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博丹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sj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民族国家的两种叙事


  学界习惯用帝国—民族国家框架解释欧洲近现代的政治进程,这种解释将帝国视为一种多种族和文化、等级性的、通常以皇帝为首领的政治复合体,并将民族国家视为一个单一民族和文化、平等同质的政治单元。根据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等人的理解,这种立场将民族国家视为十八世纪以来欧洲启蒙思想的产物,它的政治表现则是一七八九年法国革命所实践的“国家=民族=人民”理念。由于帝国和民族国家的“互不相容性”,这场革命海啸最终引发诸如神圣罗马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古老帝国的解体。这种观点恰当意识到欧洲现代性来源于一场反帝运动,但却恰恰对作为这场运动开端的一七八九年法国革命没有解释力,因为后者并不是一个多元帝国内部的脱离运动,而是在一个高度同质化的民族国家框架之内的反王权运动,由此,启蒙视野下的民族国家观在其开端就呈现出一种时代错乱。
  相比较而言,以波考克为代表的共和主义立场将近代欧洲的反帝运动追溯到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城邦。通过阐述马基雅维里等思想家所表达的公民共和理想,以及意大利城邦为摆脱罗马教皇和帝国皇帝两个普遍性帝国权力所进行的独立自治运动,这一立场恰当还原了帝国—民族国家问题在欧洲展开的历史节点。但它所描述的仅仅是意大利城邦的脱离运动,它所借助的古典城邦理论在本质上是非地域性的,因而并不包含民族国家所暗含的地域或者领土含义。也正因此,在美国联邦党人引入代议制度之前,共和理论一直倾向于否定大国共和的实践可能。
  尽管两种叙事分属启蒙思想和文艺复兴两股历史潮流,在知识体系上有着自然科学和历史主义的区别,但它们共享着同样的政治潜意识,那就是刻意回避甚至否定欧洲民族国家秩序得以形成的历史前提的王权政治,这在思想史研究中表现为对启蒙运动思想家以及诸如马基雅维里之类的共和理论家的过分关注,而有意忽略让·博丹试图通过主权—王权政治塑造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理论贡献和历史意义。在反王权革命带动的民主目的论,以及后冷战时期兴起的宪政主义叙事影响下,博丹的理论要么被搁置在“原型民族国家”的历史阶段中,成为一个不具备独立研究价值的过渡时期;要么被冠之以“绝对主义王权”的名义,成为一个消解主权的宪政主义叙述的对立面。
  而对于中国知识界而言,由此无法超越西方知识界的政治意识和研究传统,无法走入西方现代性的历史纵深,并基于中国自身文明传统形成对于欧洲的自我论述,我们对西方民族国家的认识仍然被以上两个叙事所支配,它作为一种强势的公共话语形成对中国政治体制的一种否定。补足这种缺憾,需要我们超越启蒙史观视野下的民族国家观,平移文艺复兴视野下的城邦政治论,将法国十六世纪的王权政治视为欧洲民族国家展开的真正历史时刻。在此背景下,让·博丹无疑是一个需要在中国视野中重新挖掘和重点对待的欧洲思想家,而其思想最初的表现形态并不是在大家已经熟知的《国家六书》之中,而是在他一五五九年发表的《就在共和国中教育青年问题向图卢兹元老院和人民做的演讲》一文中。这一混合着文艺复兴的现代气质和法国封建中世纪精神的理论形态,首先作为一个如何对待新知识的问题被博丹加以系统阐述。

公民人文主义精神的展开


  这篇演讲是博丹在图卢兹求学期间,为了说服图卢兹元老院和人民建立一座公共学院用于青年教育而做。十六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正处于帝国秩序向民族国家秩序转型的初期,欧洲各王国中央集权日益巩固,资产阶级民族意识正日益取代封建王国分散的贵族和领主意识。在知识上,随着文艺复兴的推动,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异教哲学不断冲击着基督教的旧知识传统,这日益催生一股逃离神学桎梏,强调当下和行动的新知识。在尼古拉斯五世、洛伦佐·美第奇等所掀起的文艺复兴高潮之后,法国也在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惠助和支持下,在包括纪尧姆·巴德在内的新知识人的推动下发展为新的人文主義中心。幼年时期曾留学巴黎的博丹目睹了这一盛况,并受此影响发展为人文主义学人,并在之后图卢兹法学院学习罗马法期间,成为人文主义法学家的代表。
