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我们为“情境创设的多维翔实、环节预设的精雕细琢、媒体运用的新颖、课堂提问的激情澎湃、师生互动的轰轰烈烈”而津津乐道。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不能不看到,有的教师抛开文本随意拓展,在朴素的课堂中大加“工艺”,实在的目标非要空洞的辞令来套用,有效的教学情境非要用精美的图片来装饰,简单的板书非要用复杂的电教手段来代替,如此这般,使课堂教学变得浮躁而复杂,以致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被压成一张薄片在课堂上悄然飘落。“大道至简!”笔者认为,追求简约化的课堂教学,实施务实性的教学策略,才是“扎实、厚实”有效的真实课堂,才能营造“生气、灵气”氛围的大气课堂。
一、内容简约精实,点点滴滴见太阳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些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就有很多的教学价值。那么我们如何选取其核心教学价值呢?笔者认为应遵循两个宗旨:一是为学生而教——教到学生的需求上,教到学生的心坎上。因为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很直白,不是学生最想要的,应简单处理。二是因教材而教——准确而有创意地挖掘文本的价值,使学生知识上有积累,能力上有提高,思维上有发展。“精巧的构思”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亮点,“细致的描写将扭曲的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扭曲的人性将法国社会揭露得淋漓尽致”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因此,我认为有老师将“亮点和特点”作为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非常精准的。
二、问题简练丰实,丹青妙手总点睛
实施新课程后,传统的“满堂灌”状况大为改观,却又出现了以问代讲的“新满堂灌”。为了把意境讲透,一些教师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不少问题,可要命的是,问题虽多,却都处于同一平面,无力“激起千层浪”,无法实现引领整体,“一览众山小”的宏观效果。于是,学生与静思默想基本“无缘”,和潜心会文近乎“绝交”,有的只是热闹、肤浅甚至无聊地回答。面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什么问题,有了什么收获,又是如何收获的等问题,学生已经没有时间去静静地思考了。究其原因,是这些课堂中缺乏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由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语文课堂教学,相对以教师为主的讲析,相对于一般的问答式的课文分析教学,有着突出的优点。如在《信客》的教学中,设计这样一组问题:①信客为什么没能坚守一生?②信客是一个怎样的人?③我们和信客相比,到底缺少什么?第一个问题的重点在于体会做信客的艰难困苦,既达到完成感知文章内容的目的,也是初步了解学生对文章主旨理解的程度,这是教学的起点。第二个问题的重点在于一个人拥有人性光辉的普通人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是靠什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不能单一地思考问题,应努力揣摩作者构思的深度。这个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的过程,实际上让学生的初步体验再一次被自己认同,同时为下文思考的提升积蓄力量。第三个问题的重点在于震撼学生的内心,让学生认真写读文本,以精彩的表达提升。这里用“写”的方式,是希望给予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把对文章的感悟、体验、思考等整理后流畅地写出来,作为这节课学习的成果。这样的问题设计是紧扣“信客是值得人尊敬的胜利者”这个点,以实现理解的深度为目标,达到了“拓开一条路,深耕一片田”的效果。
三、环节简洁扎实,冗繁削尽留清瘦
教学过程过于繁琐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追求面面俱到往往导致学习浅尝辄止,学生“忙于追赶”,“疲于应付”,使之“茫然不知所措,忙碌而无所作为”的,以致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无法在课堂上生成。
有效课堂必须提倡简化教学环节,精化教学细节。简化教学环节往往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例如在《范进中举》的教学中,笔者只设置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讲故事”,对小说故事情节进行梳理,是相对比较浅显的问题。第二环节是“续情节”,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根据教师提供情境续写故事情节,感受《儒林外史》情节曲折、结局出人意料且韵味悠长的特点,并初步把握小说“讽刺”主题。这是对小说进一步的鉴赏和探究。第三个环节“评人物”是对小说的细读。引导学生抓住对人物描写的细节,通过咬文嚼字,朗读体会,想象揣摩去品味言语情味,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荒唐表现和社会的荒诞行为,体会作者对复杂人性的反思。这三个环节从“多角度复述故事”到“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再到“品读人物形象,挖掘文章深意”,体现的是从“读通”到“读新”到“读深”的渐进性和层次性。环节精练,而且遵循阅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情的发展规律,学生的获得也是渐进、深入的。
