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到罗兵时,他并不是记者之前想象的那样高大,或者型男,或者英武,或者帅气,或者儒雅。眼前的罗兵,40岁左右,个子矮小、精瘦,甚至有些腼腆,说起话来轻言细语、慢条斯理;听记者提问时,他总是努力把耳朵贴近记者的嘴巴。原来,他患有神经性耳鸣,耳朵并不是那么好使。他给记者最强烈的印象是憨实,但说话时一脸的真诚和眼神里透露出的那一股子执着,却更让人记忆深刻。
谈及当初为什么自愿报名来甘孜州援藏,他说是这里的优美风景吸引着他、是这里淳朴的民风牵动着他。2006年5月,罗兵曾去过甘孜州的丹巴县旅游,那里的嘉绒风情至今都让他流连忘返;2011年7月,罗兵又来到甘孜州的新都桥旅游,摄影天堂的美丽风光让他如痴如醉。两次踏上甘孜这片土地,罗兵心里有了一种浓浓的甘孜情结。“如果能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将是人生最精彩的经历。”当时,罗兵心里不由自主地就有了一种来甘孜州工作的冲动。
机会终于来了。2012年6月,全省启动了第二批“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罗兵的家乡成都市温江区正在组织开展援藏干部人才报名工作。当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罗兵把儿子送上考场后,便径直来到温江区委组织部,他要报名加入援藏队伍。
“得到通知那一刻,我激动万分……当时的心情,完全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采访中,罗兵这样向记者描述他当时的心情,话语间仍然掩饰不住当初的激动和欣喜。是的,他终于能够以一名工作者的身份来甘孜州,终于能够以一名基层干部的身份为甘孜藏区的老百姓做一点事情了!临行色达前,他反复从网上查阅关于色达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条件,以及牧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状况等信息,为奔赴藏区做了充足的准备。2012年7月10日,作为“温江区(大邑县)援藏色达工作队”的一员,怀揣激动和憧憬,罗兵与其他39名队友一道风尘仆仆地踏上了色达这片土地。7月11日,他被安排挂任该县塔子乡党委副书记兼泸角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塔子乡地处色达县城西南部,乡政府驻地哈隆汪夺距离县城29公里,属高原丘原地貌、亚高山地带,平均海拔3960米,幅员面积674.7平方公里,辖吉泽、蚌珠、雅尔布、洞青、洞拉、俄尔、降央、拉隆、泸角等9个行政村。境内山水环绕,泥曲河支流亚柯河贯穿全境。年均气温-0.6℃,一年中最冷的1月份气温-11.3℃、最热的7月份气温9.8℃;全年无霜期14天,牧草生长约140天。全乡总人口780户2821人,以牧业为主。泸角村是全乡最偏远、条件最差的一个村,不仅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而且是全乡唯一不通公路的行政村,全村86户328人祖祖辈辈都游牧在方圆60多平方公里的高山牧场上,以放牧牦牛为生。
刚到色达时,县上领导考虑到罗兵身体单薄,所挂职的乡、村条件又差,让他就在县上住宿,可是罗兵说什么也不愿意。他的理由很简单,挂职在乡上,就应该住在乡上。他说:“既然来到藏区,就得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做一点事情。只有住在乡上,才有更多的机会和老百姓接触,了解他们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也才能真正地帮助他们做一些事情。”他坚持要住在乡上。
从平原到高原,连身体机能都还没能适应高寒缺氧的环境,闲不住的罗兵就迫不及待地与当地乡干部一起下村寨、上牧场、入牧户,总想为当地百姓献计出力,总想为牧民群众排忧解难。下村途中,渴了就喝一口清茶、饿了就揉一坨糌粑;语言不通,就耐心地用手势比划,直至向老百姓把意思表达清楚。
