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的映衬美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的这首《鹿柴》,以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显著特点,千百年来,为历代的人们所喜爱。不过,在我看来,除此之外,这首诗还另有其美妙的地方,那就是动景与静景的相互映衬。
  前两句写“山林谈笑”,是动景,但动中有静。作者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在写“山林谈笑”的动景之前,先写“空山不见人”,为后面的“但闻人语响”作铺陈。山谷空旷,人迹罕至,犹如世外仙境,真是空寂至极!但作者所要表达的,并不是山林的空寂,而是人们在这个地方的活动和对这个地方的喜爱。所以,紧接着的“但闻人语响”就峰回路转,出人意料地表现出在这样空寂至极的山林中,却隐逸着纵情山水的人,这些人在山林之中又说又笑,其乐融融。此句写人而不见人,而是用声音来进行巧妙地烘托,表现出了山林中人的活动和对这个地方的喜爱。前两句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为写动景先写静景,让静中寓动,动中有静,动静和谐,相得益彰。
  后两句写“山林夕照”,是静景,但静中有动。不管是“入深林”,还是“照青苔”,都是在写日光的动。日落时分,夕阳透过树隙映入幽深的山林之中,繁茂的树木以及树木丛中潮湿土地上的一片片青苔,与柔和的晚霞相互辉映,构成一幅绚烂迷人的景色!这样的动静相映,给人的是一种安详、和谐、静谧的美感。
  全诗就是这样,先写动景,后写静景,在写动景时用静景作铺衬,在写静景时用动景来映衬,这样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互映衬,勾勒了一个动静和谐的幽美意境,让人感受到《鹿柴》所描写的确确实实是一个静谧安详、景色秀丽而又充满生机的地方。
其他文献
我家厨房的一个角落有一张蜘蛛网,这张网的主人是一只黑蜘蛛。  别看蜘蛛个头小,它只要一会儿工夫,就能织出一张精致的网。这张网能帮助它捕捉飞虫。  一天中午,我来到厨房,看见蜘蛛在网上不停地来回爬动。渐渐地,我发现网变小了,更小了。哎哟!原来它在吃自己的网。嘿,这真是奇怪啊!我只见过蜘蛛织网,蜘蛛吃网还是第一次看见呢!  蜘蛛快把网吃完时,突然停住,不再吃了。  爸爸走了过来,问:“小调皮,看什么呢
萤火虫、小花狗和小星星是好朋友。晚上,萤火虫打着灯笼出来找小花狗,他们一起等着好朋友小星星。  小星星终于出来了,他对着小花狗和萤火虫眨巴眼睛,微笑着说:“喂,朋友们,你们好!”小花狗高兴地轻轻唱起“汪汪”的歌。  忽然,小星星害怕地说:“糟了,乌云来了!我要赶快躲一躲!”  可是,没等小星星躲藏起来,乌云用一块黑布一下子蒙住了小星星的眼睛。小花狗和萤火虫再也看不到小星星的影子了。  “小星星,小
期刊
从书上看到“花”字,我情不自禁地想到家乡那香气怡人的桃花园。  每当桃花盛开的时候,远远望去,园子里好像从天上落下了一大片朝霞。微风吹来,桃花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阳光明媚,我和几个好朋友去看桃花。一路上,春风轻轻地吹拂着我们的脸庞。听,小鸟唱着婉转的歌儿……我大口大口地呼吸带着花香的新鲜空气,好像自己也变成了一朵美丽的桃花。  园子里的桃花争奇斗艳,有粉红的、深红的,千姿百态,让人眼花缭
无论是老庄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的“不可言传”之妙境,还是中国戏剧中的“虚拟”,武术表演中的“亮相”,音乐中的“休止符”,泼墨山水画中的“飞白”……这些空白都令人遐想,无不构成一种独特的美。真可谓“万象皆由‘空’出”,没有空白就没有艺术,一切艺术都体现着空白之美意,即无声之境,文学作品亦不例外。
影片手册  片名《饥饿的鼹鼠》  诞生地:美国    剧情梗概  这是一条迷人的美国乡村公路。道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金黄稻田。野生的向日葵静静地开放着。路边竖立着一块标识牌,上面画着一堆诱人的西红柿。  小主角的出场打破了世界的宁静……  地面上出现一圈圆形的裂缝,一个金黄的小脑袋冒了出来。这是一只迷人的小鼹鼠。这会儿,他饿了。  冰雪聪明的小鼹鼠知道,农场运蔬菜的车每天都从这儿经过。他准备弄点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