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zhao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良好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现在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比较贪玩任性、猎奇、好逸恶劳、依赖性强而无创新意识,如果不让他们了解社会的状况,使之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竞争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在充满竞争的未来社会中就难以立足,更谈不上创新,做一个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能主沉浮的杰出人才。良好的心理氛围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创造的欲望,萌生创造的志向。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媒体创设一种轻松、快乐、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其想象力。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创新的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积极创新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提供充分质疑的时间。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认为,当学生把学习上遇到的矛盾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时,原来并不清楚的问题便明朗化了,思维过程也随着清晰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时候,当一个学生把自己认为还不十分理解的问题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同时,他已经明白了问题的一半,有的甚至问题刚提了一半,另一半就“咽”下去了。因此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新,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允许学生出现错误,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2、创造广泛讨论的机会。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增进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理应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的最好答案去干扰学生的思考,而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学生发表的意见不完整、不准确,老师也不宜打断,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当学生对自己思考的问题畅所欲言时,就会突破旧有的思维习惯,有所创新。
  3、开拓创新求异的空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语文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的好机会。
  三、提供创新平台,体验成功快乐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还可以利用媒体,在网上展示学生的创新成果,如一个崭新的答案、一篇新颖的文章、一个独特的方法等等,总之,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创新的条件、展示的平台。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创新,都敢创新,都乐于创新。
  从本质上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但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还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二者必须并重。如果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使学生的大脑成为知识的储存器,在运用时缺乏灵敏度,不可能应对比较复杂的局面。反过来,不重知识传授而重创造能力的培养就会在社会实践中受到种种限制,显得底气不足,难以提升研究成果的档次。只有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丰富知识又有创新思维的新一代人才,才能更好地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其他文献
一、 让美在感官中流动  美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我们的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是兴趣的源泉,有了美的发现学生遍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从不空洞地讲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学习语文的要求及其方法,而是用美来捕获学生那对美蠢蠢欲动的心。如,第一节课我唱起刘欢的老歌《从头再来》:“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心如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让美来感
期刊
一、制定《班级公约》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新生刚一入学,就应该有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作为规范大家行为的准则,在各个方面约束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教师的要求是通过班委会落实到每个同学。在一个班集体形成的初期,除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作业认真、举止文明、遵守制度等学习习惯外,最重要的是提倡学生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鼓励学生大胆讲实话。  二、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进取精神  中
期刊
一、看当前学生对网络的态度,比较趋向极端  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化虽然促进了人类知识的共享和经济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网络游戏的增多,使得一些青少年玩物丧志,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网络也会触及每个人的心灵,对尚未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少年学生影响更深。网络是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可以成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阵地,反之,则效果恰恰相反。在
期刊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
期刊
多年来的初中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以为要真正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首先要认识到师生平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赏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师生平等既是学生渴望的,也是好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的又有几个?关键还是老师没有真正从观念上去做根本的转变。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老师,老师不
期刊
就一个学子个体而言拥有的教育,一般没人比得上中国封建社会的太子,更比不上历史垂青的儿皇帝们。其中,明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是典型的一个。除去历史决定的教育科技政治文化水平的时代差异,他接受的教育应该比时下中国人所期待所争取的教育更好、更优质。  明神宗十岁登基,对这位少年天子如何培养教育,成了大明帝国的头等大事。在内阁首辅张居正、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和慈圣皇太后的严格督责下,对明神宗进行了非常正规的教
期刊
一、少分析多倾听,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美的画面让学生去欣赏。一首精美的小诗,一篇激动人心的演
期刊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水平,使所讲的每堂语文课都能达到良好 的效果,是所有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和终生探讨的重大课题。而采用最佳优化教学过程,当然不失为一条重要的途径。譬如:精确细致的讲解,贴切生动的比喻,优美激情的领读,博大精深的开导,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他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要教好每一节语文课,诚然可采取这些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借助某些相应的手段。但倘若探讨优化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组织好每堂语文
期刊
一、什么是幽默  幽默最显著最流于外表的特征就是笑,它没有滑稽和玩笑那么强烈,却有如蒙娜丽莎式的笑那么深远、隽永和耐人寻味。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幽默就是教师运用巧妙的、诙谐的、机智有趣出乎意料的语言、体态,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活跃师生交往的气氛,愉快立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它是教师深刻本质的体现,是教师的思想、观念、经济、精神、意志、性格、
期刊
“语文课标”提出了许多颇有远见卓识的语文教育的新理念。1、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者有机统一,端正了语文教育的方向。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并在第二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条中指出:“课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前所未有的最新的语文教育理念确立了语文教师的“己任”。3、“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