说 “闷得慌”“快活些”实为善意谎言,展现了拳拳孝心和难能可贵的懂事。人物对话看似平凡,但字字含泪,句句藏情,使人不禁为母慈子孝的人间真情所动容。
  2.神态动作诉真情
  想要了解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除了倾听人物语言,还要关注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表情等细节,这些也是展现人物情感的重要因素。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黄鹤楼送别》)
  透过这些加点的词句,我们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和俩人之间无比深厚的情谊。倘若我们只是一味地关注人物所说的话,而不去关注人物的神态举止,便难以深入理解这份沉甸甸的情谊,学习所得就显得非常有限了。
  三、语言实践,学会迁移运用
  1.搭“桥”筑“路”送一程
  通过阅读单元课文,学生领会了人物对话的写法。于是我创设情境,让他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角色对话,感受语言交流的方法和技巧。
  期中试卷发下来,我居然考了一百分,激动得差点叫出声来。同桌张大了嘴巴, :“ !”而语文课代表 ,不以为然地说:“ 。”王老师走过来, ,亲切地说:“ 。”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用填空的方式,为学生搭建了學习的阶梯,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跨越了语言表达的障碍,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2.举“一”反“三”促表达
  在课堂拓展运用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开展自主习作探究或组内成员之间合作交流探究,把课内学到的方法延伸到其他生活场景的习作中去,从而拉近语文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促进语言和精神生命的共同成长。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其中一个熟悉的场景进行仔细观察,如清晨热闹的菜市场等,把人物之间的对话写清楚,力求展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学以致用,是语言发展的现实诉求。积极开展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金湖县吴运铎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翻开统编本教材,可以看到一幅幅生动、灵动的插图。这些插图紧扣文本内容,极富人文性、趣味性。课文中的插图,可以称得上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插图蕴含着丰富的教学意义和价值,遗憾的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只重视语篇的教学,而忽视了语篇中插图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插图仅仅成为教学的点缀,而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效。如何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掘其功能、意义和价值,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自主选题”“自由表达”等具体的建议,反对一切束缚学生思维、表达的行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和价值教育研究所所长金生鈜教授告诉我们:教师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应与学生共同进行有关学习主题、意见、思想、情感的交换和分享。这里的共同学习、互相交换、积极分享,对于习作教学中学生自主选题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策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围绕
童诗有着稚嫩的语言,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描绘生活,以儿童的口吻与大自然对话,充满着童真、童趣,深受儿童的喜爱。那么,怎样才能让童诗教学为学生的童年增添一抹亮丽的颜色呢?教师可以从儿童诗的情感、情趣与情境等方面入手。《听听,秋的声音》是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的一首童诗,作者主要抓住了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音,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童诗语言优美,充满了童趣,富有韵味,深受学生喜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
诗文互补是拓展阅读的一种形式,可以在有限的时空背景下,开掘出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而达到提升阅读效率的目的。《一个接一个》一文以儿童的视角,用最本真、最自然的语言介绍了孩童无奈而又快乐的一天,表现了他们的美好愿望以及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感受儿童的天真可爱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  一、立足意象,品读感受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意象是整个文本的核
【文本解读】  《蜜蜂》是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习作要求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课文通过观察与实验,发现了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重点介绍了实验的经过,体现了法布尔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本文编入教材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做到有序表达,为本单元的习作教学做好铺垫。 
教材中选编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写景类文章,它们或者景美,或者语言美,或者情感美,使学生不由自主徜徉其中。在写景类课文中,对于景物特点的描写,作者最常采用的表现手法是色彩渲染、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基于这些特点,引导学生采取“微仿”的方法是教学写景类课文的有效途径,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色彩渲染的“微仿”  “能读千赋则善賦。”这句话充分表明了积累的作用。在写景类课文中,语言优美、用词准
挑战性思维是指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对自己已经具有的思维方式进行挑战与跨越,并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构等方面进行思考。发展学生的挑战性思維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具有独特性、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等。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挑战性思维得到有效发展呢?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变“思维翻版”为“个性挑战”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要想改
统编本教材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在田字格中进行梳理,以范字、描红和自由练写三部分呈现在教材中,这些生字的呈现形式醒目,大小工整,书写规范,是学生写好生字的最佳范式。但实际上,这些田字格中范字的使用率并不高,许多学生把它们当作平常的生字抄写一样对待,致使这些示范作用很强的生字大多成为了摆设。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田字格中生字的示范作用呢?  一、端正坐姿,养成良好习惯  提笔即是练笔时,
学贵有疑。有效的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胡乱发问,内容五花八门,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见解,听之任之,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质疑,从而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一、围绕课题质疑  好的题目对突出文章中心有重要作用。对于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来说,题目都是作者和编者精心设计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围绕课题展开质疑,
【教材解析】  《寒号鸟》是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寓言故事”。本课旨在通过一个小故事为学生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既是寓言故事,也是一则民间故事。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习得什么呢?先看一看民间故事的含义:民间故事是反映老百姓智慧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故事。它拥有方言的色彩,强调人物形象,强调民间故事表达的意思,教学时没有必要在字词上多下功夫。  低年级教学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