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4-000-02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以传统武术保护为基点,对传统武术申遗现状进行分析,综述传统武术申遗优势及存在问题。研究认为,传统武术保护比申遗更重要,由此提出“三位一体”保护模式;规范传统武术翻译,建立逐级审核制度,提高文本质量;应厘清传统武术与体育的关系,对传统武术正确定位。
关键词 传统武術 申遗 保护
近代以来,西方体育模式的介入,国家“唯冠军”、“唯金牌”的价值取向为以入奥为导向的现代竞技武术赢得了一马平川式的发展空间,导致武术发展失衡,传统武术最终沦为我国“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5月29日俄罗斯圣彼得堡会议我国武术入奥夙愿的再次破灭,让我们警醒的同时意识到当代传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急迫性。基于此,笔者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语境下,以传统武术保护为基点,对传统武术申遗进行梳理,希冀为传统武术的申遗保护献出绵薄之力。
一、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申遗现状
(一)国际非遗名录下的传统武术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19项世界非遗名录,中国昆曲榜上有名。2003年11月7日第二批名录公布,中国古琴艺术成功入选。2005年11月25日中国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第三批名录。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入选世界非遗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0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但在这30个项目之中却是没有中国传统武术的存在,甚至没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素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称的传统武术作为中国的国魂、国粹、国宝及走出去的“文化名片”,其上百拳种无一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未能满足传统武术文化在提升我国国际文化竞争力及影响力方面的效能发挥,不得不说,这是十几亿中华民族儿女之憾。
(二)国家级非遗名录下的传统武术
2006年至2011年四年多的时间里,全国范围内相继开展“摸清家底”的普查工作,进行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期间国务院总共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共计1219项,其中第一批518项,一级分类“杂技与竞技”17项,包含有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邢台梅花拳6项中国传统武术项目,占此分类总数的35.3%;第二批510项,一级分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8项,包含有峨眉武术、红拳、八卦掌、形意拳、鹰爪翻子拳、八极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五祖拳、查拳、螳螂拳、苌家拳、岳家拳、蔡李佛拳14项传统武术项目,占此分类总数的36.8%;第三批191项,一级分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5项,包含有拦手门、通背缠拳、地术拳、佛汉拳、孙膑拳、肘锤、十八般武艺7项传统武术项目,占此分类总数的46.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2014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评审委员会提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其中新入选151项,一级分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4项,包含有意拳、戳脚、绵拳、精武武术、咏春拳、梁山武术、徐家拳、两仪拳、梅山武术9项传统武术项目,占此分类总数的64.3%。比重的增加,表明我国对传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加强与重视。
二、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申遗优势
(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武术在中国一直有着“活化石”之名,被众多学者作为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其称谓的一再变迁是对武术传承久远的真实反映,“国术之名称,本由中国武术简称而来。考其来源,会经几许之变迁:诗称拳勇,春秋称武艺,战国称技击,汉称技巧,明、清称技艺,亦称技勇。”[1]武术传承千年,融汇数十代先辈们的智慧,形成了以技术动作为载体的文化特性,是“具备文化、艺术、体育属性的文化体”[2],有着“重德贵和”的思想理念和“内外兼修”的运动特点,这也是其他体育项目所不及。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子系统,武术文化“基本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优秀基因,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蕴含着独特的中国式思维,表征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
(二)以人为本、“活态”传承
作为一种身体哲学,传统武术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风俗“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身体动作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身授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与书法、美术等二维平面展示不同,它是三维空间立体展示,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一部分。因此,对于传统武术传承过程而言,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人的身体动作展示出来才是真正的武术,也正因此许多传统武术拳种因传承人断层,面临消亡或正在消亡。
三、传统武术申遗存在问题
(一)利益在前、保护在后
