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等的功能,精选各类例题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教师要精心设计“教练题组”,揉和知识、解题技巧和数学方法,并注意纵向挖掘,横向加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题目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性、综合性、启发性、代表性与典型性,应尽可能精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典型习题,应尽可能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
关键词:方法 效率 多解 多变 多题归一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78-02
复习课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决定复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不是题目的数量,而在于题目的质量和处理水平。因此,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等的功能,精选各类例题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现就精选各类例题,提高复习效率谈几点体会。
1 一题多解
选择典型问题,设置“一题多解”类变式训练,引导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思想方法来思考解决同一个问题,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达到以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发散性和灵活性。
案例1:
如图1,△ABC中,AD是边BC上的中线,过点A作AE∥BC,过点D作DE∥AB,DE与AC、AE分别交于点O、点E,连结EC。
(1)求证:AD=EC。
(2)当∠BAC=Rt∠时,求证:四边形ADCE是菱形。
在解决第(1)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先根据DE∥AB和AE∥BC得到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和∠B=∠EDC,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AB=DE,最后由边角边证明△ABD≌△EDC,最后得到AD=EC。此时,引导学生回忆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还有哪些?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得到解法2。
证明:∵DE∥AB,AE∥BC,
∴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
∴AE∥BD,且AE=BD
又∵AD是BC边上的中线,
∴BD=CD
∴AE∥CD,且AE=CD
∴四边形ADCE是平行四边形
∴AD=CE.
在解决第(2)个问题时,引导学生回忆菱形的判定还有哪些?学生马上会想到这样三种思路:
思路1:证明AD=CD,根据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得四边形ADCE是菱形。
思路2:证明DE⊥AC,根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得四边形ADCE是菱形。
思路3:证明AD=CD=CE=AE,根据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得四边形ADCE是菱形。
通过这三种不同角度的证法,使学生既熟练了菱形的判定方法,又加深了对判定定理间的联系和区别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活了思维。
2 一题多问
选择典型题,设置一题多问类变式练习,启发学生建立课本例题、习题之间的联系,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案例2:以人教版九年级上103页的12题和123页的14题为原型设置下列练习。
如图2,AB为⊙O的直径,AD和BC是⊙O的两条切线,DC切⊙O于E。
(1)若OD=6,OC=8,求DC的长;
(2)求证:AD+BC=CD;
(3)若AB=12,设AD=x,BC=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4)如图3,连接AE,求证:CO∥AE,CO·AE=2OA2。
这组题中,第(1)小题利用切线的性质、切线长定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求出DC;第(2)小题在第(1)题的基础上利用梯形中位线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出AD+BC=CD;第(3)小题利用相似得到y与x的关系;第(4)小题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证明AE与OD垂直,然后得到CO∥AE;最后利用相似CO·AE=2OA2。
这组题在“变”的过程中在逐步加深,通过这组题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同时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提高了数学解题能力和探究能力。
3 一题多变
选择典型问题,一題多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选择教材上的典型例题或习题进行一题多变,让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提高了学生的解题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学生随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积极思索,设法想出解决的办法,从而防止和消除呆板和僵化,能够帮助学生从那种就题论题的浅层次做题中跳出来,从表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从静态到动态、从正面到反面等多层次、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将数学问题的探究引向纵深。
案例3: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33页15题为原型进行下列变式。
如图4,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M是边BC的中点。∠AMN=90°,且MN交正方形外角∠DCP的平分线CN于点N,求证:AM=MN。
变式1:如果把“点M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M是边BC上(除B,C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M=MN”成立吗?如果成立,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变式2:如果把“点M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M是BC的延长线上(除C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M=MN”成立吗?如果成立,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变式3:如图5,若将(1)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正三角形ABC”,N是∠ACP的平分线上一点,则当∠AMN=60°时,结论AM=MN是否还成立?请说明理由。
变式4:若将(1)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正边形ABCD……X”,请你作出猜想:当∠AMN=-----°时,结论AM=MN仍然成立。(直接写出答案,不需要证明) 变式5:如图6,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5,顶点B在坐标原点处,点A、C分别在y轴、x轴的正半轴上,点M是射线OC上的动点(不与点C重合),BM=t(),∠AMN= 90°,且MN交正方形外角∠DCP的平分线CN于点N。
(1)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四边形DQMN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用t表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DQMN是菱形?
