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英语的口译方法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a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英新闻刊物形形色色,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如时事报道、社论、述评、特写、广告等。本文所讨论的重点是新闻报道(news story, news report)、评论(comments)和特写(features)等。口译新闻除遵循一般的口译原则外,还应遵循其独有的基本规律。
  新闻英语特点
  语言总体风格。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文体特点,然而其写作都受一些共同因素的影响,因而形成了共同的新闻英语特色。第一,新闻刊物是大众传播媒介,读者面较宽,其语言必须适应广大读者的阅读水平——大众性是其一大特点。第二,西方新闻界十分注重趣味性,有的新闻学家称它为“新闻价值(news values)的试金石”。为了增加报道的趣味性,不仅要求报道内容吸引人,而且要求它所运用的语言要适应读者的爱好和阅读习惯。第三,节俭是精练语言的重要手段,也是出于报刊节约篇幅的实际需要。在西方社会,广告利润丰厚,报刊十分珍惜版面篇幅。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报道尽可能多的内容,新闻写作员就得采取一切手段来浓缩和精练语言。新闻英语的语言有趣易懂,简洁精练,用非常经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我们在口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删去“可用可不用”且不影响表达内容完整与准确的词。此外,新闻语体语言清晰,不能模棱两可,更不应晦涩难懂,但同时,新闻语体又讲究表达有力、叙述生动,因而我们口译时必须在用词上多加锤炼,表现出新闻文体的总貌。
  词汇特点。新闻英语有其明显的词汇特点。第一,常用词汇特有的新闻色彩。新闻报道常使用某些词汇来表达事实和事,因此这些词汇经过长期使用后逐渐取得与新闻报道相联系的特殊意义,成为新闻体词语(journalistic words)。例,horror一词是新闻标题中常用的词,用以表示不幸事故和暴力行动,nadir常指“两国关系的最低点”。此外,新闻报道中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套语,如according to sources concerned(据有关方面报道),cited as saying(授引……的话)。第二,使用“小词”。小词(midget words)一般为单音节词。第三,新闻英语大量使用缩略语。这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如WB(world bank世界银行),ASP(American selling price美国销售价),biz(business商业)等。第四,新闻报道常常使用“临时造词/生造词”,即临时创造或拼凑起来的词,如European market(欧洲市场),haves and have-not(富人和穷人)等。
  从词汇方面的四个特点来看,新闻英语的口译要做到:第一,要熟悉英美报刊经常使用的词汇;第二,平时多留意“小词”、“生造词”和缩略语;第三,准确理解词义,不可望文生义。
  语法特点。新闻英语的语法特点也很显著。第一,时态的使用。在英语新闻中现在时被广泛使用。为了造成事件正在进行中的效果,给人以真实感,无论是标题或是正文都常常采用现在时替代过去时,甚至在said、told、reported、added等动词过去时后面的that宾语从句中,过去时也常常为现在时态所替代。第二,较多使用扩展的简单句。由于报刊篇幅有限,新闻文体在语法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句型高度扩展,结构严谨,将丰富的信息压缩在有限的篇幅中。常见的方法有使用同位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等语言成分扩展简单句,有时还较多地使用插入语代替从句,从而简化句子结构。第三,前置修饰语高度浓缩。新闻文体为了使句子结构紧凑严密,大量使用前置修饰语修饰名词。
  基于这些语法特点,在口译过程中,要结合汉语的语言习惯,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口译时注意中英文在新闻中不同时态的表达方法:英语中多用现在时态,汉语中多用过去时态,且汉语往往借助时间词,如“昨天”、“明日”、“将”等以衬托时间关系。第二,针对新闻英语在句式和修饰方面的特点,可以采用切断、拆译、倒译、插入和重组等方法进行英汉和汉英对译。
  文化因素和国情因素。要做好新闻的口译工作,译者除了应具备语言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必要的文化常识和政治常识,要注意扩大知识面,这样才不会误译或导致严重后果。比如这样一条电讯:“1956年7月,尼克松再度来到远东,他到菲律宾、南越、台湾、泰国、巴基斯坦和土耳其六国活动。”这条电讯可能来自外文资料,但译者在口译此资料时,把台湾和南越当成独立的国家。这样的报道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新闻英语口译方法
