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也精彩 生成更美丽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l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常会出现事先没有想到的教学生成,尤其是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教学过程会比我们预设的生动、丰富、有趣得多。既然教学中有这么多意外生成,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引导这些生成性资源,利用这些生成来丰富教学内容,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笔者认为,只有灵活机智地将生成进行引导,才能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一、课前精心预设,为生成留白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确是这样,如果没有精心的预设,怎么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教学课文《两个名字》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文中的“我有……你也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一表达形式,通过精心预设,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平淡到饱含真情梯度渐进的模式进行训练。
  师:你好,我有一支铅笔。
  (贾老师主动和一位小朋友握手,并举起一支铅笔)
  生:您好,我也有一支铅笔。
  (小朋友高兴地站起来,也举起自己的笔)
  合:哈哈,我们都有一支铅笔!
  轻松愉快的对话激发了学生急于表达的欲望,大家纷纷争着和贾老师对话。这时,贾老师却让学生先说,自己后答,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对话的难度,同时也伴有更多的生成……
  生:您好!我有一件衣服。
  师(摇摇头):一件衣服有什么稀奇?
  生(顿悟):我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师(高兴地):我也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合:哈哈,我们都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说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教室里静极了,但可以感受到无数思想的小溪在流淌,在跳跃,并泛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突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
  生:您好!我有一颗爱心。
  师(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并深情地):你好!我也有一颗爱心。
  合(快乐地):哈哈,我们都有一颗爱心!
  生:您好!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师(与学生双手相握,并激动地):你好!我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合:哈哈,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在这一环节中,贾老师通过精心预设,为生成“留白”,让学生通过智慧的碰撞、情感的激发、心灵的交融,从而达到语言表达形式在交流中深化,在体验中内化,让师生生命在语言的生发中涌动的效果。可以说这一设计令人拍案叫绝。
  二、灵活调整预设,为生成增色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之所以精彩,就在于预设与生成的恰当融合,自然无痕。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以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过程。
  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春联》一课时,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春联,还特意请几个学生将对联写在小黑板上。随后,请学生读读小黑板上的对联,有一学生在读对联时,读错了两个地方。面对这一情况,笔者想起本节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认识并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于是就抓住这个课堂上的即时生成——“城乡”能不能改成“城里”,“红”能不能改成“花”?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城乡”改成“城里”,能不能这样改呢?(学生讨论)
  生1:不可以。如果把“城乡”读作“城里”,意思就变了,因为城乡包括城里和乡下,所以不可以这样读。
  师:是的,你说得对,还有要说的吗?
  生2:他还读错了一个字,把“红”读成了“花”。
  师:那请大家将两句话比较着读一读、想一想,你又有哪些感受?
  生3:(读几遍后)绿和红都是颜色,意思相对,但花与绿就不是相对的。
  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生4:“山水有情皆着绿,城里无处不飞花”意思没有原句表达得清楚,也没有原句大气、好听。
  (很多学生听完,连连点头表示同意)
  师:你们发现得很好。就因为“绿”与“红”都是颜色,刚好相对,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感觉很好听。用“花”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同学们再对照收集的其他对联想一想,你发觉对联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5:字数相同,上下联之间对应的词语相对或相近。
  生6:上下联连着读比较好听,像唱歌。
  师(小结):同学们观察真仔细,通过比较发现了对联的特点——讲究声律,讲究对仗。
  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认识并了解春联的特点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笔者本就预设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实现这个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成,灵活调整了预设,与教师的预设效果一样,都完成了教学目标。然而,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学生自发生成的,更具有实效性。
  三、理智处理生成,为预设添彩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预设再全面、再精彩也不可能全部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再优秀的教师也没有办法做到“一切尽在预设中”。预设之外的生成是必然的,面对意外生成,不惊慌,不忽视,正确地处理,不仅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面对课堂中的生成进行了巧妙引导。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并且画出自己能读懂的词语,还要画出你还没读懂的词语。
  (学生充分读书、画注、质疑)
  师:好,现在交流一下,你有哪些词语已经读懂了?还有哪些词语没有读懂?
  (学生交流热烈)
  生:山坡上闪出一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我认为这个“闪”字用得不好。(学生惊讶:老师让找读懂的词语,不是找用得不好的词语)
  面对这一还没讨论到的生成,笔者稍加思索,立即改变了原来的教学预设。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个词用错了?
  生:因为书中说老妇人年满八旬,年满八旬是年纪有八十多了,年纪大的人动作没这么快。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认为这个词用错了。
  师:这个老妇人是真的老妇人吗?
  生:妖精变的。
  师:再想想课文为什么用“闪”,结合上下文理解。
  (学生默读、静思、查资料并窃窃私语)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想法。
  生:我认为“闪”这个字用得好,因为这是妖精变的,不是真的老妇人,用“闪”更说明这妖精的贪婪、迫不及待想抓住唐僧。
  课堂中,教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理智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想、想中比,使学生在文本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知识,增强语感。
  总之,预设和生成是一对孪生姐妹,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是低效的。作为教育者,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生成;只有灵活地利用生成,预设才会更加有效;只有合理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把我们的语文课堂演绎得更加精彩!?筻
其他文献
<正>常常接到家长提出的古怪要求:何老师,请不要给我孩子作文打高分。他在您这里得到高分,一到考试就遭遇惨败。别的老师看他写的文章,也评价不高。我无法答应,坚持给孩子打
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必须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美的殿堂,让他们感受美、热爱美、鉴赏美、追求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下面就语文教学中进行的美育渗透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从语言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课文教学离不开语言。从语言中进行美育渗透,就要对课文中的语言作细致的剖析,努力发掘课文中语言所蕴含的美。  朱自清先生的《春》描写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