此组练习,虽是老图,但蕴含新意;虽是陈题,但体现新知。让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提高了学生的解题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也起到了比较显著的作用。变式1~2是将E点的位置由特殊到一般,变式3和4是将正方形变为正三角形、正n边形,通过变式1~4的训练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变式5将静态的变为动态,促使学生从多角度的研究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4 多题归一
选择典型问题,总结解题规律。许多复习题是从同一道题中演变过来的,其思维方式和所运用的知识完全相同。如果不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题论题,那么遇上形式稍为变化的题,便束手无策。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对具有可变性的例、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从多方面感知数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如图7,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分别向A,B两村送水,水泵站应修建在河边的什么位置,可使所用水管最短?
(2)如图8,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B=2,点E是AB的中点,AD是高,在AD上找一点P,使BP+PE的值最小。
(3)如图9,已知⊙O的直径CD为4,弧AD的度数为60°,点B是弧AD的中点,在直径CD上找一点P,使BP+AP的值最小,并求BP+AP的最小值。
(4)如图10,已知一抛物线经过A(0,2)、B(1,0)、C(5,0),问: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B的周长最短,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
通过以上这组题的训练,学生很快发现:等边三角形、圆、抛物线都是轴对称图形,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将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通过这组“多题一解”变式训练,既可巩固强化解题思想方法,又让学生通过多题一解,抓住本质,触一通类,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发展智力,激活思维,掌握解题规律,形成自己的经验,收到举一反三,少而勝多的效果,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练题组”,揉和知识、解题技巧和数学方法,并注意纵向挖掘,横向加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题目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性、综合性、启发性、代表性与典型性,应尽可能精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典型习题,应尽可能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其中的通性通法,提高创新能力、优化认知结构、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从而达到以少胜多,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2] 钟敏健.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变式练习[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9(6).
[3] 谢婷婷.巧用课本习题复习也精彩[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9(6).
关键词:方法 效率 多解 多变 多题归一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78-02
复习课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决定复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不是题目的数量,而在于题目的质量和处理水平。因此,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等的功能,精选各类例题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现就精选各类例题,提高复习效率谈几点体会。
1 一题多解
选择典型问题,设置“一题多解”类变式训练,引导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思想方法来思考解决同一个问题,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达到以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发散性和灵活性。
案例1:
如图1,△ABC中,AD是边BC上的中线,过点A作AE∥BC,过点D作DE∥AB,DE与AC、AE分别交于点O、点E,连结EC。
(1)求证:AD=EC。
(2)当∠BAC=Rt∠时,求证:四边形ADCE是菱形。
在解决第(1)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先根据DE∥AB和AE∥BC得到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和∠B=∠EDC,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AB=DE,最后由边角边证明△ABD≌△EDC,最后得到AD=EC。此时,引导学生回忆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还有哪些?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得到解法2。
证明:∵DE∥AB,AE∥BC,
∴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
∴AE∥BD,且AE=BD
又∵AD是BC边上的中线,
∴BD=CD
∴AE∥CD,且AE=CD
∴四边形ADCE是平行四边形
∴AD=CE.
