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边共角相似三角形及其应用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型 在△ABC中,CP交AB于P. ①当∠1=∠B,△ACP ∽ △ABC;②当∠2=∠ACB时,△ACP ∽ △ABC;③当AC2=AB · AP时,△ACP ∽ △ABC.
  证明 ①在△ABC和△APC中,
  因为∠1=∠B,∠A是公共角,所以△ACP ∽ △ABC.
  ②在△ABC和△APC中,
  因为∠2=∠ACB,∠A是公共角,所以△ACP ∽ △ABC.
  ③在△ABC和△APC中,因为AC2=AB · AP,即AP ∶ AC=AC ∶ AB,∠A是公共角,所以△ACP ∽ △ABC.
  由于△ACP与△ABC具有公共边、公共角且相似的关系,人们把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共角共边相似三角形”.
其他文献
中考复习课看似平淡,若是精心组织、设计,也会精彩纷呈!  复习课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一个过程,其精彩来源于教师的智慧与灵感,在于学生积极的投入.复习课更加需要对课堂活动素材的挖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专题复习”为例,谈谈中考复习课中活动素材的挖掘.  1 挖掘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结构  数学知识结构的梳理是中考
期刊
首轮中考复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串”读教材,在知识点的再现中,弥补遗漏的知识点,在知识点的细化中夯实基础,掌握通法、通则,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中,领悟基本思想和方法,同时打破教材章节顺序,将相关概念、定理进行组合,使新旧知识衔接自然,形成知识的“板块”化、条理化和系统化。知识是复习的轴心,形成能力是复习的归宿,复习中离不开解题这一环节,此时教师可把要做的题和已做过的类型相似、解法相通的题
期刊
“数学好玩”,是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给少年数学爱好者的题词.数学既然是好玩的,那么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应该是快乐的.但这个“玩”字,意味深长,如何玩转数学?大有讲究.本文拟通过植入一个“玩”字,玩转中小学衔接教学.既从内容上与小学无缝对接,又能从心理上适应和满足学生爱玩的天性.  1 楚河汉界,各自为政——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现状  目前中小学课本内容还存在着一些脱节现象,中小学教师对相互间的教学内容又缺
期刊
中考压轴题往往是初中数学解题的制高点,也是思维的制高点。这种制高点在哪里?“在常规思路无能为力的地方,在需要预测、直觉、估算、转换视角、合情推理等思维方式参与的地方”[1]。那么,如何达到制高点呢?近几年,不少中考数学试题在考查学生解题策略和思维能力方面有所体现。现以泰州市中考数学压轴题为例,谈谈达到数学解题与数学思维制高点的策略.  1退一步,海阔天空  “以退为进”最早见于汉·扬雄《法言·君子
期刊
【摘要】本文以“盲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特征”为依据,就盲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相关案例,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认识图形的能力”这个目标而阐述,从“教具教学”“情景模拟”“身体部位教学”“手工教学”等策略进行引导,寻求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办法。  【关键词】盲生 识图能力培养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
期刊
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两个课程目标,自然就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重心.我们不仅要在学生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加以有效帮助,还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作为策略的价值,帮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例《相似三角形(复习课)》是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判定之后的一节复习课.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期刊
相对于其它学科,中考数学的区分度较高,数学考试的发挥直接影响学生的中考总成绩.临近中考,模拟试题的练习相当重要,高质量的模拟试题有利于学生在中考时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以下结合近年来全国中考试题,谈谈中考数学模拟试题的命制.  1 命制原则  1.1 题型贴近中考,知识点分布合理  模拟试题的题型和结构应该与中考试卷一致,内容应当遵循《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要求,所有试题应当都依据当年的《考试说明》或《
期刊
1 三个学段的内容结构的比较与分析  现行的教育体制小学初中为九年一贯制,而小学分为两个学段,1~3年级为小学的第一学段,4~6年级为小学的第二学段,初中(7~9年级)为九年一贯的第三学段.现对三个学段的内容结构比较与分析如下:  由上表观察,知识内容难度逐步加深,由具体的数到抽象的式,由数的运算到函数的变化,由图形的认识到图形的证明,逻辑性、严密性逐步提高.由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到理论上的概率,抽
期刊
何谓一堂数学好课,虽然没有确切定义,但有学者与同行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见解.像安淑华、吴仲和根据美国多种评价数学课的方法,得出应从相关性、联系性、平衡性、有序性、多元性、评价性、创新性、互动性、反思性、公平性、责任性和有效性等12个方面综合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为好课.费玉林认为一堂好课应具有的四个特征:好课有德,好课有效,好课民主和好课求真[1].李宜华在《坚持“六度”标准,构筑理想课堂》一文中指出,构
期刊
教学内容:  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第七章课题学习:《怎样选择较优方案》.  内容简析:  《怎样选择较优方案》是一次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是学生在学习了方程不等式、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后,在学生获得了一定探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种尝试.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