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宫少朋
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交学院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九五”社科研究项目地区大国的政策对国际政治影响的课题主持人,主要从事当代国际关系、中东问题、亚太国际关系等研究。
宫少朋说,他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严肃。在他的人生字典里,严肃就是严谨治学,潜心研究,肩负责任,严格要求。坚持严肃就是追求完美,不管在做学问上,还是在做人上。
学术:坚持严肃 追求完美
宫少朋,1952年出生,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陕西农村插队落户,后应征入伍,1975年转业后在北京内燃机厂工作,1977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之后进入外交学院深造。1984在外交学院获得国际关系史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与防务研究中心进修国际关系与国际安全,两年后学成回国,此后一直在外交学院任教。
在学习与教学期间,宫少朋对中东问题一直十分感兴趣,他说:“中东问题涉及宗教、文化、石油、民族等多个方面,关系错综复杂,当时觉得很有意思,正好自己又懂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于是就开始研究中东问题。”就是凭着这样的兴趣,宫少朋走上了学术研究之路。
宫少朋认真钻研宗教、文化、石油、民族、水资源等问题,以这些变量为切入点,解析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但由于国内关于中东问题的资料极少,给宫少朋的研究带来很大阻碍。于是,他开始研究经济学上的概念、博弈论、系统方法论等理论知识,从中找到研究中东问题的特殊有效方法。
据宫少朋介绍,研究国际关系有一大特点,那就是要研究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的事件,比如核战争。所以很多学者都集中精力研究核战争能否爆发,预测爆发的条件、时间等。而宫少朋的研究重点则有所不同,他说:“只研究这些内容是永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研究更深层次的问题,要严肃认真对待核战争问题,为国家的外交战略提供信息服务。”于是,他借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研究方法,开始了自己的尝试。他大胆假设核战争爆发,再利用逻辑思维严谨地演绎推理,从而寻求应对核战争的办法。
宫少朋能够找到“热点中冷问题”的独特眼光和另辟蹊径的创新研究思维,成就了他推陈出新的学术人生。应该说,兴趣爱好、严谨的治学态度,再加上不断的钻研、学习,使他在学术上自成一家,独树一帜。
如今,宫少朋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中东问题、博弈论、外交调研、联合国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东北亚、南亚地区问题等,同事称他是“最善于捕捉全球热点政治的外交通。”
他的学术论文博大精深、见解独特,在学术界和外交界都享有盛誉,他的观点多次被外交部门采纳。一位外交部官员评价说,宫少朋是个逻辑极严密的人,他的文章“散得开,收得住”,从不回避问题,胆大且严肃,熟练掌握说理艺术,理论知识相当全面。
作为一名中东问题专家,宫少朋深深地感到有一种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责任。于是,他写了《佩雷斯传》,以严肃、理性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中东战争与和平的历史画卷,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东和平进程的热切关注。佩雷斯本人非常感动,1997年来到外交学院演讲时专门结识官少朋,两人交流甚是欢畅,很快结为莫逆之交。此后佩雷斯每次访华,都会与宫少朋见面。
司及做学问的感受,宫少朋直言不讳:“学问本身就是严肃的,掺不得半点假。学术文章就好比人的脸,人人都爱美,都会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做学问也是一样。只有做到了严肃、严谨,不抄袭、不剽窃,有所创新,才能写出好文章。”
在宫少朋看来,坚持严肃就是追求完美,要想写出高水平的学术文章,就必须要严肃,严肃是学术的生命力所在。 这就是宫少朋做学问成功的“秘诀”!
教学:要求严格 方见成效
宫少朋对自己要求严格,对自己的学生更是严格要求。
在谈教学时,宫少朋强调,作为一位博导,他不敢说先教会学生做人,再做学术。因为学生的成长受到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长期影响,并不是在四五年时间内就能教会,能改变的。他能教给学生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让他们热爱学术,把他们引到学术道路上来,要求他们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严肃对待学术;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做学术,如何利用历史材料进行研究,如何对未来事件进行逻辑推理等。“我觉得学生做好了学问,做人也就没问题了,学风能反映出人品。”宫少朋如是说。
本着这样的教学原则与要求,宫少朋不断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20多年的摸索与实践,终于形成了现在的教学模式。
博士新生的第一次课,宫少朋会花上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讲授什么是学术,劝学生热爱学术,教给学生“独门”研究方法,要求学生严肃对待学术,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以后的教学中,宫少朋要求每个学生每周必须完成一项课题研究,然后课上集中讨论。这样,每个学生的优劣长短都在宫少朋的掌握之中,他会及时帮助学生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他的博士生刘阳子总结,老师对学问的钻研细致入微,他给予学生启发,总能让学生从假明白到真理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宫少朋每年还招收6到7名硕士研究生,对于硕士生的教学,他同样要求严格。宫少朋说:“跟本科生不一样,硕士与博士都是高级人才,以后都要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所以,我现在必须要教会他们如何做学问,让他们掌握严谨治学的方法。”尽管硕士人数较多,但官少朋还是不嫌麻烦,坚持小班授课、逐个指导,要求硕士每周必须完成一项专项课题研究、课堂讨论。因此,一学期下来,宫老师在为学生选择研究课题上就得花费不少心思。
