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品课本是主要的教学资源,课本插图是其中的一部分,用好插图是我们初中政治教师的职责所在,但遗憾的是有不少课本插图的利用率相对来说比较低,有的教师甚至不加利用。其实,翻开课本,我们就会看到课本中有许多精美的插图,它们很好地诠释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举一反三的启迪概括作用。初中政治课程标准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中提到,研究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要从实际出发,要研究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课本插图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较好方法之一,我常从以下三方面去身体力行。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总觉得思品课枯燥无味,认为无非是思想教育,讲讲道理罢了,因此,上起课来最容易没精打采。而插图的运用,常能提起学生的兴致,因为插图醒目的色彩、人物的形象、语言、动作等都很能体现课文的内涵。比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党的基本路线》)中有五幅插图,其中有四幅是邮票,一幅是《各民族人民亲如一家》,五幅插图中不同民族穿着他们各自民族的特色服装,很好地体现了我们祖国大家庭的和谐与团结。上课时,我让学生通过读图来激发兴趣,这比那种单调乏味地讲解五十六个民族,效果就明显不同。大教育家第斯多慧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去激励学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插图不仅能激趣还能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比如学习《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感受身边的变化》(同上,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这里有一幅插图《杨妈妈的账本》,杨妈妈的账本记了37年,所有支出都是柴米油盐,但是,杨妈妈大女儿的账本却有了变化,如大年初二的晚上全家人出外就餐,请律师的费用等。杨妈妈和她大女儿账本的差别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的变化。利用这幅图,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家中和家乡已经发生的变化。交流中,大家欣喜地从饮食、穿着、住房、交通工具等谈到了家庭和家乡的巨变。如果没有这幅图作引子,大家的实际感受就不可能有这么深刻。我深深体会到,抓住插图进行教学,既省事,效率也高。
二、运用插图,启发立体思维
学生是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活动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学习活动的动力,而学生的这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是与生俱来、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利用插图鼓励学生立体思维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上,第二单元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文中第一幅图出现了一个问题:提到中华文化,你们会想到什么?图中虽然有三个学生分别讲到了旗袍、中国功夫和长城,但这仅仅是中华文化很小的一部分,我告诉学生,中华文化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比如,寺庙里的对联,名山古刹里的石刻、碑文,园林建筑等都属于中华文化。我的启发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从广义和狭义的不同角度开展了全方位的立体思维。不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了较为新颖的答案。比如,有的学生说到了我国灿若繁星的诗词散文,有的学生提及了我国的戏剧如国粹京剧、各省各地的地方剧种像上海的沪剧、浙江的越剧、河南的豫剧、山西的晋剧、安徽的黄梅戏、苏州的评弹、扬州的扬剧,有的学生还提到了评书、相声、小品、歌曲,有学生讲到了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流行歌曲,有学生说到了茶文化、酒文化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文化值得骄傲的地方。插图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运用插图。举行辩论讲演
在初中思品课的教学方法中,除了讲述法、讨论法、表演法、小论文写作法等以外,还有辩论、讲演等方法。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辩论演讲是我常用的手法之一。我认为,真理越辩越明。对学生来说,模糊的概念通过辩论演讲等方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共同的兴趣、积极的参与,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掌握了通向真理的武器,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莫大的好处。例如,我们在学习《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同上,第二单元第四课)时,我就以“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为题,让学生各自精心准备,开个年级演讲会。大家积极地上网查找资料,所举事例多为国内国际名校在科教兴国方面的杰出贡献。演讲题目也颇新颖实在。像《钱学森,祖国的骄傲》、《感动我的科学家——华罗庚》、《从南通中学百年校庆看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南通教育的发展给我的启迪》等题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和动手能力的提升。在学习《学会合理消费》(同上,第三单元第七课)时,我也就是通过课本第98页的一幅图,让学生进行辩论。辩论的题目是:生活条件好了,还要不要勤俭节约?辩论一开始,正方和反方各抒己见,经过多回合交锋,正确的答案终于出来了,大家的认识也渐趋统一。
