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城(隶属甘肃省榆中县)原名“一条城”,长2里许,东西长,南北狭,故名。民国时期老百姓简称为“条城”。东门名“巩安门”,上有朝阳阁,结构宏伟,悬匾额“条城堡”。南门名“威远门”。上即文庙。后代为纪念狄青,又将条城呼为“青城”。
历史上的青城盛极一时,水陆交通发达,外地客商云集,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泊来文化使得青城古民居既有山西大宅院风味,又有北京四合院的格式。明清时期,这里曾经是兰州水烟的集中加工产地和商贸集散地,最繁华时人口曾达10万之众。
青城古镇,历史悠久,地理条件优越,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商贾云集,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特别是古民居,被誉为“西北民居活化石”。最具代表性的有罗家大院、高氏祠堂和青城书院等。罗家大院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是青城巨商罗希周自行设计、建造的私家宅院。三堂五屋式结构,具有典型的山西四合院建筑风格;高氏祠堂始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里面悬挂清道光帝御赐高鸣桂“才兼文武”和咸丰帝御赐高鸿儒“进士”匾额,200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书院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翰林1人,进士10人,文举23人,是兰州六大书院之一。古镇还有多处明清时期的民居和城隍庙内的古建筑,这些古民居的砖木雕刻艺术也非常精湛,从大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厦房。从墙壁到屋檐,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大多通过象形、会意、谐音等手法来托物寄情。另外,青城人在建筑中特别善于利用本地的石头资源,把块石、石板和黄河滩头的卵石,打造成石墙、石阶、石门墩。有些人家还用各种卵石巧妙组合,在门庭、院落铺成图案和字形,以表情达意。
古镇青城还是民间艺术之乡,英雄武鼓、烧秦烩、柴山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西厢调》小曲、剪纸、刺绣等经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青城长面、糁饭、陈醋和酸烂肉等具有地方风味的饮食,都让人流连忘返。
历史上的青城盛极一时,水陆交通发达,外地客商云集,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泊来文化使得青城古民居既有山西大宅院风味,又有北京四合院的格式。明清时期,这里曾经是兰州水烟的集中加工产地和商贸集散地,最繁华时人口曾达10万之众。
青城古镇,历史悠久,地理条件优越,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商贾云集,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特别是古民居,被誉为“西北民居活化石”。最具代表性的有罗家大院、高氏祠堂和青城书院等。罗家大院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是青城巨商罗希周自行设计、建造的私家宅院。三堂五屋式结构,具有典型的山西四合院建筑风格;高氏祠堂始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里面悬挂清道光帝御赐高鸣桂“才兼文武”和咸丰帝御赐高鸿儒“进士”匾额,200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书院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翰林1人,进士10人,文举23人,是兰州六大书院之一。古镇还有多处明清时期的民居和城隍庙内的古建筑,这些古民居的砖木雕刻艺术也非常精湛,从大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厦房。从墙壁到屋檐,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大多通过象形、会意、谐音等手法来托物寄情。另外,青城人在建筑中特别善于利用本地的石头资源,把块石、石板和黄河滩头的卵石,打造成石墙、石阶、石门墩。有些人家还用各种卵石巧妙组合,在门庭、院落铺成图案和字形,以表情达意。
古镇青城还是民间艺术之乡,英雄武鼓、烧秦烩、柴山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西厢调》小曲、剪纸、刺绣等经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青城长面、糁饭、陈醋和酸烂肉等具有地方风味的饮食,都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