现有的文化遗产总体呈现以利益为重、过分注重生产性保护的现状,缺乏对文化的推崇及对自然的敬畏,打着非遗的招牌牟取暴利,使文化遗产失去了本来面貌。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认为,目前我们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是:“没有坚决贯彻《世界遗产公约》规定的‘保护第一’的原则,只知列入名录‘意味着价值突出’,不知这‘更意味着保护责任的重大’,许多地方为图一时之利,‘盲目推行人工化、商业化’对文化和自然景观‘进行人工改造’,‘这与遗产保护宗旨完全背道而驰’。”河南的少林功夫、太极拳年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屡屡被拒,原因之一便是“少林功夫商业操作太厉害……”。传统武术商业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自身推广与深入,为传统武术发展提供经济支柱,但过度商业化却已超出了申遗的目的,使传统武术申遗陷入泥潭,正所谓“过犹而不及”。
(二)文化差异、文本卡关
文本质量是申遗成功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申报主要是文本审核。少林武术与太极拳申遗失败,其一也是因文本质量不过关。申报文本主要是以英文为主,但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原理进行准确的英语介绍,是件不简单的事,这一点成为影响文本质量的主要因素。且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导致语言隔阂,对文本理解不同,例如2009年世遗申报材料中,翻译者将太极拳的“大架”、“小架”比喻为“衣服架子的大小之分”(其实是指身法的不同),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大惑不解。再如传统武术中金刚出世、叶底穿蝶、霸王敬酒等动作名称,若单纯翻译成英文,便体现不出其技击含义。因此,对传统武术申遗材料翻译的规范是提升文本质量的关键。
(三)非遗名录下的传统武术归类
中国世界非遗项目类别主要集中在表演艺术、传统音乐、口头传统等方面,传统武术类别缺失。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亦没有对传统武术以独立形态进行归类,甚至在第一批遗产名录中,独立形态的民族传统体育类别缺失,从而把传统武术归类于“杂技与竞技”,第二、第三批、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游艺与杂技”改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增设了传统体育类别,并将传统武术归类于传统体育。归类名称的改变虽然表明了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认识力度的加强,但同时也混淆了传统武术与体育的关系,把传统武术归属于“传统体育”,未能使传统武术有一正确的定位,以致传统武术自身文化特性被笼罩在体育的阴影之中,成为中国式演绎的西方式体育。
四、结语
传统武术文化遗产是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是组成中国文化不可缺失的一环。其保护比申遗更重要,传统武术申遗的目的就是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从而实现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传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明确传统武术的战略性意义,满足其在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及综合国力方面的效能发挥,传统武术的发展才能真正辞旧迎新。
参考文献:
[1] 李龙.中国武术概念的寻绎[J].搏击·武术科学.2007(11):6-8.
[2] 郭玉成.武术的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J].武术科学.2007(09):1-2.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以传统武术保护为基点,对传统武术申遗现状进行分析,综述传统武术申遗优势及存在问题。研究认为,传统武术保护比申遗更重要,由此提出“三位一体”保护模式;规范传统武术翻译,建立逐级审核制度,提高文本质量;应厘清传统武术与体育的关系,对传统武术正确定位。
关键词 传统武術 申遗 保护
近代以来,西方体育模式的介入,国家“唯冠军”、“唯金牌”的价值取向为以入奥为导向的现代竞技武术赢得了一马平川式的发展空间,导致武术发展失衡,传统武术最终沦为我国“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5月29日俄罗斯圣彼得堡会议我国武术入奥夙愿的再次破灭,让我们警醒的同时意识到当代传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急迫性。基于此,笔者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语境下,以传统武术保护为基点,对传统武术申遗进行梳理,希冀为传统武术的申遗保护献出绵薄之力。
一、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申遗现状
(一)国际非遗名录下的传统武术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19项世界非遗名录,中国昆曲榜上有名。2003年11月7日第二批名录公布,中国古琴艺术成功入选。2005年11月25日中国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第三批名录。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入选世界非遗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0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但在这30个项目之中却是没有中国传统武术的存在,甚至没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素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称的传统武术作为中国的国魂、国粹、国宝及走出去的“文化名片”,其上百拳种无一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未能满足传统武术文化在提升我国国际文化竞争力及影响力方面的效能发挥,不得不说,这是十几亿中华民族儿女之憾。
(二)国家级非遗名录下的传统武术
2006年至2011年四年多的时间里,全国范围内相继开展“摸清家底”的普查工作,进行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期间国务院总共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共计1219项,其中第一批518项,一级分类“杂技与竞技”17项,包含有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邢台梅花拳6项中国传统武术项目,占此分类总数的35.3%;第二批510项,一级分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8项,包含有峨眉武术、红拳、八卦掌、形意拳、鹰爪翻子拳、八极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五祖拳、查拳、螳螂拳、苌家拳、岳家拳、蔡李佛拳14项传统武术项目,占此分类总数的36.8%;第三批191项,一级分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5项,包含有拦手门、通背缠拳、地术拳、佛汉拳、孙膑拳、肘锤、十八般武艺7项传统武术项目,占此分类总数的46.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2014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评审委员会提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其中新入选151项,一级分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4项,包含有意拳、戳脚、绵拳、精武武术、咏春拳、梁山武术、徐家拳、两仪拳、梅山武术9项传统武术项目,占此分类总数的64.3%。比重的增加,表明我国对传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加强与重视。
