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将学生从以往课堂教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而历史教学的魅力在于不仅要给学生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还要通过丰富生动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我们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课堂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欲就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爱国主义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印度杰佛来期《播种》中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有一个性格播种下收获的将是一个命运” 。这句话道出了育人的意义,也道出了教师的神圣职责。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课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历史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我们要运用灿烂的中华文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南北大运河、唐诗宋词等,祖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一定能增强学生对祖国实现现代化的信心,进而促进学生立志报效祖国,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二、利用信息化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同时历史学科的独特性也使我们拥有同其他学科相比更丰富的资料,因此我们要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料,展示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历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影印资料等等。比如,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对中国人所犯下的罪行,可能光靠文字描述不足以让学生感同身受,我们可以利用真实的数据、直观的照片、图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那种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情感。
三、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
高中历史教学要实现情感教育目标,就必须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蕴涵着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素,要找准教材和情感的现实结合点。比如我们通过英雄人物的介绍,帮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他们把自身的生死荣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连接在一起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观,旨在使学生能自觉地把这种高贵的民族精神内化为和平年代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
四、以生活化教学来感受历史情感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使生活问题课堂化 。在教学中,应依学生情感和认知发展的心理规律去设计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基础上,既能深入认识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碰撞、情感交流;还能站在理性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件作出价值评判,从而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各种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还要靠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实现。所以历史教学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课堂化,让教学服务于生活。 通过情景设置、生活课堂化的教学,让学生于生活中体验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增强他们的历史感、责任感,培养了新时代的公民意识。
五、通过分析比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历史老师应注重设计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创造自由、活跃的课堂教学去讲述历史,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会辨别。如课堂剧编演、课堂小品、手抄报编写、课堂辩论、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主义氛围中增添对历史的亲近,对历史的追求,对历史的热爱。历史长卷,浩繁无比,有正面的历史人物,也有反面的历史人物,有正面的历史事件,也有反面的历史事件。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表演、实践亲身体会感悟:分清爱国与卖国、善与恶、美与丑,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在赞颂“美”的同时,也应当重视“丑”的特殊作用。通过对这些丑人丑事的深刻揭露和无情鞭挞,从反面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并在鲜明的对比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憎观、荣辱观和是非观,激发正确的民族情感。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历史之中,去亲身感悟历史,感悟历史英雄人物,使他们的情感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升华。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们展示,再配合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们对我们伟大祖国上下五千年文明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从中认识到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中华民族为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树立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爱国主义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印度杰佛来期《播种》中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有一个性格播种下收获的将是一个命运” 。这句话道出了育人的意义,也道出了教师的神圣职责。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课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历史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我们要运用灿烂的中华文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南北大运河、唐诗宋词等,祖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一定能增强学生对祖国实现现代化的信心,进而促进学生立志报效祖国,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二、利用信息化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同时历史学科的独特性也使我们拥有同其他学科相比更丰富的资料,因此我们要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料,展示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历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影印资料等等。比如,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对中国人所犯下的罪行,可能光靠文字描述不足以让学生感同身受,我们可以利用真实的数据、直观的照片、图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那种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情感。
三、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
高中历史教学要实现情感教育目标,就必须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蕴涵着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素,要找准教材和情感的现实结合点。比如我们通过英雄人物的介绍,帮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他们把自身的生死荣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连接在一起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观,旨在使学生能自觉地把这种高贵的民族精神内化为和平年代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
四、以生活化教学来感受历史情感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使生活问题课堂化 。在教学中,应依学生情感和认知发展的心理规律去设计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基础上,既能深入认识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碰撞、情感交流;还能站在理性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件作出价值评判,从而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各种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还要靠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实现。所以历史教学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课堂化,让教学服务于生活。 通过情景设置、生活课堂化的教学,让学生于生活中体验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增强他们的历史感、责任感,培养了新时代的公民意识。
五、通过分析比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历史老师应注重设计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创造自由、活跃的课堂教学去讲述历史,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会辨别。如课堂剧编演、课堂小品、手抄报编写、课堂辩论、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主义氛围中增添对历史的亲近,对历史的追求,对历史的热爱。历史长卷,浩繁无比,有正面的历史人物,也有反面的历史人物,有正面的历史事件,也有反面的历史事件。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表演、实践亲身体会感悟:分清爱国与卖国、善与恶、美与丑,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在赞颂“美”的同时,也应当重视“丑”的特殊作用。通过对这些丑人丑事的深刻揭露和无情鞭挞,从反面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并在鲜明的对比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憎观、荣辱观和是非观,激发正确的民族情感。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历史之中,去亲身感悟历史,感悟历史英雄人物,使他们的情感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升华。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们展示,再配合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们对我们伟大祖国上下五千年文明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从中认识到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中华民族为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树立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