一、内容简约精实,点点滴滴见太阳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些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就有很多的教学价值。那么我们如何选取其核心教学价值呢?笔者认为应遵循两个宗旨:一是为学生而教——教到学生的需求上,教到学生的心坎上。因为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很直白,不是学生最想要的,应简单处理。二是因教材而教——准确而有创意地挖掘文本的价值,使学生知识上有积累,能力上有提高,思维上有发展。“精巧的构思”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亮点,“细致的描写将扭曲的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扭曲的人性将法国社会揭露得淋漓尽致”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因此,我认为有老师将“亮点和特点”作为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非常精准的。
二、问题简练丰实,丹青妙手总点睛
实施新课程后,传统的“满堂灌”状况大为改观,却又出现了以问代讲的“新满堂灌”。为了把意境讲透,一些教师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不少问题,可要命的是,问题虽多,却都处于同一平面,无力“激起千层浪”,无法实现引领整体,“一览众山小”的宏观效果。于是,学生与静思默想基本“无缘”,和潜心会文近乎“绝交”,有的只是热闹、肤浅甚至无聊地回答。面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什么问题,有了什么收获,又是如何收获的等问题,学生已经没有时间去静静地思考了。究其原因,是这些课堂中缺乏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由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语文课堂教学,相对以教师为主的讲析,相对于一般的问答式的课文分析教学,有着突出的优点。如在《信客》的教学中,设计这样一组问题:①信客为什么没能坚守一生?②信客是一个怎样的人?③我们和信客相比,到底缺少什么?第一个问题的重点在于体会做信客的艰难困苦,既达到完成感知文章内容的目的,也是初步了解学生对文章主旨理解的程度,这是教学的起点。第二个问题的重点在于一个人拥有人性光辉的普通人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是靠什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不能单一地思考问题,应努力揣摩作者构思的深度。这个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的过程,实际上让学生的初步体验再一次被自己认同,同时为下文思考的提升积蓄力量。第三个问题的重点在于震撼学生的内心,让学生认真写读文本,以精彩的表达提升。这里用“写”的方式,是希望给予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把对文章的感悟、体验、思考等整理后流畅地写出来,作为这节课学习的成果。这样的问题设计是紧扣“信客是值得人尊敬的胜利者”这个点,以实现理解的深度为目标,达到了“拓开一条路,深耕一片田”的效果。
三、环节简洁扎实,冗繁削尽留清瘦
教学过程过于繁琐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追求面面俱到往往导致学习浅尝辄止,学生“忙于追赶”,“疲于应付”,使之“茫然不知所措,忙碌而无所作为”的,以致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无法在课堂上生成。
有效课堂必须提倡简化教学环节,精化教学细节。简化教学环节往往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例如在《范进中举》的教学中,笔者只设置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讲故事”,对小说故事情节进行梳理,是相对比较浅显的问题。第二环节是“续情节”,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根据教师提供情境续写故事情节,感受《儒林外史》情节曲折、结局出人意料且韵味悠长的特点,并初步把握小说“讽刺”主题。这是对小说进一步的鉴赏和探究。第三个环节“评人物”是对小说的细读。引导学生抓住对人物描写的细节,通过咬文嚼字,朗读体会,想象揣摩去品味言语情味,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荒唐表现和社会的荒诞行为,体会作者对复杂人性的反思。这三个环节从“多角度复述故事”到“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再到“品读人物形象,挖掘文章深意”,体现的是从“读通”到“读新”到“读深”的渐进性和层次性。环节精练,而且遵循阅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情的发展规律,学生的获得也是渐进、深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