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緒很容易受身体活动的影响。2012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将运动纳为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研究表明,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给人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长期的有氧运动及力量训练,不仅能“激活”积极情绪,还能减少消极情绪。由此可见,运动锻炼具有良好的“恰情”作用:改善心理应激,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增加快乐,提升幸福感,等等。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应对抑郁、压力等负面情绪和心理状态,无论选择什么类型的运动,锻炼永远比不锻炼有益。不过,很多人认为运动量越大、锻炼越久,“怡情”效果越好,事实并非如此。那么,为了改善情绪,如何运动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呢?
1.运动强度
研究表明,要想获得理想的情绪改善效果,最好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即运动时需要适度体力消耗,呼吸比平时较急促,心率也较快,微出汗,但仍然可以完整对话,如慢跑、游泳等。运动强度较低(如散步等)时,改善情绪的效果非常有限。
2.持续时间
我们对北京市居民的调查发现,随着运动时间增加,运动者会体验到更多积极情绪和更少的消极情绪;运动持续时间在10分钟以内,产生的积极情绪显著低于10分钟以上,提示运动时间不宜过短。综合各种因素,建议每次运动应在20分钟以上(最佳时长为45~60分钟),以获得较好的“怡情”效果;运动时间大于60分钟,在改善情绪和压力等方面不会有更多收益,当然也不会产生负效应。
3.运动频率
保持适当的体育活动频率,对改善情绪状态非常重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每月运动3次或以下,改善情绪的作用较弱;每周运动1次以上者,随着运动频率的增加,积极情绪体验随之增加;消极情绪体验在每周运动3~5次时最低。总体而言,要想收获更多、更稳定的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一周应锻炼3~5次。
4.运动项目
具有“怡情”效果的运动类型很多,比如:适合两人以上参与的群众体育项目,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足球等;可单人练习的各种有氧运动,包括骑单车、做有氧操、慢跑、健步走、游泳、练瑜伽、打太极拳等。一项涉及120万人的研究发现,挥拍类的球类运动和有氧体操是让运动者身心两方面同时受益最多的运动,而练习瑜伽和打太极拳等,在改善负面情绪上效果亦不错。
因此,在情绪不佳或压力较大时,不妨找同伴一起打打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或伴随着节奏轻快的音乐跳跳有氧操。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应对抑郁、压力等负面情绪和心理状态,无论选择什么类型的运动,锻炼永远比不锻炼有益。不过,很多人认为运动量越大、锻炼越久,“怡情”效果越好,事实并非如此。那么,为了改善情绪,如何运动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呢?
1.运动强度
研究表明,要想获得理想的情绪改善效果,最好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即运动时需要适度体力消耗,呼吸比平时较急促,心率也较快,微出汗,但仍然可以完整对话,如慢跑、游泳等。运动强度较低(如散步等)时,改善情绪的效果非常有限。
2.持续时间
我们对北京市居民的调查发现,随着运动时间增加,运动者会体验到更多积极情绪和更少的消极情绪;运动持续时间在10分钟以内,产生的积极情绪显著低于10分钟以上,提示运动时间不宜过短。综合各种因素,建议每次运动应在20分钟以上(最佳时长为45~60分钟),以获得较好的“怡情”效果;运动时间大于60分钟,在改善情绪和压力等方面不会有更多收益,当然也不会产生负效应。
3.运动频率
保持适当的体育活动频率,对改善情绪状态非常重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每月运动3次或以下,改善情绪的作用较弱;每周运动1次以上者,随着运动频率的增加,积极情绪体验随之增加;消极情绪体验在每周运动3~5次时最低。总体而言,要想收获更多、更稳定的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一周应锻炼3~5次。
4.运动项目
具有“怡情”效果的运动类型很多,比如:适合两人以上参与的群众体育项目,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足球等;可单人练习的各种有氧运动,包括骑单车、做有氧操、慢跑、健步走、游泳、练瑜伽、打太极拳等。一项涉及120万人的研究发现,挥拍类的球类运动和有氧体操是让运动者身心两方面同时受益最多的运动,而练习瑜伽和打太极拳等,在改善负面情绪上效果亦不错。
因此,在情绪不佳或压力较大时,不妨找同伴一起打打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或伴随着节奏轻快的音乐跳跳有氧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