  新知识的传播和保存也需要新的教育形式。开设公共学院,将之前分散、单独的私教模式转变为公共的青年教育,就成为培养新国民意识的重要途径。彼时的图卢兹在地中海商业圈贸易带动下,物阜民丰、思想活跃,对这种新事物充满期待,但教会体系对知识的垄断造成的普遍性的大众愚昧,使得这种新知识很难在世俗社会找到寄生之所,新生的资产阶级尚未意识到知识教育的革命性影响,长期的无知使人对这种新事物充满怀疑。这正是博丹图卢兹演讲的初衷和目标。为了说服图卢兹元老院和人民接受他的提议和主张,博丹试图证明科学和艺术所传达的公民人文主义价值,不仅将使人们获得改造世界的新工具,而且能够塑造知识和德性并举的现代新公民。
  文艺复兴首先意味着一个博学时代(Temporibus Eruditis)的回归,它驱散了欧洲中世纪的野蛮主义,甚至超越了古典希腊和拉丁文明。这在知识领域表现为包括医学、哲学、神学、修辞、历史、数学、天文学、几何、宇宙学等在内的学科大发展,这些知识推动军事技术的革新、航海能力的进步和贸易的繁荣,并不断填补人类物质生活的贫乏和精神生活的荒漠。
  在这些知识中,博丹重点强调了罗马法的重要性,并将之视为一种公民智慧和治国者必不可少的实践技艺。这种强调部分地归因于博丹在图卢兹所接受的罗马法教育,也部分地源于罗马法本身的重要性。在漫长的中世纪湮没之后,罗马法在十二世纪欧洲被重新发现,被正处于精神荒漠的欧洲心智奉为至宝,并在接下来的数个世纪中慢慢发展出注释法学派、评注法学派的研究传统。尽管这两个研究传统在研究方法上有所侧重,即前者主要在于對重新发现的罗马法残破文本的整理和注疏,而后者则试图将大致齐整的罗马法带入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分析,二者并不质疑罗马法本身的权威性。由于这两代法学家多数都是意大利学者,这种确信多少反映出罗马的光环带给他们的身份优越感和自豪感,也映衬出他们对于帝国权力的服膺。但这绝非法国知识分子的福音,带着一种强烈的民族感情,他们在文艺复兴所带动的知识繁荣下,试图借助文字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对罗马法进行“解构”,通过一种具有强烈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来瓦解罗马法之普遍性的神话,由此形成独具法国特色的人文主义法学派。   博丹所理解的罗马法正是被这种研究传统所处理过的罗马法,它的核心就是要将罗马法由经入史,将罗马法放入罗马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重新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公民参与政治实践和治国理政的技艺和法则,从而教会人们如何“治理国家、组织人民”(Gubernandas Civitates, Populus Instituendos)。在这个意义上,罗马法的价值主要在其公法属性。
  除了知识所蕴含的实践技能,博丹还认为它能促进德行。二者的关系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柏拉图业已在《普罗泰戈拉》《美诺》等对话中借苏格拉底之口传达出二者的确定联系。但它又是一个在不同时代语境中常谈常新的命题,在博丹笔下,那些反对甚至敌视文化的人,就秉持这样一种理念,即无知并不等于无德,没有关于德行的知识仍然可以在天性上成为一个有显著德行的人。如果我们再往后推迟两百年,博丹的法国后辈卢梭还会主张有知也并不等于有德,人类社会恰恰是因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而无法返璞归真。
  博丹可能没有预料到卢梭这个命题,但他确实认为可能存在某种由于自然和神性的善而异常卓越的无知人士。这在他看来不但没有否定他的论题,反而更加确证了它。试问,如果一个拥有完美德行的人同时获得关于人类和神圣事务的知识,他岂不是获得了近乎不朽神明的品行,从而使自己跨越人类的层级,而跻身神的队列,正如同人比之兽的差距那样?