一名硕士生告诉笔者,宫少朋对他们要求特别严格,每周都不能放松,要求每人必须要搞懂一个课题,“与他讨论时,我们能严格体会到他做学问的严格。一旦出错,哪怕是一个数字,他都会立即指正,决不允许在学术上犯糊涂,更不允许弄虚作假。”
宫少朋上课从来不带课本,总是习惯地闭着眼睛、竖着耳朵听学生发言。“一开始,我们还以为他睡着了,边说话边盯着他看,想钻个空子偷点懒。可是,就在我说错了中东一个很小地区的面积时,他耳朵一动,眼睛立刻瞪大,追问准确数字到底是多少,当时我一片茫然,他随口说出了精确的数字,”他的一名硕士生心有余悸地回忆,“宫老师对知识的掌握如此精准,不得不让我们崇拜……”
毕业论文最能反映学生学术研究水平的高低。宫少朋给毕业论文定了四个标准:选题的新颖性、框架的可仿效性、资料的翔实性和文字的流畅性。他要求学生必须严格参照这四条标准来完成毕业论文。
一名硕士介绍说,在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前,宫少朋要求他们在国家图书馆泡上十天半月,要查阅最新的第一手英文资料,不允许转移嫁接中文资料,以保证论文选题的新颖性与研究价值。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的一位老师透露,学生被宫少朋“说哭”是常有的事,“就是因为他们做论文不严肃,达不到他的要求”。
保持严肃,追求完美是宫少朋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他能做好学问的重要前提。但他也承认:“我这种性格有缺点,因此学生普遍感到压力很大。有时,我还会不自然地把这种严肃的性格带到生活中来,就显得不苟言笑,表情冷漠,大家会觉得我难以接近。”正所谓知己易,知人难,而宫少朋却能知己知彼,换位思考,不能不说是位有心人。
确实如他所言,生活中的宫少朋经常是满脸严肃,神态庄重。但是,“课堂上的宫老师很有亲和力,跟我们讨论时特别高兴。还时常夸我们有进步呢”,2008级研究生宋拖激动地说:“我们都非常喜欢上宫老师的课!”
其实,宫少朋非常喜欢与学生交流。他经常与博士一起吃饭聊天,每学期会请硕士吃饭。在饭桌上,他乐于为大家答疑解惑,还能讲解各地特色菜的吃法,也乐于与学生分享他的从军经历,并时常教给学生们用餐礼仪知识和谈判技巧等,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交学院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九五”社科研究项目地区大国的政策对国际政治影响的课题主持人,主要从事当代国际关系、中东问题、亚太国际关系等研究。
宫少朋说,他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严肃。在他的人生字典里,严肃就是严谨治学,潜心研究,肩负责任,严格要求。坚持严肃就是追求完美,不管在做学问上,还是在做人上。
学术:坚持严肃 追求完美
宫少朋,1952年出生,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陕西农村插队落户,后应征入伍,1975年转业后在北京内燃机厂工作,1977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之后进入外交学院深造。1984在外交学院获得国际关系史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与防务研究中心进修国际关系与国际安全,两年后学成回国,此后一直在外交学院任教。
在学习与教学期间,宫少朋对中东问题一直十分感兴趣,他说:“中东问题涉及宗教、文化、石油、民族等多个方面,关系错综复杂,当时觉得很有意思,正好自己又懂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于是就开始研究中东问题。”就是凭着这样的兴趣,宫少朋走上了学术研究之路。
宫少朋认真钻研宗教、文化、石油、民族、水资源等问题,以这些变量为切入点,解析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但由于国内关于中东问题的资料极少,给宫少朋的研究带来很大阻碍。于是,他开始研究经济学上的概念、博弈论、系统方法论等理论知识,从中找到研究中东问题的特殊有效方法。
据宫少朋介绍,研究国际关系有一大特点,那就是要研究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的事件,比如核战争。所以很多学者都集中精力研究核战争能否爆发,预测爆发的条件、时间等。而宫少朋的研究重点则有所不同,他说:“只研究这些内容是永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研究更深层次的问题,要严肃认真对待核战争问题,为国家的外交战略提供信息服务。”于是,他借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研究方法,开始了自己的尝试。他大胆假设核战争爆发,再利用逻辑思维严谨地演绎推理,从而寻求应对核战争的办法。
宫少朋能够找到“热点中冷问题”的独特眼光和另辟蹊径的创新研究思维,成就了他推陈出新的学术人生。应该说,兴趣爱好、严谨的治学态度,再加上不断的钻研、学习,使他在学术上自成一家,独树一帜。
如今,宫少朋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中东问题、博弈论、外交调研、联合国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东北亚、南亚地区问题等,同事称他是“最善于捕捉全球热点政治的外交通。”
他的学术论文博大精深、见解独特,在学术界和外交界都享有盛誉,他的观点多次被外交部门采纳。一位外交部官员评价说,宫少朋是个逻辑极严密的人,他的文章“散得开,收得住”,从不回避问题,胆大且严肃,熟练掌握说理艺术,理论知识相当全面。
作为一名中东问题专家,宫少朋深深地感到有一种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责任。于是,他写了《佩雷斯传》,以严肃、理性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中东战争与和平的历史画卷,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东和平进程的热切关注。佩雷斯本人非常感动,1997年来到外交学院演讲时专门结识官少朋,两人交流甚是欢畅,很快结为莫逆之交。此后佩雷斯每次访华,都会与宫少朋见面。
司及做学问的感受,宫少朋直言不讳:“学问本身就是严肃的,掺不得半点假。学术文章就好比人的脸,人人都爱美,都会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做学问也是一样。只有做到了严肃、严谨,不抄袭、不剽窃,有所创新,才能写出好文章。”
在宫少朋看来,坚持严肃就是追求完美,要想写出高水平的学术文章,就必须要严肃,严肃是学术的生命力所在。 这就是宫少朋做学问成功的“秘诀”!