在塔子乡采访,该乡藏族老干部也穷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对记者说:“罗书记是共产党派来的好人。他从大城市来,不嫌弃我们这里条件差,更不嫌弃我们这里的老百姓,主动和他们接触、和他们摆龙门阵、教他们爱清洁讲卫生。还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帮他们修路……牧民群众都说罗书记是他们的‘珍切波’。”也穷是土生土长的塔子乡人,1962年参加工作,懂得藏、汉两种语言,常常给罗兵当翻译。他告诉记者,“珍切波”翻译成汉语就是“恩人”的意思。
藏区之所以发展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通极为不便利,尤其是在偏远的农牧区,好多村寨连一条能够勉强通过拖拉机的土路都没有,青稞、糌粑、牛肉、酸奶汁、牛粪等农牧产品无法及时运送到县城卖钱,农牧民群众何谈发家致富奔小康!修路,修一条走出村寨、走出牧场、走出大山的通村公路,一直都是偏远农村、牧区许许多多老百姓的梦想。
那天中午1点,罗兵和泽旺仁真从乡政府出发前往泸角村夏季牧场。他们驱车一个小时后到达前往泸角村夏季牧场的必经之地日朗卡山口。远远望去,牧场就夹在两座大山之间,时值夏季,牧场牧草丰茂,一朵朵白色的帐篷、黑色的帐篷点缀其间,成群的牦牛悠闲地啃着青草……看上去,牧场不仅美丽而且近在咫尺,但车辆却不能继续前行了。因为,连接日朗卡山口和牧场的通道,只有一条不足一尺宽的土路,弯弯曲曲地飘在半山腰上。要到达眼前美丽的牧场,只能步行从这条路上通过。这说是一条路,其实就是牦牛踩出来的一条印迹而已!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从上面通行,其艰难和危险可想而知。这样的道路,让泸角村的牧民群众吃尽了苦头,世世代代被“关”在这里过着几乎是与世隔绝的游牧生活。
这次下村后,罗兵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下来。牧民群众脸上那朴实的笑容和眼神里的渴望,揪得罗兵的心咯噔咯噔的痛!夜深人静,他辗转反侧,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修路!帮助老百姓修一条不但能够安全步行,而且能够通过拖拉机和汽车的通村公路!
罗兵要帮助泸角村牧民群众修一条通村公路的想法,得到了乡党委书记四郎彭措、乡长泽旺仁真以及全体乡干部的一致赞同和鼎力支持。可是修路的资金从哪来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出谋划策,终于,集体智慧寻找到了解决修路资金困难的办法:一、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以工代资;二、争取牧民定居点建设工地机械支持,减少开支;三、鼓励老百姓力所能及地筹集资金,缓解压力。罗兵赓即带领驻村干部和村组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耐心向老百姓讲清楚村道修建为了谁、造福谁、受益谁的道理。于是:1元、5元、10元、50元、100元……短短三天,村民们就自筹资金3800元。当然,3800元并不是什么大数目,但它背后蕴含的意义却十分重大。见村民们盼路心切、修路心急,罗兵毫不迟疑地自掏腰包1万元……这时候,在色达的其他援藏干部及其亲朋好友也伸出了援助之手,提供了资金1.1万元。修路的资金问题算是基本解决了。
2012年8月20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罗兵带领乡干部率先来到日朗卡山口,紧接着,村干部来了、自发参与的牧民群众来了、工程公司的挖土机也来了。大家在“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横幅标语下挥锄、扬铲……一个星期后,一条宽5米长1.2公里的通村公路蜿蜒在了日朗卡山山腰间,延伸向了泸角村的夏季牧场。泸角村的牧民们把这条路取名为“团结路”。
在牧场,记者突然发现,本来腼腆、不善言辞的罗兵,居然像孩子一样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并和同行的人开起玩笑来了。
今年,全国上下掀起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高潮,色达县也提出了“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色达”的奋斗目标。采访中,罗兵悄悄地告诉记者,在他的心里也有一个他自己的“中国梦”。他心中的“中国梦”就是:把森林引到塔子乡来!