二、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申遗优势
(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武术在中国一直有着“活化石”之名,被众多学者作为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其称谓的一再变迁是对武术传承久远的真实反映,“国术之名称,本由中国武术简称而来。考其来源,会经几许之变迁:诗称拳勇,春秋称武艺,战国称技击,汉称技巧,明、清称技艺,亦称技勇。”[1]武术传承千年,融汇数十代先辈们的智慧,形成了以技术动作为载体的文化特性,是“具备文化、艺术、体育属性的文化体”[2],有着“重德贵和”的思想理念和“内外兼修”的运动特点,这也是其他体育项目所不及。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子系统,武术文化“基本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优秀基因,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蕴含着独特的中国式思维,表征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
(二)以人为本、“活态”传承
作为一种身体哲学,传统武术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风俗“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身体动作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身授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与书法、美术等二维平面展示不同,它是三维空间立体展示,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一部分。因此,对于传统武术传承过程而言,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人的身体动作展示出来才是真正的武术,也正因此许多传统武术拳种因传承人断层,面临消亡或正在消亡。
三、传统武术申遗存在问题
(一)利益在前、保护在后
现有的文化遗产总体呈现以利益为重、过分注重生产性保护的现状,缺乏对文化的推崇及对自然的敬畏,打着非遗的招牌牟取暴利,使文化遗产失去了本来面貌。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认为,目前我们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是:“没有坚决贯彻《世界遗产公约》规定的‘保护第一’的原则,只知列入名录‘意味着价值突出’,不知这‘更意味着保护责任的重大’,许多地方为图一时之利,‘盲目推行人工化、商业化’对文化和自然景观‘进行人工改造’,‘这与遗产保护宗旨完全背道而驰’。”河南的少林功夫、太极拳年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屡屡被拒,原因之一便是“少林功夫商业操作太厉害……”。传统武术商业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自身推广与深入,为传统武术发展提供经济支柱,但过度商业化却已超出了申遗的目的,使传统武术申遗陷入泥潭,正所谓“过犹而不及”。
(二)文化差异、文本卡关
文本质量是申遗成功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申报主要是文本审核。少林武术与太极拳申遗失败,其一也是因文本质量不过关。申报文本主要是以英文为主,但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原理进行准确的英语介绍,是件不简单的事,这一点成为影响文本质量的主要因素。且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导致语言隔阂,对文本理解不同,例如2009年世遗申报材料中,翻译者将太极拳的“大架”、“小架”比喻为“衣服架子的大小之分”(其实是指身法的不同),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大惑不解。再如传统武术中金刚出世、叶底穿蝶、霸王敬酒等动作名称,若单纯翻译成英文,便体现不出其技击含义。因此,对传统武术申遗材料翻译的规范是提升文本质量的关键。
(三)非遗名录下的传统武术归类
中国世界非遗项目类别主要集中在表演艺术、传统音乐、口头传统等方面,传统武术类别缺失。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亦没有对传统武术以独立形态进行归类,甚至在第一批遗产名录中,独立形态的民族传统体育类别缺失,从而把传统武术归类于“杂技与竞技”,第二、第三批、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游艺与杂技”改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增设了传统体育类别,并将传统武术归类于传统体育。归类名称的改变虽然表明了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认识力度的加强,但同时也混淆了传统武术与体育的关系,把传统武术归属于“传统体育”,未能使传统武术有一正确的定位,以致传统武术自身文化特性被笼罩在体育的阴影之中,成为中国式演绎的西方式体育。
四、结语
传统武术文化遗产是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是组成中国文化不可缺失的一环。其保护比申遗更重要,传统武术申遗的目的就是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从而实现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传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明确传统武术的战略性意义,满足其在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及综合国力方面的效能发挥,传统武术的发展才能真正辞旧迎新。
参考文献:
[1] 李龙.中国武术概念的寻绎[J].搏击·武术科学.2007(11):6-8.
[2] 郭玉成.武术的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J].武术科学.2007(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