插图,作为课本的重要资源之一,我们没有理由搁置它。灵活运用,将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总觉得思品课枯燥无味,认为无非是思想教育,讲讲道理罢了,因此,上起课来最容易没精打采。而插图的运用,常能提起学生的兴致,因为插图醒目的色彩、人物的形象、语言、动作等都很能体现课文的内涵。比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党的基本路线》)中有五幅插图,其中有四幅是邮票,一幅是《各民族人民亲如一家》,五幅插图中不同民族穿着他们各自民族的特色服装,很好地体现了我们祖国大家庭的和谐与团结。上课时,我让学生通过读图来激发兴趣,这比那种单调乏味地讲解五十六个民族,效果就明显不同。大教育家第斯多慧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去激励学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插图不仅能激趣还能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比如学习《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感受身边的变化》(同上,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这里有一幅插图《杨妈妈的账本》,杨妈妈的账本记了37年,所有支出都是柴米油盐,但是,杨妈妈大女儿的账本却有了变化,如大年初二的晚上全家人出外就餐,请律师的费用等。杨妈妈和她大女儿账本的差别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的变化。利用这幅图,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家中和家乡已经发生的变化。交流中,大家欣喜地从饮食、穿着、住房、交通工具等谈到了家庭和家乡的巨变。如果没有这幅图作引子,大家的实际感受就不可能有这么深刻。我深深体会到,抓住插图进行教学,既省事,效率也高。
二、运用插图,启发立体思维
学生是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活动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学习活动的动力,而学生的这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是与生俱来、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利用插图鼓励学生立体思维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上,第二单元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文中第一幅图出现了一个问题:提到中华文化,你们会想到什么?图中虽然有三个学生分别讲到了旗袍、中国功夫和长城,但这仅仅是中华文化很小的一部分,我告诉学生,中华文化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比如,寺庙里的对联,名山古刹里的石刻、碑文,园林建筑等都属于中华文化。我的启发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从广义和狭义的不同角度开展了全方位的立体思维。不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了较为新颖的答案。比如,有的学生说到了我国灿若繁星的诗词散文,有的学生提及了我国的戏剧如国粹京剧、各省各地的地方剧种像上海的沪剧、浙江的越剧、河南的豫剧、山西的晋剧、安徽的黄梅戏、苏州的评弹、扬州的扬剧,有的学生还提到了评书、相声、小品、歌曲,有学生讲到了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流行歌曲,有学生说到了茶文化、酒文化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文化值得骄傲的地方。插图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运用插图。举行辩论讲演
在初中思品课的教学方法中,除了讲述法、讨论法、表演法、小论文写作法等以外,还有辩论、讲演等方法。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辩论演讲是我常用的手法之一。我认为,真理越辩越明。对学生来说,模糊的概念通过辩论演讲等方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共同的兴趣、积极的参与,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掌握了通向真理的武器,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莫大的好处。例如,我们在学习《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同上,第二单元第四课)时,我就以“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为题,让学生各自精心准备,开个年级演讲会。大家积极地上网查找资料,所举事例多为国内国际名校在科教兴国方面的杰出贡献。演讲题目也颇新颖实在。像《钱学森,祖国的骄傲》、《感动我的科学家——华罗庚》、《从南通中学百年校庆看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南通教育的发展给我的启迪》等题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和动手能力的提升。在学习《学会合理消费》(同上,第三单元第七课)时,我也就是通过课本第98页的一幅图,让学生进行辩论。辩论的题目是:生活条件好了,还要不要勤俭节约?辩论一开始,正方和反方各抒己见,经过多回合交锋,正确的答案终于出来了,大家的认识也渐趋统一。
插图,作为课本的重要资源之一,我们没有理由搁置它。灵活运用,将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