敢想就必须敢干,说了就一定要做。乡党委书记四郎彭措跟记者开玩笑:“这个罗兵啊,真是‘一根筋’!他要做的事情,你是拦不住的”。就这样,罗兵熬更守夜地在网上查阅满足高海拔地区生长的最适树苗、在农家书屋翻阅满足气候条件的最优品种,并将备选的24个树种科目发至温江请专家进行论证。回到温江,刚拿到论证结果,他就马上借用单位的小型货运车,将200株竹柳、150株塔柏树搬运上车。至今,罗兵已先后共计组织、引导牧民在塔子乡种植竹柳、塔柏、中华红海棠、银杏等适合在高海拔、高寒地区生长的树种800多珠。
记者在塔子乡看到,这些试种的树苗目前已发出新芽。
谈及当初为什么自愿报名来甘孜州援藏,他说是这里的优美风景吸引着他、是这里淳朴的民风牵动着他。2006年5月,罗兵曾去过甘孜州的丹巴县旅游,那里的嘉绒风情至今都让他流连忘返;2011年7月,罗兵又来到甘孜州的新都桥旅游,摄影天堂的美丽风光让他如痴如醉。两次踏上甘孜这片土地,罗兵心里有了一种浓浓的甘孜情结。“如果能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将是人生最精彩的经历。”当时,罗兵心里不由自主地就有了一种来甘孜州工作的冲动。
机会终于来了。2012年6月,全省启动了第二批“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罗兵的家乡成都市温江区正在组织开展援藏干部人才报名工作。当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罗兵把儿子送上考场后,便径直来到温江区委组织部,他要报名加入援藏队伍。
“得到通知那一刻,我激动万分……当时的心情,完全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采访中,罗兵这样向记者描述他当时的心情,话语间仍然掩饰不住当初的激动和欣喜。是的,他终于能够以一名工作者的身份来甘孜州,终于能够以一名基层干部的身份为甘孜藏区的老百姓做一点事情了!临行色达前,他反复从网上查阅关于色达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条件,以及牧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状况等信息,为奔赴藏区做了充足的准备。2012年7月10日,作为“温江区(大邑县)援藏色达工作队”的一员,怀揣激动和憧憬,罗兵与其他39名队友一道风尘仆仆地踏上了色达这片土地。7月11日,他被安排挂任该县塔子乡党委副书记兼泸角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塔子乡地处色达县城西南部,乡政府驻地哈隆汪夺距离县城29公里,属高原丘原地貌、亚高山地带,平均海拔3960米,幅员面积674.7平方公里,辖吉泽、蚌珠、雅尔布、洞青、洞拉、俄尔、降央、拉隆、泸角等9个行政村。境内山水环绕,泥曲河支流亚柯河贯穿全境。年均气温-0.6℃,一年中最冷的1月份气温-11.3℃、最热的7月份气温9.8℃;全年无霜期14天,牧草生长约140天。全乡总人口780户2821人,以牧业为主。泸角村是全乡最偏远、条件最差的一个村,不仅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而且是全乡唯一不通公路的行政村,全村86户328人祖祖辈辈都游牧在方圆60多平方公里的高山牧场上,以放牧牦牛为生。
刚到色达时,县上领导考虑到罗兵身体单薄,所挂职的乡、村条件又差,让他就在县上住宿,可是罗兵说什么也不愿意。他的理由很简单,挂职在乡上,就应该住在乡上。他说:“既然来到藏区,就得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做一点事情。只有住在乡上,才有更多的机会和老百姓接触,了解他们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也才能真正地帮助他们做一些事情。”他坚持要住在乡上。
从平原到高原,连身体机能都还没能适应高寒缺氧的环境,闲不住的罗兵就迫不及待地与当地乡干部一起下村寨、上牧场、入牧户,总想为当地百姓献计出力,总想为牧民群众排忧解难。下村途中,渴了就喝一口清茶、饿了就揉一坨糌粑;语言不通,就耐心地用手势比划,直至向老百姓把意思表达清楚。
在塔子乡采访,该乡藏族老干部也穷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对记者说:“罗书记是共产党派来的好人。他从大城市来,不嫌弃我们这里条件差,更不嫌弃我们这里的老百姓,主动和他们接触、和他们摆龙门阵、教他们爱清洁讲卫生。还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帮他们修路……牧民群众都说罗书记是他们的‘珍切波’。”也穷是土生土长的塔子乡人,1962年参加工作,懂得藏、汉两种语言,常常给罗兵当翻译。他告诉记者,“珍切波”翻译成汉语就是“恩人”的意思。
