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在中学教学管理中的位置初探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s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直面课程改革的崭新形势,我们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做校本教研的带头人,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教师要更新观念,做校本教研的带头人,就必须充分认识在中学教学管理中与校本教研相关的几对关系,摆正校本教研在教学管理中的位置。
  
  一、校本教研与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学校的灵魂,决定着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关系到办学的质量与水平。教育科研是教育思想的重心,而校本教研则是教育科研的校本化。实际上,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就是教师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专题,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研究,明确方向,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起因、演变的过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从理论上总结内在的发展规律,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
  
  教研,作为一名教师,是再熟悉不过了。但长期以来,这种教研只是一种常规教研,或者说是一种“传统教研”。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都是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这二者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1、常规教研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校本教研重视教学规律性研究。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教材教法的探讨,但更重要的是教学规律的探索,比如教师对一个概念或一个定理如何阐释、学生对一个概念或一个定理如何练习。常规教研解决的是单个问题,校本教研解决的是一类问题。比如:教师布置作业,传统教研是针对个别教师的个别章节进行研究的,目的是规范这个教师布置作业的行为;而校本教研是研究一类教师,甚至是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校的教师布置的作业问题,从中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教师布置作业的客观规律。
  2、常规教研着眼于一时一事,而校本教研有明确的计划、目的和任务。传统的教研,一般是简单的教材教法研究、简单的作业布置研究、简单的教案设计研究,或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开展简单的说课、评课等。当然,这些问题也很重要,不可忽视。但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不同,具有鲜明的计划性和过程性。校本教研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专题,制订研究计划,因而具有鲜明的计划性。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是一个调查过程,一个分析过程,一个提高认识过程,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具有动态性。
  3、常规教研一般只有教师的参与,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但学生和家长也是重要的参与群体。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学的最终结果是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的互动性和师生的协作性日渐突出,简单的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比如,在网络教学中,没有教师的指导不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行,没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网络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和组织者,但活动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学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参评者和发言人,要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不研究学生这一主体角色,不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协作,是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在网络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师生的互动?”这样的问题,常规教研是难以完成的。
  
  三、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
  
  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如:都必须进行选题,对确定的专题进行研究,调查研究后进行分析总结;都要求题目具有操作性,便于调查研究或实验;大多采用问卷、访谈、现场观察记录等调查方法;都必须对数据或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但是,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
  1、目的不同。校本教研的目的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精神和能力。
  2、内容不同。校本教研的研究内容局限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范畴;而研究性学习面更宽,不管是课堂内外,只要是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相关的问题,一般地说,都可以圈定为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和范围。
  3、主体不同。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而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校本教研中,学生作为参与者的身份,支持和协助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一个指导者、协助者和组织者。
  4、过程不同。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比较,过程没有那么复杂,周期没有那么长。校本教研无需开题、结题,不一定要公开展示成果,但在一定条件下,教师可互相交流、借鉴提高。
  校本教研是专题性、计划性、操作性和个性化很强的校本化的教育科研,旨在解决教师自身教学教程中的问题。一个青年教师遇到的教学中的问题,在老教师看来可能不是什么问题;一个文科教师遇到的问题,在理科教师看来可能也不是什么问题。
  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在实践中注意区分和辨析校本教研与教育思想、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等的关系,才能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校情出发,一切从自己出发,“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做校本教研的带头人;才能科学有效地把校本教研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科学、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其他文献
吕叔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劳动。”学生个个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既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无法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旧形式,势必出现新的更适合语文教学的课型,笔者推荐以下几种课型,以供尝试。    一、表演课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果能把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流行歌歌词开发为作文教学资源,形成资源多元化,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的自主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补,教师再进行整体性的整合,能促使作文水平存在着差异的学生建构个性化的作文体系。这样既能为中学作文教学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又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改
期刊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反感的情
期刊
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创设情境,调动自主探究的兴趣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家
期刊
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它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和人文精神滋养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人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因而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为一门极富生命活力的学科。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想中学”,还要在“议中学”。构建“五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传统的“听中学”、“看中学”与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做中学”、“想中学”和“议中学”有机地
期刊
理解是阅读的目的,要想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就必须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掌握,即英语综合阅读能力。那么在中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并提高中学生的英语综合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实际,谈谈体会。    一、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依赖于综合训练。听说读写扎实,学生语言结构意识强,基本词汇掌握牢固是阅读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我们的外语环境不是很充分,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来源主要是课本,大部分学生是通过课
期刊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的学习潜能开发出来,是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育面向现代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把提高学生素质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期刊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总是信心百倍,绞尽脑汁,采取各种有效教学手段,可是孩子们的成绩却令人不太满意。通过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调查,我们发现65%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心情紧张,有一种学不会要受罚的感觉。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形式下,是我们的教法太过时,采取的教学手段不够灵活,还是过于追求成绩,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太大,从而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为了提高班级英语教学成绩,在现行英语教学中,教师往
期刊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而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的激情。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在课堂上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法,自己探索,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为自主探究奠基——巧设预习任务     预习不是
期刊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课堂的教学方法、手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我们的教师如何更新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而重要的课题。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
期刊