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点亮一盏明灯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从学生的角度探析,我们应为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点亮一盏明灯,加强引导效用,并以此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思维 引导 启发 建模思想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当教什么?有些教师认为应以拓宽小学生的视野为主,因为拓宽了学生的视界即等于加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有的教师则认为应以全面渗透教材知识为主,因为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即为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而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以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主,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严格来说数学是一种对模式的研究,又是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只有具备数学思维,才能叩开数学宝库的大门,而学生也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点亮一盏明灯,加强引导,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用。
  一、用问题来启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有学者认为,问题是开发学生思维的金钥匙,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问题不仅是用未知来验证学生已知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思考、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的有效策略,因此,用问题来启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1-2]。对于教师而言,问题的预设与提出是一种艺术,只有精心设计问题,才能有效启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只有从深入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并以此为前提优化提问方式,问题才更具有效用。
  例如,在《多边形面积计算》一课中,笔者将知识串联成一条由易至难并前后连贯的问题链,如下所示。
  问题一:想一想,两个直角三角形能拼出什么样的图形?
  问题二:任意两个三角形又能拼出怎样的图形?
  问题三:三角形的面积应当如何计算?
  问题四:由此是不是能推断出平等四边形的面积?
  在各个问题的衔接中,笔者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让学生们相互探讨交流,如此,学生们在不断的解答问题中唤醒了数学思维,而笔者的问题引导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此外,鉴于太多的问题也会让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引导时应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首先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才进行问题引导,而这也是为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
  例如,在《认识乘法》一课中,笔者在开篇阶段用问题来勾勒课堂情境,并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笔者:同学们,大家知道在数学课上要学些什么吗?
  学生:学习计算。
  笔者:是的。我们在前几课中学过加法和减法,现在请大家数一数你们的横排有多少名同学,竖排有多少名同学,谁能用最快的方法计算出全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当学生们数完之后,笔者迅速以问题导入课题:我们用加法计算班上有多少名学生,一共花了5分钟的时间,那么,我们还有更简便快捷的计算方法吗?现在我们来学习新课——认识乘法,等学完这一课之后,我们再来尝试新的计算方法。
  二、培养建模思想,激发数学思维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对于数学中的原理、定律以及公式等,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它们的结构,清晰其中的道理,还需通过探究认识它们的诞生背景,是怎样被提炼出来的。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也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起小学生参与探究的习惯,使学生做到真正的了解数学,自主形成数学建模思想。如最简单的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速度×时间=路程
  在小学阶段,教师稍加引导,基本所有学生都能够对这个公式一目了然。然而类似公式教师的引导远不如学生自主掌握更加印象深刻,因此在学习公式之前教师应刻意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如让学生计算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可首先让学生计算出个人平均行路速度,其次让学生计算上学途中所花费的时间,最后计算出结论。而这即是学生主动形成数学建模思想的过程,进而关键在于教师最后的点破,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学习方法,并且对他们的学习有利,如此,可逐渐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并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在课外活动中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小学阶段,基于小学生活跃好动的个性特点,因此课堂并非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对于教师而言,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游戏中激发数学思维,更是一种有效策略。
  例如,在《加法和减法》一课中笔者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王伯伯在学校对面的空地上种了一些枣树和杨树,已知枣树有10棵,杨树的数量比枣树多5棵,那么杨树有多少棵?
  面对这道例题,大多数学生会直接用10 5=15来解答,而在解释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时,学生们不会对“10”所代表的含义进行分析,而在整个解题过程中也是枣树和杨树不分的。考虑到这种情况,在课外活动中笔者专门带领学生去学校对面实地观察,此时当学生面对直观景象而再次计算这道题时,会对题中所描述的“10棵枣树”、“5棵杨树”以及“15棵杨树”产生直观印象,进而,此时数学题在学生的心中变成“活”的现实,而这可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结语】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要想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首先需要教师为学生点亮一盏明灯,无论是在课堂、校园、课外还是家庭,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展开探究,是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动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只有具备充分的认识,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启发计划,而只有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3],才能切实提升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质量,而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才能真正取得了实效。
  参考文献:
  [1]朱紫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J].新疆教育
  [2]铁春一.对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培养的体会[J].新校园:学习版,2012
  [3]赵法清.培养问题意识启发学生思维——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和途径[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
其他文献
特殊教育数学与普通初中教学具有共同性,但由于我们面对的群体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有其独特的教学规律,要注意关注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注意挖掘其自身的潜力。通过多年的工作、教学,深深体会到特殊儿童有别于一般儿童者,在学习或适应上有特殊的困难或特殊的需要。在教育上,我们必需充分发挥特殊儿童的健全部分;对于缺陷部分,就需施以补救教学。陶行知曾说过,“教师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深深的明
【摘 要】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动力,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问题情境的设置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问题情境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课的教授过程中,教学问题的引导、问题的解析到问题的拓展,问题情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将从问题情境概念、问题情境设置方式、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三个方面入手,以期对高中数学的教授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
【摘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成为现代教育的重点。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猜想、操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摘 要】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广泛地实施素质教育,怎样更加有效地改进教学模式,以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得以优化,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以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本文论述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效率 教学质量 策略  转变传统意义上机械式练习、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学习的现状,提倡学生勤于动手、喜欢探究、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