在解决第(2)个问题时,引导学生回忆菱形的判定还有哪些?学生马上会想到这样三种思路:
思路1:证明AD=CD,根据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得四边形ADCE是菱形。
思路2:证明DE⊥AC,根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得四边形ADCE是菱形。
思路3:证明AD=CD=CE=AE,根据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得四边形ADCE是菱形。
通过这三种不同角度的证法,使学生既熟练了菱形的判定方法,又加深了对判定定理间的联系和区别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活了思维。
2 一题多问
选择典型题,设置一题多问类变式练习,启发学生建立课本例题、习题之间的联系,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案例2:以人教版九年级上103页的12题和123页的14题为原型设置下列练习。
如图2,AB为⊙O的直径,AD和BC是⊙O的两条切线,DC切⊙O于E。
(1)若OD=6,OC=8,求DC的长;
(2)求证:AD+BC=CD;
(3)若AB=12,设AD=x,BC=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4)如图3,连接AE,求证:CO∥AE,CO·AE=2OA2。
这组题中,第(1)小题利用切线的性质、切线长定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求出DC;第(2)小题在第(1)题的基础上利用梯形中位线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出AD+BC=CD;第(3)小题利用相似得到y与x的关系;第(4)小题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证明AE与OD垂直,然后得到CO∥AE;最后利用相似CO·AE=2OA2。
这组题在“变”的过程中在逐步加深,通过这组题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同时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提高了数学解题能力和探究能力。
3 一题多变
选择典型问题,一題多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选择教材上的典型例题或习题进行一题多变,让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提高了学生的解题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学生随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积极思索,设法想出解决的办法,从而防止和消除呆板和僵化,能够帮助学生从那种就题论题的浅层次做题中跳出来,从表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从静态到动态、从正面到反面等多层次、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将数学问题的探究引向纵深。
案例3: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33页15题为原型进行下列变式。
如图4,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M是边BC的中点。∠AMN=90°,且MN交正方形外角∠DCP的平分线CN于点N,求证:AM=MN。
变式1:如果把“点M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M是边BC上(除B,C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M=MN”成立吗?如果成立,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变式2:如果把“点M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M是BC的延长线上(除C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M=MN”成立吗?如果成立,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变式3:如图5,若将(1)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正三角形ABC”,N是∠ACP的平分线上一点,则当∠AMN=60°时,结论AM=MN是否还成立?请说明理由。
变式4:若将(1)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正边形ABCD……X”,请你作出猜想:当∠AMN=-----°时,结论AM=MN仍然成立。(直接写出答案,不需要证明) 变式5:如图6,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5,顶点B在坐标原点处,点A、C分别在y轴、x轴的正半轴上,点M是射线OC上的动点(不与点C重合),BM=t(),∠AMN= 90°,且MN交正方形外角∠DCP的平分线CN于点N。
(1)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四边形DQMN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用t表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DQMN是菱形?
此组练习,虽是老图,但蕴含新意;虽是陈题,但体现新知。让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提高了学生的解题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也起到了比较显著的作用。变式1~2是将E点的位置由特殊到一般,变式3和4是将正方形变为正三角形、正n边形,通过变式1~4的训练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变式5将静态的变为动态,促使学生从多角度的研究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4 多题归一
选择典型问题,总结解题规律。许多复习题是从同一道题中演变过来的,其思维方式和所运用的知识完全相同。如果不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题论题,那么遇上形式稍为变化的题,便束手无策。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对具有可变性的例、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从多方面感知数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如图7,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分别向A,B两村送水,水泵站应修建在河边的什么位置,可使所用水管最短?
(2)如图8,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B=2,点E是AB的中点,AD是高,在AD上找一点P,使BP+PE的值最小。
(3)如图9,已知⊙O的直径CD为4,弧AD的度数为60°,点B是弧AD的中点,在直径CD上找一点P,使BP+AP的值最小,并求BP+AP的最小值。
(4)如图10,已知一抛物线经过A(0,2)、B(1,0)、C(5,0),问: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B的周长最短,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
通过以上这组题的训练,学生很快发现:等边三角形、圆、抛物线都是轴对称图形,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将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通过这组“多题一解”变式训练,既可巩固强化解题思想方法,又让学生通过多题一解,抓住本质,触一通类,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发展智力,激活思维,掌握解题规律,形成自己的经验,收到举一反三,少而勝多的效果,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练题组”,揉和知识、解题技巧和数学方法,并注意纵向挖掘,横向加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题目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性、综合性、启发性、代表性与典型性,应尽可能精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典型习题,应尽可能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其中的通性通法,提高创新能力、优化认知结构、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从而达到以少胜多,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2] 钟敏健.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变式练习[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9(6).
[3] 谢婷婷.巧用课本习题复习也精彩[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