教学:要求严格 方见成效
宫少朋对自己要求严格,对自己的学生更是严格要求。
在谈教学时,宫少朋强调,作为一位博导,他不敢说先教会学生做人,再做学术。因为学生的成长受到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长期影响,并不是在四五年时间内就能教会,能改变的。他能教给学生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让他们热爱学术,把他们引到学术道路上来,要求他们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严肃对待学术;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做学术,如何利用历史材料进行研究,如何对未来事件进行逻辑推理等。“我觉得学生做好了学问,做人也就没问题了,学风能反映出人品。”宫少朋如是说。
本着这样的教学原则与要求,宫少朋不断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20多年的摸索与实践,终于形成了现在的教学模式。
博士新生的第一次课,宫少朋会花上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讲授什么是学术,劝学生热爱学术,教给学生“独门”研究方法,要求学生严肃对待学术,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以后的教学中,宫少朋要求每个学生每周必须完成一项课题研究,然后课上集中讨论。这样,每个学生的优劣长短都在宫少朋的掌握之中,他会及时帮助学生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他的博士生刘阳子总结,老师对学问的钻研细致入微,他给予学生启发,总能让学生从假明白到真理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宫少朋每年还招收6到7名硕士研究生,对于硕士生的教学,他同样要求严格。宫少朋说:“跟本科生不一样,硕士与博士都是高级人才,以后都要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所以,我现在必须要教会他们如何做学问,让他们掌握严谨治学的方法。”尽管硕士人数较多,但官少朋还是不嫌麻烦,坚持小班授课、逐个指导,要求硕士每周必须完成一项专项课题研究、课堂讨论。因此,一学期下来,宫老师在为学生选择研究课题上就得花费不少心思。
一名硕士生告诉笔者,宫少朋对他们要求特别严格,每周都不能放松,要求每人必须要搞懂一个课题,“与他讨论时,我们能严格体会到他做学问的严格。一旦出错,哪怕是一个数字,他都会立即指正,决不允许在学术上犯糊涂,更不允许弄虚作假。”
宫少朋上课从来不带课本,总是习惯地闭着眼睛、竖着耳朵听学生发言。“一开始,我们还以为他睡着了,边说话边盯着他看,想钻个空子偷点懒。可是,就在我说错了中东一个很小地区的面积时,他耳朵一动,眼睛立刻瞪大,追问准确数字到底是多少,当时我一片茫然,他随口说出了精确的数字,”他的一名硕士生心有余悸地回忆,“宫老师对知识的掌握如此精准,不得不让我们崇拜……”
毕业论文最能反映学生学术研究水平的高低。宫少朋给毕业论文定了四个标准:选题的新颖性、框架的可仿效性、资料的翔实性和文字的流畅性。他要求学生必须严格参照这四条标准来完成毕业论文。
一名硕士介绍说,在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前,宫少朋要求他们在国家图书馆泡上十天半月,要查阅最新的第一手英文资料,不允许转移嫁接中文资料,以保证论文选题的新颖性与研究价值。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的一位老师透露,学生被宫少朋“说哭”是常有的事,“就是因为他们做论文不严肃,达不到他的要求”。
保持严肃,追求完美是宫少朋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他能做好学问的重要前提。但他也承认:“我这种性格有缺点,因此学生普遍感到压力很大。有时,我还会不自然地把这种严肃的性格带到生活中来,就显得不苟言笑,表情冷漠,大家会觉得我难以接近。”正所谓知己易,知人难,而宫少朋却能知己知彼,换位思考,不能不说是位有心人。
确实如他所言,生活中的宫少朋经常是满脸严肃,神态庄重。但是,“课堂上的宫老师很有亲和力,跟我们讨论时特别高兴。还时常夸我们有进步呢”,2008级研究生宋拖激动地说:“我们都非常喜欢上宫老师的课!”
其实,宫少朋非常喜欢与学生交流。他经常与博士一起吃饭聊天,每学期会请硕士吃饭。在饭桌上,他乐于为大家答疑解惑,还能讲解各地特色菜的吃法,也乐于与学生分享他的从军经历,并时常教给学生们用餐礼仪知识和谈判技巧等,欢声笑语,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