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从学生的角度探析,我们应为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点亮一盏明灯,加强引导效用,并以此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思维 引导 启发 建模思想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当教什么?有些教师认为应以拓宽小学生的视野为主,因为拓宽了学生的视界即等于加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有的教师则认为应以全面渗透教材知识为主,因为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即为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而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以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主,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严格来说数学是一种对模式的研究,又是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只有具备数学思维,才能叩开数学宝库的大门,而学生也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点亮一盏明灯,加强引导,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用。
一、用问题来启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有学者认为,问题是开发学生思维的金钥匙,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问题不仅是用未知来验证学生已知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思考、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的有效策略,因此,用问题来启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1-2]。对于教师而言,问题的预设与提出是一种艺术,只有精心设计问题,才能有效启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只有从深入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并以此为前提优化提问方式,问题才更具有效用。
例如,在《多边形面积计算》一课中,笔者将知识串联成一条由易至难并前后连贯的问题链,如下所示。
问题一:想一想,两个直角三角形能拼出什么样的图形?
问题二:任意两个三角形又能拼出怎样的图形?
问题三:三角形的面积应当如何计算?
问题四:由此是不是能推断出平等四边形的面积?
在各个问题的衔接中,笔者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让学生们相互探讨交流,如此,学生们在不断的解答问题中唤醒了数学思维,而笔者的问题引导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此外,鉴于太多的问题也会让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引导时应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首先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才进行问题引导,而这也是为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
例如,在《认识乘法》一课中,笔者在开篇阶段用问题来勾勒课堂情境,并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笔者:同学们,大家知道在数学课上要学些什么吗?
学生:学习计算。
笔者:是的。我们在前几课中学过加法和减法,现在请大家数一数你们的横排有多少名同学,竖排有多少名同学,谁能用最快的方法计算出全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当学生们数完之后,笔者迅速以问题导入课题:我们用加法计算班上有多少名学生,一共花了5分钟的时间,那么,我们还有更简便快捷的计算方法吗?现在我们来学习新课——认识乘法,等学完这一课之后,我们再来尝试新的计算方法。
二、培养建模思想,激发数学思维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对于数学中的原理、定律以及公式等,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它们的结构,清晰其中的道理,还需通过探究认识它们的诞生背景,是怎样被提炼出来的。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也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起小学生参与探究的习惯,使学生做到真正的了解数学,自主形成数学建模思想。如最简单的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速度×时间=路程
在小学阶段,教师稍加引导,基本所有学生都能够对这个公式一目了然。然而类似公式教师的引导远不如学生自主掌握更加印象深刻,因此在学习公式之前教师应刻意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如让学生计算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可首先让学生计算出个人平均行路速度,其次让学生计算上学途中所花费的时间,最后计算出结论。而这即是学生主动形成数学建模思想的过程,进而关键在于教师最后的点破,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学习方法,并且对他们的学习有利,如此,可逐渐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并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在课外活动中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小学阶段,基于小学生活跃好动的个性特点,因此课堂并非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对于教师而言,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游戏中激发数学思维,更是一种有效策略。
例如,在《加法和减法》一课中笔者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王伯伯在学校对面的空地上种了一些枣树和杨树,已知枣树有10棵,杨树的数量比枣树多5棵,那么杨树有多少棵?