  总的原则。口译英语新闻报道,要顾及其文体特点,在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上都应使译文“适如其所译”。具体需注意的是:
  ①要准确理解一些常用词语在新闻英语中的特定含义。如前所述,新闻英语有自己特定的一套惯用词汇,因此译者首先应准确理解这些词在新闻英语中的特定含义,否则极易张冠李戴,造成误译。
  ②要注意使译文的文体风格与原文相适应。总的来说,新闻英语语言正式程度适中,有时还带有一些会话语体色彩,所以译文语言不可太雅,亦不可过俗。但是,因为一些作者常在报道中引用当事人或其他相关人士的话语,也因一些作者有时会使用几个俚俗词语,所以译文语言的正式程度应尽可能与原文保持一致。此外,还应注意大报新闻语言特点与小报新闻文体特点的区别。一般说来,像《泰晤士报》、《纽约时报》一类的大报文体较为严肃正规,而像《每日镜报》、《纽约邮报》一类的小报则大多语言轻松活泼,词语正式程度偏低。因此译者必须认真分析原文的文体特点,使译文与原文保持文体上的一致。
  ③处理好新闻中的新词和生造词。如遇新词和生造词,首先可依据英语构词法对其在词形上加以辨析,比如找出该词的词根或词缀,以帮助理解其词义。另外要从词的联立关系和上下文中,即该词与其他词的搭配、组合和它的各种语境中去寻找线索,判断该词可能的意义。如果经以上考证后仍不得其意,则可给出该词的音译,并在随后的括号内写上原英文词,必要时还可加脚注。这里所说的“新词”就是那些字典中查不到的词,那些按照原先知道的词意译出但又发现语意逻辑不通的词。
  ④行文要力求简明。语言要平实,不可浮华夸张,不要掺杂个人感情,在名词前加修饰语时应慎重。
  ⑤标题口译要尽量与原文一样简短,要注重译文能像原文一样传神达意。例如:Four Killed and Five Hurt in a House Fire可译为“房屋起火五伤四亡”;Soccer kicks off with Violence可译为“足球开赛脚踢拳打”。
  编译和解释性口译。考虑到中英两种语言习惯的差异,在很多情况下,对外新闻报道的口译往往采用非逐字对译法,这就需要引入另外两种口译方法——编译和解释性口译。
  ①编译。由于新闻价值的作用,在对外新闻报道的口译中,要考虑外国受众的要求和兴趣,对新闻内容进行选择,有的放矢。因此有时在国内报道中占相当篇幅的新闻,在对外报道中则被编译成简讯、图片新闻等。
  例如:从容上阵枪响世惊
  李对红喜摘射击金牌
  以687.9环创下新的奥运记录
  我国运动员李对红今天在女子运动手枪决赛中,以687.9环战胜所有对手,并创造新的奥运记录。她为中国射击队在本届奥运会上夺得了第一块金牌,也使中国代表团夺得的金牌总数上升为6枚。(《光明日报》1996-07-02)
  译文:Li Shoots Nation’s 6th Gold
  China’s Li Duihong won the women’s 25–meter sport pistol Olympic gold with a total of 687.9points early this morning Beijing time. (China Daily,July 27,1996)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译者并不是逐字口译,而是兼顾了中英文两种语言特色,句子结构和语态也发生了变化。
  ②解释性口译。同英语新闻一样,汉语新闻报道词语求新,“行话”、“历史典故”等丰富多样。要想清晰而通俗易懂地把它们口译出来,介绍给国外读者,常常需要使用解释性口译的方法。具体说来,有关历史事件、地理名稱、我国独有的机构、节日、习俗、行话、套话和历史典故等都需要采用解释性的口译方法。比如“巴金”译作“Chinese writer Ba Jin”,又如“江苏”译作“Jiangsu in east China”,以便让外国读者具体了解。
  结语
  通过上述阐释我们了解到,在新闻的对译过程中,除了要遵循口译的一般原则外,还需注意新闻的文体特点;而要提高新闻的口译水平,就需要做到语言知识丰富、词义理解正确、语法概念清晰、文化知识广博。[本文是河南工业大学校级高教项目《释意理论关照下的工科院校口译人才培养研究》(2009GJYJ-B36)的研究成果之一;校科研处科技专项《构建高效文献翻译机制,促校科研成果形成及转化研究》(07XZX003)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美英报刊阅读教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端木义万:《美英报刊阅读教程(高级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陈新:《英汉文体口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吕俊、李德凤:《英汉口译的理论和方法》,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王治奎:《大学汉英口译教程》,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