  而正是在知识等于德行这个命题之下,才使得人类的道德教育成为可能,从而更加凸显出知识和教育的意义。它们不应仅仅为人提供一技之长,而且应当塑造人的德行。在知识和德行的双重引导下,一个人才可能享受一种平静、幸福的生活,一个国家才可能成为一个幸运且繁荣的国家。在博丹看来,古代雅典、亚历山大里亚、罗马和查理曼大帝时期的巴黎无疑都是这方面的典范,而图卢兹要想取得古人的成就和业绩,也必然依赖文化和知识的繁荣。

政治神学对人文主义的覆盖


  如果我们按照这种方式理解博丹,就很容易将其归入由马基雅维里、培根等开启的欧洲现代性的思想系谱中,根据这种理解,人类在知识和政治两个领域摆脱宗教传统,知识所象征的科学精神把人导向一个没有目的的国王,而一个脱离了道德外衣的权力,也在“国家理由”的鼓噪下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带入一场新的厮杀,这使得对于博丹的理解高度重合于共和主义的立场。而在博丹看来,这样的科学和艺术显然很单薄,它的根本缺陷即在于试图用知识的用益(utilitas)和政治的机运取代普遍的正义和善(honestas),从而在将人解放的同时,也将他放逐。一种整体性的缺失,将让人变得无所适从。
  因此,尽管知识有着实际的功用,但它的首要意义还是来源于人自身蕴藏的对于知识的热情和在理智中实现它的潜能。类似亚里士多德,博丹认为人类内心深处蕴藏着由于自然的惊异之美所激发的一种好奇心。自然赋予人感知善的能力,它将人们对知识的爱种在(ingeneravit)每个人的心中,甚至是最平庸的心灵和最低贱的职业者都能感觉到它。自然世界的浩瀚广袤、不朽灵魂的德行和力量以及人性不可思议的神性和自然,都会激发人类的赞叹,而当人们接触到那些带有文化装潢气息的东西时,即使是那些一无所学的人,也会在某种神圣或自然的冲动刺激下,感到由衷的尊敬和欣赏,并不断驱使人运用理智去探求它们背后的原因。而就人类能够拥有和把握的所有事务而言,比起财富或名誉所带来的短暂、虚妄的享受而言,毫无疑问没有什么能够比用自己的理智来理解、衡量这些事务更可贵,也没有什么比去探求它们背后的原因更让人愉悦。
  在博丹那里,这种纯粹的智性愉悦,通过不朽理智的连接,最终将人导向一个以神为终点的绝对知识。同样地,人天性的善也会在知识的激发下,最终上升到一个以神为终点的完美德行。两种逻辑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的,那就是以神为终点的完美世界,在那里,神既是绝对的知识,也是绝对的善和完全的正义。因此,不朽的神成为自然的父亲和作者(naturae parens
其他文献
〔摘要〕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岭南湾畔校区于2016年年底引入《我的影像成长日记》系列教材,经过一年时间的教育教学,学校也逐步成为荔湾区乃至广州市电影课程的先锋,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本文对学校开设心理电影课程的实践经验进行介绍和分享。  〔关键词〕心理电影;心理电影课程;影像成长日记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1-0029-05  瑞典电
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一0九五至一0九九年)数十年后,提尔的威廉称:“从本质上来说,皇帝就像一只蝎子,你无须惧怕它的脸庞,却一定要当心它尾巴造成的伤害。”威廉所说的这位皇帝就是阿莱克修斯一世(一0八一至一一—八年在位),他是拜占庭帝国科穆宁王朝(一0八一至一一八五年)的奠基者。在這次东征后的其他西方资料中,阿莱克修斯一世也多以阴险狡诈的形象示人。这些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西方对阿莱克修斯一世的普