面对这道例题,大多数学生会直接用10 5=15来解答,而在解释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时,学生们不会对“10”所代表的含义进行分析,而在整个解题过程中也是枣树和杨树不分的。考虑到这种情况,在课外活动中笔者专门带领学生去学校对面实地观察,此时当学生面对直观景象而再次计算这道题时,会对题中所描述的“10棵枣树”、“5棵杨树”以及“15棵杨树”产生直观印象,进而,此时数学题在学生的心中变成“活”的现实,而这可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结语】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要想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首先需要教师为学生点亮一盏明灯,无论是在课堂、校园、课外还是家庭,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展开探究,是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动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只有具备充分的认识,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启发计划,而只有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3],才能切实提升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质量,而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才能真正取得了实效。
参考文献:
[1]朱紫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J].新疆教育
[2]铁春一.对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培养的体会[J].新校园:学习版,2012
[3]赵法清.培养问题意识启发学生思维——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和途径[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思维 引导 启发 建模思想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当教什么?有些教师认为应以拓宽小学生的视野为主,因为拓宽了学生的视界即等于加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有的教师则认为应以全面渗透教材知识为主,因为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即为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而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以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主,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严格来说数学是一种对模式的研究,又是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只有具备数学思维,才能叩开数学宝库的大门,而学生也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点亮一盏明灯,加强引导,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用。
一、用问题来启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有学者认为,问题是开发学生思维的金钥匙,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问题不仅是用未知来验证学生已知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思考、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的有效策略,因此,用问题来启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1-2]。对于教师而言,问题的预设与提出是一种艺术,只有精心设计问题,才能有效启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只有从深入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并以此为前提优化提问方式,问题才更具有效用。
例如,在《多边形面积计算》一课中,笔者将知识串联成一条由易至难并前后连贯的问题链,如下所示。
问题一:想一想,两个直角三角形能拼出什么样的图形?
问题二:任意两个三角形又能拼出怎样的图形?
问题三:三角形的面积应当如何计算?
问题四:由此是不是能推断出平等四边形的面积?
在各个问题的衔接中,笔者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让学生们相互探讨交流,如此,学生们在不断的解答问题中唤醒了数学思维,而笔者的问题引导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此外,鉴于太多的问题也会让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引导时应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首先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才进行问题引导,而这也是为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
例如,在《认识乘法》一课中,笔者在开篇阶段用问题来勾勒课堂情境,并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笔者:同学们,大家知道在数学课上要学些什么吗?
学生:学习计算。
笔者:是的。我们在前几课中学过加法和减法,现在请大家数一数你们的横排有多少名同学,竖排有多少名同学,谁能用最快的方法计算出全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当学生们数完之后,笔者迅速以问题导入课题:我们用加法计算班上有多少名学生,一共花了5分钟的时间,那么,我们还有更简便快捷的计算方法吗?现在我们来学习新课——认识乘法,等学完这一课之后,我们再来尝试新的计算方法。
二、培养建模思想,激发数学思维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对于数学中的原理、定律以及公式等,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它们的结构,清晰其中的道理,还需通过探究认识它们的诞生背景,是怎样被提炼出来的。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也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起小学生参与探究的习惯,使学生做到真正的了解数学,自主形成数学建模思想。如最简单的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速度×时间=路程
在小学阶段,教师稍加引导,基本所有学生都能够对这个公式一目了然。然而类似公式教师的引导远不如学生自主掌握更加印象深刻,因此在学习公式之前教师应刻意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如让学生计算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可首先让学生计算出个人平均行路速度,其次让学生计算上学途中所花费的时间,最后计算出结论。而这即是学生主动形成数学建模思想的过程,进而关键在于教师最后的点破,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学习方法,并且对他们的学习有利,如此,可逐渐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并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在课外活动中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小学阶段,基于小学生活跃好动的个性特点,因此课堂并非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对于教师而言,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游戏中激发数学思维,更是一种有效策略。
例如,在《加法和减法》一课中笔者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王伯伯在学校对面的空地上种了一些枣树和杨树,已知枣树有10棵,杨树的数量比枣树多5棵,那么杨树有多少棵?
面对这道例题,大多数学生会直接用10 5=15来解答,而在解释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时,学生们不会对“10”所代表的含义进行分析,而在整个解题过程中也是枣树和杨树不分的。考虑到这种情况,在课外活动中笔者专门带领学生去学校对面实地观察,此时当学生面对直观景象而再次计算这道题时,会对题中所描述的“10棵枣树”、“5棵杨树”以及“15棵杨树”产生直观印象,进而,此时数学题在学生的心中变成“活”的现实,而这可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结语】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要想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首先需要教师为学生点亮一盏明灯,无论是在课堂、校园、课外还是家庭,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展开探究,是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动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只有具备充分的认识,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启发计划,而只有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3],才能切实提升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质量,而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才能真正取得了实效。
参考文献:
[1]朱紫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J].新疆教育
[2]铁春一.对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培养的体会[J].新校园:学习版,2012
[3]赵法清.培养问题意识启发学生思维——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和途径[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