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血症患儿176例血液指标早期变化的分析

来源 :陕西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1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脓毒血症患儿的细菌培养结果、血常规、血沉的变化,探讨其对脓毒血症患儿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分析176例脓毒血症患儿的血细菌培养结果、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寻找脓毒血症的病因;分析脓毒血症患儿,包括:有菌组55例(G+组35例、G-组7例、两菌组10例、单胞组3例)、无菌组121例患儿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百分比、血小板计数水平变化,以及血沉变化,并设空白对照组。结果:176例脓毒症患儿血培养阴性者121例,培养出细菌者55例,其中G+球菌35例,G-杆菌7例,同时存在2种菌10例,单胞菌3例。49例(27.84%)找不到具体的病因、仅以发热起病;42例(23.86%)有呼吸系统症状、38例(21.59%)有神经系统症状、31例(17.61%)有消化系统症状、6例(3.41%)有黄疸表现、6例(2.84%)有泌尿系统症状。脓毒血症患儿仅31.25%可以在血中培养出细菌,G+球菌居多,达到19.88%。脓毒症组存在嗜酸性粒细胞降低、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各种血培养结果的患儿都存在中性粒增高及血沉增快。有菌组存在嗜酸性粒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及血沉增快;无菌组存在嗜酸性粒细胞降低、白细胞升高、中性粒升高及血沉增快;有菌组比无菌组白细胞升高要少见(P<0.01)。G+组存在嗜酸性粒细胞下降、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G-组存在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增高、血沉增快。两菌组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G+组比G-组白细胞增高更多见(P<0.01);两菌组比G-组血小板增高要少见(P<0.05)。结论:脓毒血症患儿仅55/176例(31.25%)血培养阳性,G+球菌居多,达到19.88%。脓毒症组存在嗜酸性粒细胞降低、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脓毒血症各组患儿都存在中性粒增高及血沉增快现象。但G+组比G-组白细胞增高更多见;有菌组比无菌组白细胞升高更少见。
其他文献
<正>马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皇冠,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框架。可以说,没有马文化就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今天。马在中国有着
从语言的角度讲,小说主要由叙述和引语两部分组成,即叙述、描写或评论和直接或间接引语。叙述是小说的主线,引语则是叙述的主要组成部分。美国短篇小说The Use ofForce篇幅虽
长期以来,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科研和培训部门几乎都是相对独立的。长此以往,便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教研跟着感觉走、科研高高在上头、培训就像大帮哄。随着这些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弘扬党的学习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实践要求,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为内在学习动力,开
在当今课外阅读资源丰富的社会里,如何正确合理使用丰富多彩的阅读资源,让其使用价值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但是,通过对当前课外阅读资源使用情况
在建筑设计实践的基础上,综合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我国国情,对绿色建筑示范区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概括总结。提出建筑师在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中要
民国时期一般都是综合性报刊,《勤奋体育月报》作为专业性体育期刊,其诞生足以证明当时体育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勤奋体育月报》的概况,并重点分析了其对女子体育的宣传,旨
贝尔·胡克斯的批判课程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她以批判教育学、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人间佛学等为理论来源,对课程价值、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研究方法提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核因子-kappaB(NF-κB)活化程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重塑(LVRM)作用及其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分泌
[目的]观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在脊柱包虫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例脊柱包虫病患者,其中胸椎3例(T8、T10~12、T11~12),胸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