国人爱谈三国,西方人则易“言必称希腊”。他们搬出了修昔底德—“雅典人变得日益强大,以及由此引发的斯巴达人的恐惧,使战争变得不可避免。”于是,这也被推演为一条定律: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种结构性压力必然导致冲突和战争。对此,国内外已有诸多讨论,无需赘言。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一九八八年,德裔美国古典学教授马丁·奥斯特瓦尔德就对修昔底德笔下历史中的“必然”进
《佩皮斯传》,作者克莱尔·汤姆林,二○○二年出版,当年即获英国“惠特布雷德图书奖”,直到现在,还是很受欢迎。  塞缪尔·佩皮斯,大学英语系的师生很多人都知道。“英国文学选读”之类的课程里会讲他的作品,而且他的姓氏Pepys,拼法特别,想要读出来,就得查书或者问人,因此不容易忘记。所谓“作品”,其实是日记,一般选读的是一六六六年的伦敦大火。大火起于九月二日:  今天家里要请客,几个女仆为之做准备,昨
欧洲杯足球赛扩军后,参赛球队达到24支,球队之间的实力差距势必被拉大,而进球却越来越少,很多场次的比赛都要依靠绝杀来一见高下。以小组赛首轮为参照,12场比赛总共才打入22球,4场1比0,3场2比0,3场1比1,2场2比1,场均打进1.83球,进球率之低超过了1980年欧洲杯的场均1.93球,相对2000年欧洲杯场均2.74球的进球率,可谓望尘莫及。本届欧洲杯进球状况直到小组赛第二轮后半程才有所改观
摘要:小A是班中唯一的复读生,她敏感细腻,有轻度抑郁,沉默寡言,复读生的身份让她不安,自我否认。上次高考失败和家庭对她的期望,使她长久以来感受到很大压力。班主任运用积极心理学中的PERMA理论,通过与家长合作、发挥班级群体效应,帮助小A疏导情绪,引导她形成积极的思维模式,发展人际关系,学习把控人生,懂得人生意义,使她从一个自卑、不懂交际的女孩变成了一个跟同学相处融洽,学习专注、成绩优异的快乐女生。
当年的夏煊泽世锦赛称王2000年和2002年,夏煊泽是中国羽毛球男子第一单打,在2000年的全英公开赛和瑞士公开赛上,他两夺男单桂冠,成为当时中国羽毛球队最引人注目的新星。但随后他的状态起起伏伏,2000年奥运会后一度低迷。2001年下半年,他开始强力反弹,连夺国际羽联大奖赛总决赛和超级联赛男单冠军,2003年他回到巅峰状态,冲击世界冠军,志在必得。伯明翰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上,夏煊泽状态奇佳,一路战
冤家路窄4月15日晚上,龙岗大运中心体育馆,CBA半决赛第四战,广东队延续季后赛以来的势头,135比117狂扫深圳队,大比分4比0,强势杀入总决赛。3比0赢得赛点后,广东队想尽早结束争夺。为了不给自己留后路,管理层赛前退掉了在深圳下榻酒店的房间。主帅杜锋意气风发。广东队历史上第14次跻身总决赛,主教练杜锋反而很淡定。他说:“和深圳队这个顽强的对手比赛,对我们准备总决赛很有帮助。下一轮我们会遇到更多
邓薇强势夺冠。石智勇远远甩开对手。时隔一年重返国际赛场,面对全新的级别和对手。出征阿什哈巴德举重世锦赛前,中国举重队上下多少有些忐忑。曾经的霸主能否再立潮头?结果一目了然。男女共20个级别,每个级别有抓举、挺举、总成绩3枚金牌,中国举重队在14个级别里拿下20金、23银、10铜,其中总成绩金牌7枚。而且,20名参赛队员每人都收获奖牌,这在中国举重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更令国际举坛吃惊的是级别更改后,中
策划人语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正是这样的执政和发展理念,才有了“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诞生,才有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  如何建设“健康中国”?从广义上讲,建设“健康中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从微观上说,建设“健康中国”则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