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预测输尿管嵌顿性结石的临床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可用于术前预判输尿管嵌顿性结石的临床指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11月收治的9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2例,女34例。年龄24~78岁,平均(54.5±12.7)岁。伴高血压病35例,糖尿病9例,肾盂积水85例。既往同侧结石病史24例。肾区叩击痛阳性11例、弱阳性64例、阴性21例。输尿管上段结石49例、中段结石19例、下段结石28例。结石横径为(7.75±2.68)mm;结石最大横截面积为(36.12±24.43)mm2;结石体积为(304.06±303.39)mm3;结石CT值为(755.75±318.05)HU。CT检查测量结石处输尿管壁最大厚度(UWTmax)为(3.18±1.13)mm。96例均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根据结石是否嵌顿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数据的差异,对有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嵌顿性结石的独立预测因素。绘制ROC曲线并分析独立预测因素的最佳界值,分析该界值预测结石嵌顿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并根据该界值分组,比较组间相关指标的差异。

方法

本组9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清石率为93.8%(90/96)。嵌顿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53.4±12.3)岁;伴高血压病20例,糖尿病4例,肾积水40例;既往同侧结石病史14例;结石位于输尿管上段19例、中段9例、下段12例;UWTmax(4.15±0.94)mm;结石CT值(847.66±282.39)HU;结石横径(8.67±2.28)mm,结石最大横截面积(43.83±23.65)mm2,结石体积(386.20±296.60)mm3;肾区叩击痛阳性8例、弱阳性27例、阴性5例。非嵌顿组56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48.7±12.7)岁;伴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5例,肾积水50例;既往同侧结石病史10例;结石位于输尿管上段30例、中段10例、下段16例;UWTmax(2.58±0.76)mm;结石CT值(698.65±325.50)HU;结石横径(7.17±2.75)mm,结石最大横截面积(31.14±23.64)mm2,结石体积(253.04±296.29)mm3;肾区叩击痛阳性3例、弱阳性37例、阴性1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UWTmax、高血压病史、既往同侧结石病史、结石CT值、肾积水、结石横径、结石最大横截面积、结石体积、肾区叩击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WTmax为术前输尿管嵌顿性结石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40,P<0.001)。ROC曲线预测输尿管嵌顿性结石的UWTmax界值为3.26 mm,其预测结石嵌顿的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87.5%。根据UWTmax界值将患者分为厚壁组(≥3.26 mm)40例和非厚壁组(<3.26 mm)56例,两组输尿管发生水肿、息肉、狭窄的例数分别为31例和18例、12例和4例、15例和7例,术后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7.5%(35/40)和98.2%(5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结石处UWTmax可用于术前预测输尿管嵌顿性结石,且UWTmax≥3.26 mm的患者输尿管结石发生嵌顿,以及输尿管发生水肿、息肉、狭窄的概率更高,术后结石清除率更低。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端粒酶抑制因子X1(PinX1)对食管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及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方法食管癌细胞分为对照组(未做细胞转染)、照射组(8 Gy X射线)、PinX1组(转染pDsRed1-PinX1至过表达)、照射+PinX1(转染pDsRed1-PinX1至过表达后8 Gy X射线照射)。MTT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测定细胞中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
目的评价螺旋断层调强放疗(TOMO)设备升级后,能否用5.0 cm动态钨门替代2.5 cm固定钨门治疗中段食管癌。方法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0例局部晚期根治性中段食管癌患者进行研究。在TOMO计划系统分别设计2.5 cm固定钨门(FJ2.5)、2.5 cm动态钨门(DJ2.5)和5.0 cm动态钨门(DJ5.0)计划。比较3种计划的靶区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
目的回顾分析初诊拟行根治性放疗颈段食管癌(CEC)患者的复发模式和生存结果。方法检索2008年8月至2017年5月初诊拟行根治性放疗的CEC患者,整理相关资料,总结临床特征和复发模式,并行生存分析。结果97例CEC患者符合条件,均为鳞癌。中位年龄59岁(18~78岁)。病变局限颈段34例,超出颈段63例。气管、甲状腺和主动脉受侵患者分别为69、7、6例。Ⅱ、Ⅲ和Ⅳ期(非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为1
目的探讨第2代双源CT大螺距扫描联合智能调制技术及迭代重建技术在急诊主动脉夹层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纳入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成像的急诊患者4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扫描,试验组行大螺距联合智能调制技术及迭代重建技术扫描。对主动脉平均CT值、平均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有效剂量,图像整体质量和主动脉根部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4
目的比较Portal Dosimetry(PD)和PTW OCTAVIUS 1500矩阵结合Octagonal模体(Oct1500)两种剂量验证方式在Halcyon™加速器治疗计划剂量验证中的表现。方法选取在Halcyon™做临床试验的20例入组患者,包括22个IMRT/VMAT治疗计划和74个辐射野,分别采用两种验证方式和多种γ 2D评估策略进行剂量验证,对比验证方式及评估策略之间的验证结果,为
三野淋巴结清扫术提高了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和病理分期的准确性,降低了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率,但该术式创伤大,并发症多,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并严重影响术后辅助治疗。因此,选择适合行三野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极为重要。由于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特殊的解剖位置,其有潜在作为食管癌颈部淋巴结清扫的前哨淋巴结的可能性。现就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对颈部淋巴结清扫的指导价值进行分析。
乳头状肾细胞癌是肾癌的第二大亚型,并不罕见,但其与透明细胞癌有一定的差别。根据不同的标准又将其分为不同的分型,主要类型包括乳头状肾细胞癌1型和乳头状肾细胞癌2型,此两型在临床、病理、影像、预后等方面都有一些差异。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对两者在这些方面的共性及差异进行总结综述。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分级分组系统2级患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病理降级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252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分级分组系统2级(Gleason评分3+4=7)。年龄46~82岁,平均64.3岁。体重指数15.2~30.4 kg/m2,平均23.2 kg/m2。前列腺体积中位值48.9 ml(30.3~73.1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