藏区之所以发展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通极为不便利,尤其是在偏远的农牧区,好多村寨连一条能够勉强通过拖拉机的土路都没有,青稞、糌粑、牛肉、酸奶汁、牛粪等农牧产品无法及时运送到县城卖钱,农牧民群众何谈发家致富奔小康!修路,修一条走出村寨、走出牧场、走出大山的通村公路,一直都是偏远农村、牧区许许多多老百姓的梦想。
那天中午1点,罗兵和泽旺仁真从乡政府出发前往泸角村夏季牧场。他们驱车一个小时后到达前往泸角村夏季牧场的必经之地日朗卡山口。远远望去,牧场就夹在两座大山之间,时值夏季,牧场牧草丰茂,一朵朵白色的帐篷、黑色的帐篷点缀其间,成群的牦牛悠闲地啃着青草……看上去,牧场不仅美丽而且近在咫尺,但车辆却不能继续前行了。因为,连接日朗卡山口和牧场的通道,只有一条不足一尺宽的土路,弯弯曲曲地飘在半山腰上。要到达眼前美丽的牧场,只能步行从这条路上通过。这说是一条路,其实就是牦牛踩出来的一条印迹而已!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从上面通行,其艰难和危险可想而知。这样的道路,让泸角村的牧民群众吃尽了苦头,世世代代被“关”在这里过着几乎是与世隔绝的游牧生活。
这次下村后,罗兵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下来。牧民群众脸上那朴实的笑容和眼神里的渴望,揪得罗兵的心咯噔咯噔的痛!夜深人静,他辗转反侧,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修路!帮助老百姓修一条不但能够安全步行,而且能够通过拖拉机和汽车的通村公路!
罗兵要帮助泸角村牧民群众修一条通村公路的想法,得到了乡党委书记四郎彭措、乡长泽旺仁真以及全体乡干部的一致赞同和鼎力支持。可是修路的资金从哪来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出谋划策,终于,集体智慧寻找到了解决修路资金困难的办法:一、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以工代资;二、争取牧民定居点建设工地机械支持,减少开支;三、鼓励老百姓力所能及地筹集资金,缓解压力。罗兵赓即带领驻村干部和村组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耐心向老百姓讲清楚村道修建为了谁、造福谁、受益谁的道理。于是:1元、5元、10元、50元、100元……短短三天,村民们就自筹资金3800元。当然,3800元并不是什么大数目,但它背后蕴含的意义却十分重大。见村民们盼路心切、修路心急,罗兵毫不迟疑地自掏腰包1万元……这时候,在色达的其他援藏干部及其亲朋好友也伸出了援助之手,提供了资金1.1万元。修路的资金问题算是基本解决了。
2012年8月20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罗兵带领乡干部率先来到日朗卡山口,紧接着,村干部来了、自发参与的牧民群众来了、工程公司的挖土机也来了。大家在“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横幅标语下挥锄、扬铲……一个星期后,一条宽5米长1.2公里的通村公路蜿蜒在了日朗卡山山腰间,延伸向了泸角村的夏季牧场。泸角村的牧民们把这条路取名为“团结路”。
在牧场,记者突然发现,本来腼腆、不善言辞的罗兵,居然像孩子一样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并和同行的人开起玩笑来了。
今年,全国上下掀起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高潮,色达县也提出了“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色达”的奋斗目标。采访中,罗兵悄悄地告诉记者,在他的心里也有一个他自己的“中国梦”。他心中的“中国梦”就是:把森林引到塔子乡来!
敢想就必须敢干,说了就一定要做。乡党委书记四郎彭措跟记者开玩笑:“这个罗兵啊,真是‘一根筋’!他要做的事情,你是拦不住的”。就这样,罗兵熬更守夜地在网上查阅满足高海拔地区生长的最适树苗、在农家书屋翻阅满足气候条件的最优品种,并将备选的24个树种科目发至温江请专家进行论证。回到温江,刚拿到论证结果,他就马上借用单位的小型货运车,将200株竹柳、150株塔柏树搬运上车。至今,罗兵已先后共计组织、引导牧民在塔子乡种植竹柳、塔柏、中华红海棠、银杏等适合在高海拔、高寒地区生长的树种800多珠。
记者在塔子乡看到,这些试种的树苗目前已发出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